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與富足:第二個千年的貿易、戰争和世界經濟》
羅納德·芬德利,凱文·奧羅克著;華建光譯
中信出版社
縱觀曆史,但凡一個富足的大國,其軍事力量也必然強大。除了自衛,還要維護地緣政治,戰争或者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為了扭轉這種思維邏輯帶來的不利局面,中國主流媒體以及政府發言人都不斷使用“和平崛起”或者“重新複興”來回應海外對其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質疑。
本書作者羅納德·芬德利(Ronald Findlay)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貿易方面的領軍人物;凱文·奧羅克則是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經濟學教授,長期緻力于全球化曆史的研究。
今日的全球化經濟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對曆史上歐、亞、非以及後來的美洲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往來的一個延續。在這段曆史進程中,貿易不僅基于比較利益和自願原則,強權與暴力以及征服對市場拓展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強權與富足》一書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突破以民族國家作為分析單位的傳統方法,轉而以世界七大區域為單元,概述它們在過去1000年間的政治經濟狀況、地域之間貿易流動以及各個區域内的大國興衰。
第二,突出軍事力量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無論是零和博弈的重商主義時代,還是工業革命後的帝國主義時代,軍事強權和國家富足都互為補充、共同促進。
第三,強調地緣政治既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動因,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結果。
第一章 導論 地理學和曆史學背景
作者将世界劃分為七個區域:西歐、東歐、北非和西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各個區域的劃定,除了依據地理邊界,更着重考慮了社會、政治和文化分界。正是因為文化和政治邊界,使得每一個區域内的經濟一體化都比區域之間的一體化更加發達。
(1)西歐:其形成是兩種傳統不斷融合的過程,既是羅馬帝國和羅馬天主教的遺産,又是凱爾特、日耳曼和斯拉夫部落的遺産。
(2)東歐:它的西邊界線和現在相同,而東邊界線則不斷變化。總體上可以算是拜占庭帝國的遺産,在公元1000年,拜占庭帝國在東邊的俄羅斯和保加利亞的支持下,穩固确立了自己的繼任國。
(3)北非和西南亞:總體上屬于目前所說的中東地區,是伊斯蘭世界的核心區。
(4)中亞或内陸地區:這裡基本的生态區域是草原,它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家園,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相互依賴是中亞區域最為持久的曆史主旋律。
(5)南亞: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脈把印度和中亞分割開來,使印度成為歐亞大陸之下的一個次大陸。
(6)東南亞:包括印度以東和中國以南的那部分歐亞大陸以及一連串島嶼。
(7)東亞(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
中國也可以被看作是下屬于歐亞大陸的次大陸,這裡有富饒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它們為中國以後的發展提供了農業基礎。
第二章 第一個千年之交的世界經濟。
作者使用這7個區域之間貿易往來的内容以及區域之間各自的聯系,來說明在第一個千年時的世界。伊斯蘭世界與其他7個區域都有交往,而與南亞有來往的區域共有5個,中亞有4個,東南亞和東歐共有3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和西歐隻有2個。
在這個千年之交的時間段中,對于伊斯蘭世界是個黃金時代,阿拉伯語成為行政、法律、商業中的通行語言。在東亞的中國則是宋王朝,正經曆着經濟的擴張。在印度洋和東南亞,由于貿易兩端的同時繁榮(一端是中國的唐宋王朝,另一端則是伊斯蘭世界的阿波斯王朝和法蒂瑪王朝),必然導緻東南亞區域運輸業和出口貿易的欣欣向榮。
第三章1000-1500年的世界貿易
在本章中,作者指出蒙古人統一歐亞大陸以及黑死病是對這500年經濟史影響最大的兩個事件。他們的結論是全球化肇始于這樣一個時段,當時蒙古人的征服運動統一了歐亞大陸,在這種征服運動的沖擊下,那些定居文明做出了回應,一體化過程被加速了,這可能還刺激歐洲人去思索如何開辟對抗伊斯蘭世界的東方前線,并催生了歐洲人通過海上或陸上路線與東方而非穆斯林地區建交的熱望。
第四章1500-1650年的世界貿易——舊世界的貿易和新大陸的白銀
這個時期,新大陸的發現無疑是個重大事件。在歐洲,葡萄牙人最先意識到海洋并不是阻礙交流的天塹鴻溝,而是一條無處不在的、連接人類的水路。他們向大西洋和印度洋一路擴張、征服,并壟斷了印度洋的貿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後到達美洲,他們在這裡擴張,進行殖民統治并加強貿易。在16世紀國際貿易走向一體化的過程中,一個核心的驅動力就是誘人的香料貿易,而從新大陸源源不斷被開采出來、并如洪水般傾瀉到全球各地的白銀,則是此時世界經濟流通系統所必需的鮮活血液。
第五章1650-1780年的世界貿易——重商主義時代
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一個核心的時代特征就是無休止的戰争。這期間的戰争不僅發生在歐洲列強之間,并延伸到周邊的海洋,還發生在歐洲列強與其所遭遇的其他族群、國家和帝國之間。新大陸的西班牙征服者,印度洋和東南亞的葡萄牙和荷蘭人,以及英國和法國東印度公司的印度兵,均從某個側面展示了其獨具一格的暴力上的比較優勢。
重商主義時代的競争,絕大多數都是關于究竟是由哪個國家的公司來控制某個特定的市場或貿易地區,競争的目的是得到對某種貿易的壟斷權,進而得到壟斷利潤,壟斷利潤又會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使之順利地發動戰争,以鞏固本國重商主義者的貿易目标。
在本章中,作者論述了大英帝國通過貿易、掠奪和殖民實現的崛起,英國與荷蘭的戰争、英法之間的百年戰争,對印度的殖民,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清朝的自身天國中,對外界變化渾然不知。
第六章 貿易與工業革命
十九世紀英國爆炸式的經濟增長在經濟史上無疑是史無前例的,雖然曆史上有過伊斯蘭的黃金時期,中國宋朝的鼎盛時期,以及蒙古世界和平時期歐亞大陸的繁榮等等,但是這些繁榮并沒有帶來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在英國則實現了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同時增長,這是工業革命中技術不斷進步與改善才能帶來的。
作者也綜述了“為什麼是英國?為什麼是歐洲而不是亞洲?”這個争論許久的問題,
在結論部分,作者提出,歐洲工業革命的成功與貿易和海外擴張緊密相關,在歐洲中世紀以及地理大發現之後,工業革命的迹象逐漸顯現。歐洲海外探索的動力不僅來自歐洲對亞洲貿易品的需求,還來自于其地理位置。歐洲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容易受其他國家的支配,任何力量隻要能控制紅海、波斯灣和黑海的海上通道,它就能控制歐洲。
第七章1780-1914年的世界貿易——大分工
工業革命導緻亞洲大多數産業在世界範圍内的壽終正寝,也使得除商品之外的其它各種要素,如資本和人力在區域之間的流動,當然戰争也伴随着這段曆史。美國與法國都發生了革命。
第八章1914-1939年的世界貿易——反全球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19世紀晚期的自由經濟秩序戛然而止。戰争期間,貿易保護、配額和外彙管制被各國政府廣泛采用。關于一戰對世界産生的種種影響,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梳理。對于我們中國讀者比較有影響的就是世界大戰導緻了俄國1917年的十月革命。
第九章 重啟全球化 曆史視野下的20世紀後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交戰雙方之間的貿易迅速停止并出現斷層,戰争财富也随之發生轉移。而這次戰争之後是漫長的東西方陣營的冷戰和原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自由貿易體制開始衰退。從1980年到2000年,全球化又開始重啟。自由貿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再次被證明是正确的,在1945年後退回到自給自足狀态的現象,到20世紀結束時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都已不複存在。所有地區的關稅以及其他貿易壁壘正在逐步減少。
第十章21世紀初的經濟全球化
作者對自己劃分的七大區域在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分别進行分析。
本書強調的曆史教訓之一就是,地緣政治背景對于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國際貿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保持當前的趨勢,主要的條件是避免沖突,不能把世界分裂成不同的競争陣營。帝國過度擴張、國際恐怖主義和核擴散等地緣政治問題是決定全球化未來的關鍵因素。單純地認為全球化是在最近十幾年裡所取得的顯著進展并将會一直持續到将來的想法是愚蠢的。随着金融危機和貿易摩擦更多地直接來自于全球化進程本身,一些不可預知的事件,如戰争、革命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挫折和中斷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書洋洋灑灑600多萬字,從創造性地使用7大區域的劃分,到地緣政治對貿易的影響,以及戰争對貿易的影響,作者都進行了海量研究。時間跨度長達千年,而且是對全球範圍内的貿易進行研究,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的勇氣以及他們的研究精神。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