在判斷某一物體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時,人們會感到其中隐約存在着一個規律:物體能被看得越清晰,似乎離自己越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因為在任何給定的視域中,與較遠的物體相比,較近的物體看起來更清晰。然而,如果僅以“物體能被看得更清晰,就離自己越近”為原則來估量距離,會導緻系統錯誤。這是因為,在能見度差時,物體的輪廓模糊,人與所視物體間的距離會被高估;而在能見度好時,物體的輪廓清晰,該距離則會被低估。因此,以所視物體的清晰程度來判斷相互間的距離,會導緻認知偏差。
與人們判斷距離時會出現的這一偏差相似,人們對概率的主觀判斷也會因依賴其中隐約包含的原則而導緻認知偏差。
例如,在一次科學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實驗參與者依據某位男士的鄰居對他的描述,按大小順序排列出該男士可能從事的職業(農民、商人、駕駛員、圖書管理員或物理學家等)的概率。鄰居對他的描述是:“害羞而畏縮,樂于助人,但對人或事沒有多少興趣。一個溫順而清潔的靈魂。他渴望秩序和結構,對細節充滿激情。”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對該男士是圖書管理員的判斷是依據他與圖書管理員的相似性來完成的,完全忽略了一點,即在總人口中農民遠比圖書管理員多。
導緻人類認知偏差的這一因素,著名學者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在《不确定狀況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差》一文中,将其稱為“代表性啟發式”,即A代表B的程度或者A類似B的程度。人們習慣于依賴它做出判斷。
在該篇論文中,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廣泛深入地探讨了人類(包括普通人以及有經驗的研究者)對代表性啟發式的依賴,以及認知偏差的普遍存在。他們認為:這些啟發式,是經濟的,也常常是有效的,但它們會導緻系統的和可預測的錯誤。如果人類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啟發式和它們所導緻的認知偏差,将有助于改善人類在不确定狀況下的判斷和決策。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這篇論文僅是關于“不确定狀況下人類的判斷、推理和決策”這一研究領域内的成果之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該研究領域出現了三大分支:米爾(Paul Meehl)開創的有關臨床預測和統計預測的比較;愛德華茲(Ward Edwards)等研究者開展的主觀概率的研究;西蒙(Herbert Simon)和布魯納(Jerome Bruner)合作開展的有關推理啟發式和策略的研究。以海德(Fritz Heider)為首的有關因果歸因和常人心理解釋的研究,是該研究領域近期出現的一個新的分支。在二十世紀,除卡尼曼因其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而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外,其他研究者也頗有建樹。
例如,在《緻那些注定要研究過去的人:事後諸葛亮的啟發式和偏差》一文中,費希荷夫對“通過回顧過去,人們真的可以學到什麼東西嗎?”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費希荷夫從三個角度深入研究了該課題,它們是:是否有可行的、能使人類變得更明智的認知模式?是否有某些愚蠢的實例,人類可資借鑒并避免犯錯誤?如果人類不研究過去,是否真的會重蹈覆轍?
費希荷夫的研究結論是,預測未來固然複雜,但事後諸葛亮式的後知之明也非易事:理解過去的艱深程度超出人類的預想,從過去中尋求消遣不難,但如果指望通過過去來啟迪心智,則須對其虔誠敬重。第一,過去從來就不夠明晰,對過去的解讀還受到個人視角的影響。因此,人類應盡可能地了解自己和現在,這有利于解讀過去。第二,應盡可能使用廣泛的技術或者視角,以求避免某類錯誤。為此,應倡導學科間的合作和相互尊重。第三,如果寄希望于過去服務未來,人類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人類用以解釋過去的規則,必須與預測未來的規則一緻。人類在積累經驗時,應收集、保存可供分析的記錄,并仔細留意所有與自己的假設相關的檢驗。為此,人類應不斷學習。第四,人類提出的許多問題可能是沒有答案的:有些問題本身就是被錯誤地構造出來的;有些問題是現有的工具無法解決的。
在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資助下,卡尼曼、斯洛維奇和特沃斯基等三位著名學者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收集、甄選和整理,合作完成《不确定狀況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差》一書。此書1982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2013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師生合作翻譯的中文版面世。
本書選編了35篇有關“不确定狀況下人類的判斷、推理和決策“的最權威的研究論文,包括臨床預測、統計預測、有關主觀概率的研究、有關因果歸因和常人心理解釋的研究,以及心理學中有關推理啟發式和策略的研究等。
例如,精神病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們經常要對患者做一些重要決定:他的問題在哪裡?他是否應入住精神病醫院?他有自殺傾向還是有殺人傾向?這個患者是否還應繼續治療?為了做出這些決定,臨床醫師經常用到心理測驗。在Loren J. Chapman和Jean Chapman合作的《測驗結果的随意性》這篇論文中,研究了臨床醫師最常采用的羅夏墨迹測驗和畫人測驗的結果與患者的實際病情的相關性。
羅夏墨迹測驗和畫人測驗基于同一前提假設:人們對模棱兩可的、非結構性的情境進行反應時,會投射出他的一部分人格。一個墨迹并沒有一個客觀形狀,個人從中看出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反映出他的内在驅力、沖突和人格;與此同理,當人在白紙上畫人像時,其作品會或多或少地映射出他自己。
Loren J. Chapman和Jean Chapman通過研究發現,臨床醫師可能會把他自己的主觀臆測(先見和假定)投射到他對患者的描述中。臨床醫師對患者的任何決策,也許是醫師自己的先見的投射。該研究結果提醒臨床醫師們:他們的感覺是會犯錯誤的,他的臨床判斷必須要用客觀的方法不斷進行檢驗,并要充分認識到臨床醫師這一工作的複雜與艱難。
本書對不确定狀況下人類的判斷、推理和決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并能夠有效地指導人們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本書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書中的很多文獻趣味盎然。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饒毅院長新近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采訪時說,北大化學系某位教師以評書的方式講課,頗為成功。新鮮有趣不乏味,是傾聽者對演講者的要求,也是讀者對作者的期望。本書中的不少學術文獻很好地兼顧了科學性與趣味性。例如,辛格在《虛構數字的生命力》一文中,對紐約市吸毒者為獲取毒資而偷竊的犯罪總金額的認定進行了細緻分析,指出實際金額僅是紐約市官方認定的金額的1/10。他提醒人們:即便是負責任的官員、報紙及研究機構,也會把一些事實上沒有任何現實根據的數字作為絕對正确的數據予以公布。因此,人們應審慎對待某些公開數據。辛格的研究主題明白易懂,分析具體又缜密。由此可見,生動有趣的科學研究及學術文風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判斷研究領域已經蔚然成風。
徐璐撰稿
《不确定狀況下的判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教授。2002年,他與弗農·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關于不确定狀況下人類的判斷、推理和決策的研究,他證明了人類的決策行為如何系統性地偏離标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目前,他從事行為經濟學和積極心理學(尤其是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保羅·斯洛維奇,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學士、密歇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現為俄勒岡大學心理系教授和俄勒岡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人類判斷和決策、風險感知、評估和溝通等領域貢獻卓著。
阿莫斯·特沃斯基,曾任職于希伯來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他曾在最權威的心理學期刊《心理學評論》上發布了15篇文章,居該刊獨立撰文者發表文章數之首;他還與他人合作完成了10本著作。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引論
第1章 不确定狀态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差
第二部分 代表性
第2章 小數律的信念
第3章 主觀概率:代表性判斷
第4章 論預測心理學
第5章 對代表性的研究
第6章 有關代表性的判斷和依據代表性的判斷
第三部分 因果性和歸因
第7章 普通的歸納:信息不必然使人知情
第8章 不确定狀況下的判斷中的因果圖式
第9章 歸因過程中的缺陷:錯誤的社會評估的起源和維持
第10章 基率的證據式影響
第四部分 便利性
第11章 便利性:用于頻率和概率判斷的啟發式
第12章 便利性和歸因中的自我中心偏差
第13章 社會知覺和互動中的便利性偏差
第14章 模拟啟發式
第五部分 共變和控制
第15章 非正式的共變評估:基于數據的判斷與基于理論的判斷的比較
第16章 控制的錯覺
第17章 測驗結果的随意性
第18章 臨床醫學中的概率推理:問題及機遇
第19章 從經驗中學習與決策中的次優規則
第六部分 過分的信心
第20章 在個案研究的判斷中的過分信心
第21章 關于概率評估訓練的進展報告
第22章 概率的校準:從當前的狀況(1977)到1980
第23章 緻那些注定要研究過去的人:事後諸葛亮的啟發式和偏差
第七部分 多階段評估
第24章 序列選擇中複合概率的估計
第25章 人類信息處理中的保守主義
第26章 多階段推理中的最佳推測假設
第27章 根據回憶信息推論個人特征
第八部分 校正程序
第28章 決策中非常規線性模型的優美之處
第29章 虛構數字的生命力
第30章 直覺預測:偏差和校正程序
第31章 去偏差過程
第32章 改善歸納推理
第九部分 風險知覺
第33章 事實對恐懼:理解可覺知的風險
第十部分 附錄
第34章 論統計直覺的研究
第35章 不确定性的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