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

2013-01-02
閱讀:

 

近年來,有關“世界末日”臨近的各種悲觀論甚嚣塵上。一種主流的悲觀論稱,物的交換與觀念的交換都已無足輕重,人們對他人的依賴正越來越少,自給自足的生活會更舒服;技術進步沒有給生活帶來益處,世界正穩步走向惡化。

牛津大學博士、英國著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的看法與該悲觀論截然相反。他特意撰寫了《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一書,從經濟、考古、曆史和進化論等多個角度對該悲觀論予以辯駁,論證了依靠物的交換,人們能獲得遠比自給自足更豐裕、更便捷的生活;通過觀念的交換,形成集體智慧,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與繁榮;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更高了,也獲益更多;技術進步不但使人類的生活更美好,而且使世界的前景更光明。

 

裡德利在書中指出,人類之所以比别的動物生活得更悠閑,其決定因素是人類從2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專業化分工和交換。如果人像其它動物,比如一頭鹿,那樣生活,他終日隻需做四件事:睡覺、吃飯、避免被吃掉和社交(與親友相處等);而當他過着人的生活時,除了睡覺、吃飯和社交外,他還有烹饪、購物、工作等諸多要務。但是,他的閑暇時間還是比其它動物多,原因是他不必像其它動物一樣事必躬親。通過專業化分工和交換,他既節省了大量時間,又獲得了更高的生活質量。如同倫納德·裡德的名篇《我,鉛筆》中所述,一支普通鉛筆要經過數百萬人,例如俄勒岡的伐木工人、斯裡蘭卡的石墨礦工、巴西的咖啡種植者(提供了工人們喝的咖啡)和鉛筆公司的老闆,才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手中。這數百萬勞動者每人都隻是貢獻了些許知識和勞動。

如果人類摒棄專業化分工和交換,一切需求都親力親為,其生活境況将會怎樣?現實中不乏例證。2009年,藝術家托馬斯·思韋茨打算親手做一台烤面包機。他找來了鐵、銅、鎳、塑料和雲母等材料,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和很多錢,結果做出的是一個劣質品。而從商店購買一個質量上乘的烤面包機隻需4美元,思韋茨做任何工作1個小時都可賺得。德雷克塞爾大學的凱莉·科布也有類似的創舉。她決意完全使用自家方圓100英裡内出産的原料做一套西裝。為此,20個工匠共計花費了500個工時,但仍有8%的原料産自100英裡以外的地區,且這件西裝的成本是同等質量的普通西裝的100倍。

這些事例說明,專業化分工和交換具有多麼神奇的作用。成千上萬人的分工協作,使商品的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好。自給自足隻會導緻貧窮,如果每項需求都必須親力親為,人類将會非常無奈和無助。

當今社會,人類相互間的依存度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裡德利留意到,在早晨短短的兩個小時中,他就享用了來自數十個國家的産品和服務:就着新西蘭黃油和西班牙果醬,吃了法國小麥制成的面包;喝了一杯斯裡蘭卡茶葉泡的茶;穿上印度棉花和澳大利亞羊毛制成的衣服,中國皮革和馬來西亞橡膠制成的鞋子;用泰國生産的鍵盤,在美國人設計和制造的電腦上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借助互聯網及手機等現代通訊設備,人們的思想與情感交流更便捷了。這些都充分說明,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更加緊密了。

 

人類不但從物質與服務的交換中獲益良多,思想的交換對其發展和進步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裡德利在研究中發現,人類進化到某個階段之後,其智慧就成了集體性的、積累性的,而這種現象并未出現在其他動物身上。在人類曆史的某個時刻,思想開始接觸、交換、交流并互相結合,促成了人類文明的演進。以50萬年前中石器時代的手斧和現代的無線鼠标為例,這兩件工具大小和形狀相似,手斧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做出;無線鼠标則是諸多物件的綜合體,内部設計複雜,需要多種專業知識,是數以百計的人員的大腦集體勞動的成果。由此可見,人類始于十多萬年前的專業化分工和交換,創造出了加速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集體智慧。正如蘇格蘭哲學家、曆史學家亞當·弗格森在《文明社會史論》中所說:“在其它動物種類中,個體的進步是從嬰兒期到成長期(或成熟期),在它生命的過程中(以一生為限),它能将天性所賦予它的各項能力做到最完美的程度;而人類,則是個體進步,整個物種也進步,他們在前人所奠定的基礎上實現随後的成長。”

 

由于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服務和思想的自由交換,人類的生活将更加富足,世界前景光明。自1800年以來,世界人口翻了6倍,平均預期壽命翻了一番,實際收入提高了9倍多;因戰争、生育、龍卷風、洪水、饑荒和疾病等原因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而且物價日漸低廉,隻有教育和醫療等極少數消費比20世紀50年代的價格更高。現代人普遍生活更豐裕、更自由,也更聰明、更健康長壽。富者确實愈富,但貧者沒有愈貧。

裡德利認為,衡量繁榮的真正尺度是時間。繁榮就是以同等工作量換取的商品或服務數量增加了。繁榮來自每個人出于互利目的,将天賦加以專業化,為了所有人的福祉而誠實地專攻主業。專業化鼓勵創新,從而節約時間,帶來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勞動的全球分工,人類就會愈加富裕。如今,整個世界幾乎都由互聯網聯結起來了,各地的思想得以交流,物種的集體智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前進的步伐再次加快了。

如何激勵創新呢?除了允許員工有個人獨立的研發項目外,另一個有效的加速創新辦法就是把項目外包,讓有效的發明家市場去解決難題。借助互聯網,人們可以在全球配置各種資源,自由地交流思想,一起分享、協作和創新。隻要人類在創新上分配足夠的資金,努力從事發明創造,以更好地滿足公衆的需求,人類生活就将走向進步。人類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還有多少發明可以創造,還有多少新方法有待發現,都尚未确定。目前困擾人類的問題,如經濟危機、人口膨脹、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貧窮、艾滋病、抑郁症等,未來都有望得到解決。對人類而言,最危險的事情是不發明,不采納新想法。在假設技術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來預測未來,才會令人恐懼。

 

本書文風诙諧,形象生動。全書的最大特點是視野恢弘開闊,它涵蓋了人類的整個曆史過程,從2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直到20世紀的互聯網時代;論及了人類發展史上從人口爆炸到全球氣候變暖等種種危機。其次,本書資料豐富翔實,征引宏富。裡德利從科普的角度入手,通過科學證據,揭示人類的演進。用大量的考古證據和史實證明,在過去的幾萬年中,依靠物質和思想的交流,世界越變越好;未來,隻要思想不被隔絕、封閉,交流的途徑通暢,世界将繼續進步。

本書着力探讨的是人類與時俱進的應變能力,以及由此所創造的樂觀的未來。裡德利鼓勵人們保持理性樂觀的态度,擁抱變革,并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竭智盡力。

 

 

徐璐撰稿

 

《理性樂觀派》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馬特·裡德利,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著名科普作家,曾任《經濟學人》專欄編輯。著有《人類基因組》、《靈敏基因》及《紅色皇後》等,并有多部作品獲獎。

 

本書目錄

序言 當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第2章 集體大腦

第3章 制造美德

第4章 養活90億人

第5章 城市的勝利

第6章 逃離馬爾薩斯的陷阱

第7章 奴隸的解放

第8章 發明中的發明

第9章 轉折點

第10章 當今時代的兩大悲觀源頭

第11章 結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