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權力大未來》

2012-05-18
閱讀:

《權力大未來》

約瑟夫·奈著,中信出版社

 

中國與菲律賓在關于南中國海海域黃岩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上,已經對峙了一個月有餘,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緩和的迹象。菲律賓在經濟、軍事以及國際政治上都貌似與中國不在一個量級上,但是依然強硬到讓許多人難以理解的地步,難道他們有什麼可以憑借的權力嗎?尤其是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出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我們沒有打不還手的雅興”這樣強烈的武力信号之後,菲律賓政府也還沒有收手的明顯迹象。

如何理解民族國家之間的權力較量,本次推薦的《權力大未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理論普及讀物。本書作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是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國總統頂級智囊,哈佛大學傑出貢獻教授,是對美國外交政策很有影響力的思想者。在本書中,他提出面對21世紀的信息化時代,應該學會應用巧實力。下面讓我們了解作者在本書中所論述的核心内容。

 

前言

在前言部分,作者提出了幾個核心概念。

巧實力:巧實力是脅迫和收買的硬實力與說服和吸引的軟實力的結合。

權力:權力通常要依賴于情景。今天,世界權力的分布模式就像一場複雜的三維國際象棋比賽。在頂層的棋盤上,軍事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單極的,美國的最高地位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在中間一層的棋盤上是經濟實力,它已經開始多極化;最底層的棋盤是政府控制範圍之外的跨國關系領域,廣泛的非國家行為參與其中,恐怖分子、網絡黑客、流行病和氣候變化等都在這個領域,這裡權力是廣泛分散的。

情境智力:即理解不斷變化的環境并充分利用其變化趨勢的能力,将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它能夠幫助領導者将權力資源轉化為成功的戰略。

 

第一部分 21世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權力

第一章     全球事務中的權力

權力作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既難以界定,又難以衡量,但這并不影響它存在的意義。一種權力定義關注的是能産生結果的資源,如果一個國家擁有較多的人口、較大的國土面積、較多的自然資源、較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并且社會穩定,那麼它就是一個強國。根據這個定義,将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權力,獲得想要的結果,需要精心設計的戰略和靈巧的領導力。另外一種權力定義則更加關注行為的結果,通過影響其它行為體來得到自己希望的結果,這樣的權力是關系性權力。關系性權力通過命令變化、控制日程、确定偏好來達到目的。

命令變化:命令他人改變行為,違背其最初的行為偏好,是關系性權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控制議程或規則:通過控制行動議程和規則,限制其戰略選擇,最終得到自己需要的。

确定偏好:幫助或者塑造其基本信念、認知和偏好,并最終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在全球政治中,國家行為體尋求的一些目标更容易受到權力的後兩個層面而非第一層面的影響。

總體而言,與硬實力相關的資源包括武力和金錢等有形資源,與軟實力相關的資源常常包括制度、思想、價值觀、文化和政策合法性認知等無形要素,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絕對。愛國主義、士氣和合法性強有力地影響着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章21世紀的軍事實力

軍事資源絕不僅限于槍炮和軍隊,軍事行為也不隻是戰鬥或戰鬥威脅。21世紀的新情況是非常規沖突數量上升,技術變革使人類越來越脆弱,少數的非國家行為體掌握着已往所不具備的破壞性力量。

21世紀軍事力量還重要嗎?在這個設問中,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軍事力量的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很多國家,特别是大國,發現與以往相比,運用軍事力量來實現目标的成本越來越高。武力雖然仍是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手段,但卻不是唯一手段。經濟相互依賴、溝通、國際制度和跨國行為體有時發揮着比武力更重要的作用。

在軍事資源如何産生行為結果的問題上,作者探讨了四種類型的行動:現實的戰鬥與破壞、脅迫性外交中的威脅、包括維和在内的保護、多種形式的援助。

以上這些行動是否能有效促成偏好結果的産生,取決于資源轉化戰略的特質與戰略能力。

 

第三章21世紀的經濟權力

經濟權力與軍事權力哪個更重要?長期以來人們争論不休,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資源是否能産生權力,實現想要的行為結果,依賴于情境。要吸引騾子去喝水,胡蘿蔔比大棒更有效。但如果要讓對手失去騾子,槍炮可能更有用。軍事力量是世界政治中“權力的終極形式”,而繁榮的經濟是這個權力形成的必要條件。

經濟資源可以引發軟實力行為,也可以産生硬實力行為。成功的經濟模式,不僅能創造運用硬實力所需要的潛在的軍事資源,也能夠吸引他國效仿。

強勁且不斷增長的經濟為各種權力手段提供了基礎,此外,制裁和援助等經濟手段在21世紀将至關重要,因為就相對成本而言,它們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但認為21世紀将是地緣經濟的時代則是錯誤的。權力向包括跨國公司在内的非國家行為體的擴散限制了國家運用經濟手段的戰略。由于市場行為體本身難以控制且市場形勢多變,國家會發現經濟權力難以運用。經濟權力将是巧實力政策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但政策答案往往取決于不同市場的情境及脆弱性的不對稱。

 

第四章21世紀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一個已經登上報紙頭版并且不斷被中國、印度尼西亞、歐洲和其他國家最高領導人使用的學術概念。軟實力是一個描述性而非規範性的概念,與其他形式的權力一樣,軟實力的運用可能出于善意,也可能是為了不好的目的。軟實力并不是某種形式的理想主義或自由主義,它隻是權力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得到想要的結果的手段。不單國家有軟實力,公司、機構、非政府組織和跨國恐怖主義網絡通常也都有自己的軟實力。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依賴于三種基本資源:它的文化(在對他人有吸引力的地方發揮作用)、它的政治價值觀(當它在國内外遵循這些價值觀時發揮作用)、它的對外政策(在他人認為這些政策合法且具有道德權威時發揮作用)。中國的軟實力還遠遠無法與美國或歐洲同日而語,但忽視其軟實力正在增長的事實是愚蠢的。幸運的是,中國軟實力的增長對其自身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可以是好事。

政治已經成為一場競争激烈的信譽較量。傳統的權力政治世界通常是軍事或經濟的較量,但在信息時代的政治最終可能是國際報道的較量。話語成為軟實力的貨币,各國政府相互競争,同時與其他組織進行較量,以提升自身信譽并削弱對手的信譽。

 

第二部分 權力大轉移:21世紀,誰的權力最大

第五章 全球權力的新态勢:網絡權力

21世紀發生着兩種類型的權力轉移:權力過渡與權力擴散。權力從一個居于支配地位的國家向另外一個國家的過渡是曆史上常見的,但權力擴散卻是一項較新的進程。在當今全球信息時代,所有國家都面臨着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事情正在超出它們的控制範圍。信息革命正在改變權力的本質,世界政治将不再是政府的領域。随着計算和通訊成本的下降,世界政治的門檻降低了,從個人、私人組織、公司、非政府組織到恐怖分子,都有權力在世界政治中發揮直接作用。信息的傳播意味着權力分布将更廣泛。以信息資源為基礎的權力并不是新權力,但網絡權力是。網絡權力并不像早期網絡自由論者所預測的那樣與政府不相關,它的與衆不同之處在于不同的行為體掌握着不同的權力資源,并且在很多境況下國家和非國家體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但權力差異的相對縮小并不等于權力的均等化,大國政府依然擁有更多資源。

 

第六章 美國會衰落下去嗎?

無論怎樣衡量權力,國家間平等的權力分配都是相對罕見的。更多時候,不均衡的增長意味着一些國家将會崛起,其他一些國家将會衰落。當一國的資源具有壓倒性優勢時,觀察家們通常将這種形勢稱為霸權。擁有優勢資源的國家與崛起國家之間的戰争似乎是一種規律,但是,作者認為也有和平的可能,例如英國成功地接納了美國權力的崛起。自1500年以來的9次全面戰争并非都是霸權戰争。進入21世紀的時候,美國毫無疑問地居于權力資源的首要地位,這個地位會衰落嗎?作者把這個問題分為相對衰落和絕對衰落來分析。作者對歐洲、日本、所有的金磚四國逐個進行了分析,并從資源角度以及關系權力角度列舉了大量數據和事實,認為在幾十年以内上述這些國家和國家聯盟都不具備讓美國衰落的條件。而對美國内部是否會衰落,作者則從社會與文化、移民、經濟、政治制度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和論述,認為美國沒有衰退,它還在進步。針對中國的崛起,作者專門對“中國将成為頭号大國?”這個設問進行了分析,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高速增長将幾乎肯定增強其對美國的相對實力。這會縮小中美之間的權力差距,但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國将超過美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同歐洲、日本、印度及其他國家的關系都是有利于美國的,而中國的地緣政治有很大劣勢。美國的權力以聯盟而不是殖民地為基礎,美國的思想方式也是靈活的,開放、創新的文化會使美國保持其核心地位。将21世紀的權力轉移描述為美國的衰落是不準确的,也會産生誤導。如果引發中國采取冒險政策或導緻美國出于恐懼而反應過度,這樣的分析就可能形成危險的政策暗示。美國沒有陷入絕對衰落,并且,盡管21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和文化優勢在縮小,但未來幾十年,它很可能依然比任何國家都更強大。

 

第三部分 中國、美國如何打赢巧實力之戰

第七章 巧實力:全球權力布局新趨勢

權力本身并沒有好壞,權力資源過少意味着獲得偏好結果的可能性較低,權力資源過多而過度自信并且權力轉化戰略不當,那過多的權力資源就會成為禍根而不是好處。21世紀的巧實力不是将權力最大化或維護霸權,它是要在權力擴散和其他國家崛起的新情境下結合各種資源,形成成功的戰略。

一般巧戰略能夠回答五個問題:

1、偏好的目标與結果是什麼?不僅是列出一份願望清單,還要确定輕重緩急。了解有形的占有目标與大體的結構性目标之間的關系,了解哪些目标的實現涉及零和博弈,哪些不是。

2、哪些資源是可用的?在什麼樣的情景之下可以使用?這些資源的可用性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戰略試圖影響的目标的立場和偏好是什麼?他們擁有什麼?他們怎麼想?他們的偏好和戰略的強度、可變性及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如何?

4、哪些形式的權力行為最有可能成功?在特定的情況下,硬實力的命令行為與設置議程,說服和吸引的同化式行為哪個更有可能在合理的時間和成本代價下獲得成功?軟硬實力的運用什麼時候會彼此強化?随着時間的推移,情況将發生怎樣的變化?

5、成功的可能性如何?如果成功的可能性沒能經受住審慎判斷的考驗,那我們就要回到第一個問題。

作者列舉了許多小國利用巧實力戰略而獲得成功的事例,同時也列舉了中國運用巧實力的成功典範。中國在硬實力提升的同時努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中國的目标在于減少周邊鄰國對其實力崛起的恐懼,并削弱它們聯合起來抗衡中國實力的傾向,從一個經濟與軍事實力正在大跨越向前發展的國家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巧戰略。

 

雖然,作者明顯地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角度,論述了國家之間權力如何對抗與角力,但是其列舉的事實,所提出的概念框架對于我們理解将來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還是很有幫助的。與那些捧殺中國的作者不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中國的崛起或者重新複歸大國,但是對其是否能成為頭号大國也有自己冷靜的判斷。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