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菊與刀》

2011-12-16
閱讀:

 

雖然日本疆域狹窄、資源匮乏,但日本國民卻很受世人注目。不少外國的學者不惜傾注心血研究他們。

以拉夫卡迪奧·赫恩為例,這位生于希臘、長于英法的作家,從1890年到1904年,生活在日本達14年。1891年,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為妻,随後采用妻子的姓氏,取名為小泉八雲,并加入日本國籍,在日本教學和寫作。

在小泉八雲所著《陌生日本一瞥》中,他把日本民族描繪成了一個謙遜、堅韌的民族,面對危險、威脅、哀痛和其它沮喪情緒時,依然能夠自尊、自重,并保持微笑。在書中,他這樣寫道:

日本人在面對死亡時也能保持微笑,并時常如此。這時的微笑與其它任何時候的微笑并無不同,不是輕蔑,也沒有僞善,更不是出于性格的軟弱而病态地服從。它是禮節使然,同時又是一種靜止的語言,是長期精心教養的結果……

在日本式的教養中,微笑應當像是一個鞠躬,一個跪拜……微笑應當被用于所有令人愉快的場合,對上級抑或是對同輩;甚至在不愉快的場合,它也應當是你保持優雅舉止的一部分。微笑着的臉最能讓人感到愉悅;對父母、親戚、老師、朋友和衷心祝福你的人保持愉悅的笑容應當被視為生活的規則……即使是心碎的時候,要對社會負責也應當勇敢地保持着你的微笑。

小泉的優美文筆有如給日本的國民性籠罩上了一襲美麗的輕紗。有些學者,比如中國著名作家、編輯家胡山源先生,認為小泉八雲對日本的國民特性有過谀之嫌。相對而言,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中有關日本國民性的分析則更具學術性。

 

本尼迪克特是一位從未到過日本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她從客觀的視角,描述了她研究中的日本。

二戰末期,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國政府完成一份有關日本問題的研究報告。當時,美國政府急于制定有關戰後治理日本的政策,需要了解兩大問題: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否要采用對付德國的辦法進攻日本?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國是否要保留日本政府機構及天皇?本尼迪克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戰時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進行了調查,同時也收集了大量有關日本的文藝學術作品及時事報道,完成了這份報告。她推斷: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統治日本;美國需要保存并運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機構。在戰争結束後,她的預見和建議得到了證實和采納。

1946年,該報告被整理出版,在日本反響強烈。1951年,該書被列為日本《現代教養文庫》,并被稱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關于日本研究的經典著作。

本尼迪克特在書中以“菊”和“刀”來象征日本人的非常矛盾的民族性。“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這兩者體現了日本民族的雙重特性——生性好鬥又異常溫和;推崇武力又追求美感;桀骜自尊又謙遜有禮;冥頑不化又柔弱善變;性情溫順又不輕易任人擺布;忠誠不阿又極易叛變;勇敢又怯懦;保守又樂于接受新生事物。

在書中,本尼迪克特采用夾叙夾議的方式,對日本社會諸如明治維新、日本的農民階層等概況作了介紹;分析了天皇在日本國民中的地位;也分析了日本社會等級制度及“安分守己”的習俗;論述了日本幼兒教育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日本國民形成雙重性格的原因;本尼迪克特将文化模式分為“感罪惡之文化”和“知恥辱之文化”,日本文化則被她列為典型的“知恥辱之文化”。

 

對于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相關領域的學者有褒有貶。

土居健郎對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頗有研究。他出生于1920年,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曾任日本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他也研究日本國民性,著有《精神分析和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人的心理結構》等著作。《日本人的心理結構》自1971年出版以來,連續多年位居暢銷書之首,迄今依然是日本心理學研究必讀的教科書,也是世界公認的研究日本現代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經典著作。

1950年,土居健郎在美國學習時,一位美國婦女借給他一本《菊與刀》。他在《日本人的心理結構》中這樣寫道:“我一氣就讀完了。真是寫得妙極了,好像許多地方都在說的是我,其中的描述都與我的身影重複。”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列為“知恥辱之文化”,雖然得到大多數海外日本研究專家的認可,但土居健郎覺得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土居認為,本尼迪克特的思維方式中帶有明顯的主觀價值判斷。在她看來,“感罪惡之文化”注重個人心靈深處的内向的行為規範;“知恥辱之文化”則注重外部社會的外向的行為規範。其次,她片面地把“罪惡感”與“恥辱心”視為兩種毫無關聯的感情,其實,這兩種感情是可以并存的,比如,一個忏悔的罪犯既會有罪惡感,又會因自己的犯罪行為而感到恥辱。本尼迪克特之所以得出“日本文化屬于典型的知恥辱文化”的結論,是因為在西方人的眼裡,日本人的意識裡似乎沒有什麼罪惡感。原因在于西方人的罪惡感總是源自個人的内心深處;而日本人一般是在背叛了自己所屬的集團利益,失去集團信賴時才會産生強烈的罪惡感。日本人罪惡感的結構鮮明,即源自背叛心理,終結于謝罪行為。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文化情感研究實驗室主任大衛·松本教授在他的《解讀日本人》一書中則這樣評說道:

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反映的是一些日本的傳統、固有的看法。究其原因,一則是由于戰争的緣故,她無法訪問日本,獲得第一手的對那個國家深刻的親身經驗;加之她的研究資料來源于對部分在美國的日本人的訪談,最近事件的報道以及關于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一些書籍。因此創造出的是光鮮的、符合傳統觀念的日本人的形象。

 

西諺雲:我們要親近朋友,但更要與敵人緊密相處。與此同理,我們要了解朋友,更應研究敵人,這也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主旨所在。1930年,胡山源先生在小泉八雲所著《日本與日本人》的譯者自序中,這樣解釋他翻譯該書的緣由:“逼近我們的強鄰,不外乎日俄二國。日本對我們怎樣的欺淩,不用多說,誰都知道,比俄國隻是有過之無不及。我們起先是一點也不知道他們日本人的詳情,現在雖然有些人已經注意及之了,卻又隻留心着他們的外表,仍然是一個缺憾。本書是從心理上,哲學上,來解剖他們整個的内心生活的,我們要研究他們的全部生活,就可以藉此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參考。”

雖然,《菊與刀》初版距今已逾半個多世紀,總體來說,它迄今仍不失為一部有助于深刻了解日本國民特性的經典讀物。

 

 

徐璐撰稿

 

《菊與刀》 南海出版公司 2007年10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另著有《文化的類型》、《種族:科學與政治》等。

 

本書目錄

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戰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曆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于萬一

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