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企業兼并收購業總體上呈蓬勃發展的态勢。貝爾斯登财務部門的主管傑羅姆·科爾伯格是該行業的能手。20世紀60年代,他長期為各類公司提供兼并收購咨詢和代客戶募集資金服務,以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基礎,他探索出了一條緻富的新路。
科爾伯格的緻富新路的第一步是,與被收購企業的管理層合作,在收購過程中,讓被收購企業承擔大量的新債務,通過讓這些被收購企業承擔占收購價格90%的債務來支付收購費用,貝爾斯登隻需承擔10%。由于貝爾斯登開出的購買價很高,被收購企業往往都會願意接受這種安排。
該緻富新路的第二步是科爾伯格的償還被收購企業債務的妙計。他讓被收購企業用處理資本支出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債務,即通過折舊稅收籌劃,将這些債務視為從利潤中扣除的營業費用,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應繳納的稅款,用本應上繳政府的稅款來償還這些債務。這樣,即使被收購企業的價值沒有變化,貝爾斯登的權益也會随着被收購企業所負債務的減少而增加。此外,科爾伯格還通過節流、裁員等方式進一步削減企業開支,創造更多的現金,盡快償還這些債務。
該緻富新路的第三步就是盡快(通常是4-6年内)将被收購企業售出。
科爾伯格的緻富新路在實踐中卓有成效。1973年,貝爾斯登用440萬美元收購了Vapor集團,6年内,該集團為貝爾斯登創造了12倍的回報。1975年,貝爾斯登收購羅克韋爾的一個子公司,得到了21倍的回報。
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美國的企業兼并收購業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先是叫杠杆收購,後來改叫管理收購,最後又改稱私募股權投資。
2008年6月,在私募股權投資業的行業會議上,私募股權投資業的巨頭、凱雷集團的創始人戴維·魯賓斯坦認為,私募股權投資業已經是美國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它提高了美國企業的效率和産量;私募股權投資業對近20年來美國經濟的增長和革新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收購企業協調了所有者、管理層和員工的利益,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優勢;被收購企業為養老金創造了高回報。同時,魯賓斯坦還預言,2010年後,私募股權投資将進入黃金時期,資金将更充足,資源将更豐富,将得到更多的政治庇護。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将加入主流行業,成為促進發展、提高生産力、恢複經濟的基礎行業。
2011年初,道瓊斯公司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010年并購活動比2009年增多。2009年的并購案為381宗,融資208億美元;2010年并購案為445宗,融資339億美元,2010年并購案宗數比2009年增長17%。不少美國業界人士欣喜地将企業并購案宗數的增長視為美國經濟強勁複蘇的一個表現。
私募股權投資業的确是美國經濟活力的源泉嗎?在美國,不少有識之士對此心存疑慮。
美國前财政部長尼古拉斯·布雷迪曾這樣說:被收購企業的股東們可能帶着杠杆收購創造的巨額利潤逃跑,企業的員工、債券持有人和企業所在的社區卻可能受到負面影響。如果為了償還貸款,企業被迫削減開支或出售某些部門,就可能使部分員工失業;而員工失業又會對所在社區産生不利影響。如果任由其發展,可能會釀成惡果。2009年1月,布雷迪又指出,與20世紀80年代他在任期間相比,這批“野蠻人”并沒有改過自新。他們依舊征收大筆前端費用,不論收購項目結果如何,都能“逍遙法外”。
喬西·柯斯曼曾長期從事企業并購的采訪與報道,他坦言自己也曾有加入這個行業的熱切願望,但是,多年的調查和研究讓他看清了這個行業的真實狀況,并認清了這個行業的本質。在充分了解私募股權投資運作方式的基礎上,他寫出了《買斷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如何引發下一輪大危機》一書,向普通大衆介紹該行業,警示人們重視它對社會不容忽視的危害。
柯斯曼将自己要寫的内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他回顧了美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由來及其對美國經濟的危害;在第二部分,他通過自己調查的一些被收購企業在被收購後經營狀況的變化,來證明私募股權投資對美國經濟實體所造成的真實影響;在第三部分,他披露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歐洲的發展,對金融業的滲透,以及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嚴重危害。
柯斯曼對企業并購的論述是建立在他對美國及歐洲許多并購實例詳細調查的基礎上的,這些實證資料涉及許多企業。有的企業在被并購後,經營情況好轉了,例如,20世紀90年代被并購的通用器材公司;但大部分被并購的企業經營情況都呈現逐漸惡化的趨勢,例如,因被并購而降低客戶服務水平的Weiss醫院、通用電話電子公司;因被并購而哄擡價格的絲漣、席夢思床墊生産公司;以及在被并購後削減開支的Mervyns連鎖折扣零售店、華納唱片公司和汽車零件生産商C&A公司等等。
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柯斯曼就美歐等國家的企業并購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柯斯曼對該行業多年近距離觀察所得結論是:私募股權公司幾乎都是通過壓榨、傷害被收購企業的員工的利益牟利的。被收購企業則通過降低服務标準、哄擡産品價格、削減成本,籌集短期的收入,然後用于再貸款,并為私募股權公司派利。
柯斯曼的調查證明,美國的并購業對美國經濟并沒有起到像戴維·魯賓斯坦所宣稱的積極效果。除少部分私募股權機構緻力于被收購企業自身的發展外,大部分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采用的是與科爾伯格類似的資本運作方式,置被收購企業于不顧,将攫取利潤為第一要務。它們通常都會在收購之後迅速更換管理層,引進自己的團隊。由于對被收購企業感情淡薄,新的管理團隊往往會大力消減預算、解雇員工。私募股權公司一般隻會支付收購價的30%-40%,其它資金則由被收購企業通過貸款籌集。私募股權公司讓被收購企業來承擔貸款的償還義務,緻使大量員工失業。随後,它們會設法在五年内将該企業轉售。
柯斯曼的調查還顯示,進入21世紀,收購企業的買家越來越少,IPO市場蕭條,私募股權機構很難從被收購企業脫身。因為很多被收購企業的貸款方都沒有對其提出任何績效要求,這些被收購企業的大多數債務都将在2012至2015年期間到期,據估計,50%的被收購企業都将面臨破産。柯斯曼提醒私募股權公司,要避免下一輪信用危機的爆發,它們就必須換一種方式經營被收購企業。
作為資深記者,柯斯曼很善于條理井然地安排自己所要表達的内容,意思的表達自然又周到,對問題的闡述也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雖然,并購活動專業性很強,個案複雜又差别很大,柯思曼卻叙述得清晰又有趣,想必與他長期的專注研究不無關聯吧。
本書中有翔實的調查資料和有理有據的論述,可作為經濟管理部門決策者的借鑒;可作為商學院的公司并購方面的教學案例;也可作為對美國私募股權投資業有研究興趣的學者的參考文獻。
徐璐撰稿
《買斷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如何引發下一輪大危機》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喬西·科斯曼,曾任Mergermarket.com資深編輯、《收購快報》高級記者,現任《紐約郵報》商業新聞記者。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買斷美國
第1章 私募股權投資的起源
第2章 又一輪信用危機
第二部分 杠杆收購策略
第3章 降低客服水平
第4章 哄擡價格
第5章 削減開支
第6章 攫取利潤
第7章 敲骨吸髓
第8章 正面的例子
第三部分 杠杆收購的影響
第9章 歐洲下一輪大型信用危機
第10章 入侵金融業
第11章 除惡務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