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萬惡嗎?》
哈裡·賓厄姆著
中信出版社
資本主義萬惡嗎?要想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可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們隻是看到資本的貪婪、險惡以及唯利是圖的一面,以及為了100%的利潤就可以出賣自己的良心,為了300%的利潤就可以踐踏人間一切法律的另一面,那麼資本主義就是萬惡的了。但是正是這個資本主義用了不到300年的時間,使得科技進步以及物質财富獲得了超速發展。“倉廪實,而知禮節”,正是在物質充足的基礎上,寬容、公平、民主、信任、自由、尊嚴等人類美好的願望才得以普遍實現。而在物質匮乏的時代,以上這些隻能存在于理想之中。
本書作者Harry Bingham不是什麼著名的經濟學家或者社會學家,他隻能算是一個自由專欄作者,曾經在一些著名的銀行工作過,有着敏銳的思維,通過采訪對資本主義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分析。他通過對企業家、金融家、公司與市場、我們的思維、理論、解開資本主義的秘密這六個部分的論述對資本主義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需要研究創造财富這種行為本身,觀察動機、原則和激情來判斷好的資本主義和壞的資本主義。富于創造力、不斷推陳出新、活力十足、遵守道德、滿懷激情,同時要有适度的國家幹預才是好的資本主義。那種完全基于貪婪與自私、過度自由的資本主義将是人間地獄。“資本主義程度越高越好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說政府幹預是資本主義的對立面,那美國就是一個社會主義地獄,而索馬裡則是一個純資本主義的天堂。在索馬裡,政府力量微乎其微,軍閥肆虐橫行,整個國家處于殘暴無序的管理之下,索馬裡的企業可以肆意妄為,自由程度堪比索馬裡海盜”。
第一部分 企業家
作者通過風險、意志、推銷、發明、無恥等5章闡述了企業家群體。這些人不知疲倦、敢于冒險、幹勁十足、條理分明,推銷才華、創新才能和實幹才能在他們身上彙于一體,造就了他們非同尋常的性格。
風險:作者通過講述企業家的成功故事,指出我們大多數人都安分守己,懼怕風險,而企業家的性格則是不按規矩做事,敢冒風險。對于平淡生活感到無聊,必須要有刺激才能覺得生活有意義。
意志:作者講述了米塔爾這個鋼鐵巨頭的成功故事,指出米塔爾的所作所為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能量之源。正是這股能量推動着世界從1770年的慘狀——貧窮落後、無知愚昧、饑荒頻發、生産低下,一躍發展為今天的全新面貌。但是這股能量本身不會區分黑白是非,它有可能為善,也有可能作惡。
推銷:作者通過講述目前的營銷科學,以及前期的花言巧語,都是誘使我們進行消費。沒有強烈的銷售動力,任何生意都難以維系,但如果任由此種動力肆意橫行,最終生意會毀于一旦。
發明:作者指出企業家并不是什麼真的發明家,兩者結合為一體的顯然是少數。但是,企業家都是創新家。他們創新的動機是對現狀不滿,創造一番前所未有的事業,其樂趣遠超按部就班地經營現有事業。以上的故事都還是振奮人心并給我們帶來美好遐想的故事。
無恥:本章所叙述的故事就有些貪婪或者可惡了。作者先講述了一個生物醫學組織如何賄賂醫院太平間秘密獲取人的各種器官與組織并進行出售從而獲利的事情。同時,作者也舉例說明人類的生理差異很小,例如跑步,在100米距離中,我們正常人和世界冠軍的差距也就兩倍。但是在金錢上,我們正常人和世界首富的差距可能是上百萬倍,而且即使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負面新聞也是不斷,而金融家和對沖基金們更是受到人們的诟病。
第二部分 金融家
金融危機過後,無論是政界還是輿論界,都在強烈呼籲銀行家的獎金要合乎長期利益,要符合個人業績與公司業績,并認為這一點極為重要。在理論上,這似乎十分合乎邏輯,但在實踐中卻是天方夜譚。作者通過銀行家、投資家、宇宙主宰者、會計師這四章内容,揭示了現在金融系統存在的技術以及文化弊端。
銀行家:通過自身經曆,作者指出現在的銀行家們已經忘記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作用,他們忘記了與自己終日為伍的是一觸即發的炸藥。而他們之所以會忘記這些,是因為他們開始仿效其他行業總裁的行事方式:一心關注市場份額、收入增長、國外擴張以及野心勃勃地開拓新市場。循規蹈矩的銀行家才是優秀的銀行家,而喜歡冒險的銀行家根本稱不上銀行家。
投資家:作者講述了巴菲特、布勞德等人在股票市場中的投資故事,指出特立獨行是這些投資家的一個共性,另外投資家還需要擁有自己的人生哲學、遠見卓識和投資理念。多數時候,指引他們前進的哲學能夠帶來金錢利益,但偶爾也會失靈。偉大的投資家對此毫不關心,或者最起碼不會唯利是圖,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整個金融遊戲的意義遠超金錢,這便是他們總能成功的原因。
宇宙主宰者:誰是宇宙主宰者呢?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是投資銀行,現在也還是投資銀行。這些投行貪得無厭,挑選那些最喜歡競争的員工,時刻對員工進行評估,勝者有高額的回報,敗者自動出局,過度的競争導緻沒有道德感。他們甚至利用“找笨蛋”的方式推銷他們的債券,誘惑别人上鈎,自己從中撈錢。
會計師:作者講述了兩個對立的商業案例——安然公司和一家不知名的海事公司。安然采用惡意欺騙方式,連同它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的不作為,雙方以同流合污的方式欺騙股東,最終兩家都倒閉了。而保羅卻通過不斷地完善管理,選用更好的專業會計師,完善了公司财務。企業家思維與會計思維截然相反,但雙方如同鮮花與蜜蜂一般缺一不可。沒有這些會計師,企業家、生意以及整個經濟都會毀于一旦。
第三部分 公司與市場
公司與市場如同一對矛盾,公司受計劃支配,市場由價格調節。如果市場有效,那麼公司好像應該不存在才符合邏輯。科斯解密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交易成本。
市場:對于市場的支持者或者迷信者們來說,市場應該是不會出錯的,價格是重要的信号,會使資源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分配。但是,市場固然偉大,但其運作原理可比做一台故障電腦在運行一款測試版軟件,後果可想而知。一切原本一帆風順,但忽然你在不當的時機按錯了按鈕,或者隻是時機不當,或者不知道任何原因,整個機器瞬間崩潰。
公司:一些巨大公司的規模已經堪比一個國家,但是在這些公司内部并不是使用市場調節,而是使用中央計劃,科斯解釋這是由于可以減少交易成本。這些身處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央計劃巨頭也可能走入歧途,一旦脫離市場、與世隔絕,失誤便在所難免。
代理人:委托代理關系,毫無疑問是現在公司治理中一個普遍存在的關系,由于利益紛争、目的差異、個人忠誠度、分心之事、決策上的外行和信息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聯系紛繁複雜,脆弱易斷,不堪一擊,因而災難自一開始便在所難免。
精神病人:公司根本就是精神病人,它們唯利是圖,隻要能夠提高利潤,殺人、傷人、投毒也在所不惜,而且毫無悔意,人性已然喪失殆盡。作者講述了福特汽車公司故意隐瞞缺陷的故事,指責公司的殘暴和唯利是圖,并指出我們最終選擇相信的,卻是精神變态的公司,而不是血肉之軀的凡人,這個看似悖論的現象。
寶萊塢一代:作者舉例說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印度,在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文化也在起着重要作用。文化變革的困難比起經濟變革來可能更加困難。
第四部分:我們的思維
30年來,經濟學一直在守護着一個危險的驚天秘密——一直以來,人們都想當然地認為金錢能夠帶來幸福。這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石,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整個經濟學的根基就會動搖,成為一門毫無意義的學科。
白癡:消費者不是白癡,但是我們的消費選擇很多時候确實是白癡的。作者針對資本主義世界中鋪天蓋地的廣告進行了分析。廣告的一部分作用就是創造快樂,但是過度廣告也會帶來道德問題。産品的純技術特性,在我們的購物選擇以及産品帶給我們的愉悅程度中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廣告不隻是一種産品的推銷方式,它還是一種創造産品的方式。
幸福感:金錢和幸福感會有關系,但是這并不意味着金錢越多就越幸福。
泡沫:作者講述從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到世界各地的龐氏騙局,一直到這次的金融危機等等泡沫背後的始作俑者并非罪犯,而是普通人,人們容易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高估世界的形勢與前景。
第五部分 理論
目前的經濟學理論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解釋我們的現實世界。
經濟學家:作者先曆數了衆多的經濟學暢銷書,這些暢銷書都說能夠答疑解惑,幫助人們揭示現實生活的點滴奧秘,而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作者以工資為例,同樣是秘書工作,在投資銀行和一個中等規模的制造業之間,工資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作者還指出經濟學理論重要而嚴重的核心問題在于其對人類的看法,把人類看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個體有利于建立數學模型,但是卻偏離了真實,你我之輩總是反複無常、毫無邏輯,情緒多變。
動機:作者通過講述印度的征婚廣告,以及他對企業家們為什麼工作的采訪,揭示經濟學家們所說的經濟人是不存在的。“經濟學家如果能夠走出與世隔絕的象牙塔,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經濟人根本不存在,人類對事業的熱愛才是至關重要之事,公平才是至關重要之事,人們總會因為左鄰右舍的盲目樂觀也變得盲目樂觀。”
意識形态:作者認為市場和政府限制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契合度。各個國家在這個契合度上會有所不同。各個國家由于自身發展曆史的原因,選擇了不同的契合點。曆史已經證明完全的自由市場或者完全的計劃經濟都不是人類發展的好方式。
第六部分 揭開資本主義的秘密
作者認為“貪婪是個好東西”的資本主義已經失敗,成功的資本主義應該具備下列要素:尊重激情與創造力、崇尚實際行動、鼓勵革新與挑戰、敢于且善于迎難而上、明白從事經濟活動的是人而非機器人。
作者通過講述各種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采訪的形形色色之人,分析、解釋一個個環環相扣的使得資本主義運轉的要素,對目前資本主義世界進行透視。語言風趣并時時有嘲諷,但其得出的各種結論确很有深意,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啟迪作用。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