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動機與人格》

2011-12-27
閱讀:

 

“珍珠港事件後不久的一天,我駕車回家,在路上,我的車被貧窮、悲慘的遊行隊伍堵住了。在我的面前,是衣衫褴褛的退伍軍人、童子軍、麻木的人流、舊制服、旗子等等。有人在吹奏着走調的長笛。當時我不禁淚流滿面。我覺得,我們并不了解希特勒,不了解德國人,不了解斯大林,也不了解共産主義者。我們不理解他們中的任何人。我覺得,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我們就會取得進步。

我幻想有一張和平的圓桌,大家圍坐在一起讨論人性、仇恨、戰争、和平以及兄弟情誼。我的年紀已經太大,不能從軍,但正是在那個瞬間,我意識到,我應該貢獻我的餘生,為那張和平圓桌發現一種心理學,那個瞬間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

這位駕車人就是後來在全球心理學界享有盛譽的人本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亞伯拉罕·馬斯洛。

 

從那以後,亞伯拉罕·馬斯洛更注重自己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工作的創新性,研究的範圍也更廣了。他的研究内容開始涉及人類天性和潛能,逐步形成了日後的動機理論。1954年5月,時年46歲的馬斯洛整合了他13年來發表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動機與人格》一書。

《動機與人格》是馬斯洛學說的奠基之作,它主要圍繞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來闡述其基本觀點。書中有許多重要的理論,包括人本心理學科學觀理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該書是馬斯洛對人本心理學的早期探索,在創建一個積極和全面的人性觀方面起了巨大影響。

需要層次論是馬斯洛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至今仍在多個學科領域和實際工作中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作為人類進行實踐活動的動機。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每一種需要的出現都是以較低層次的需要的滿足為前提的,形成了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的層次體系,層次的基礎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為安全需要、愛與歸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後來,有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又細分出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

在自我實現理論中,馬斯洛把追求高度自我實現的人形容為社會中“明亮的星光”。他認為,追求高度自我實現的人為自己設立目标并一生追尋他們想要達到的高度。而且,他們的成就并非為一己私利,而是為了造福全人類。他們可能是力圖向人們警示社會危機的作家,可能是潛心研究重大課題的科學家,也可能是為改善人類生存狀況而抗争的正義人士。馬斯洛用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那些實現個人夢想并點亮社會希望的人物,例如,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和林肯等。

馬斯洛還在他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到了他觀察與研究的對象——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和格式塔心理學奠基者馬克斯·韋特海默。他們都是智慧、富有創見且研究碩果累累的學者;又都成熟、熱情并富有同情心;同時還都是馬斯洛的老師。馬斯洛開始對他倆進行記錄,試圖分析是什麼因素成就了他們。關于這項研究,馬斯洛曾這樣說:

我對自我實現的探究并不是預定的研究,隻是一個年輕學者嘗試去理解自己所熱愛、崇敬和欽佩的兩位老師。我想去理解為什麼這兩個人如此不同于世界上的普通人?我對他倆進行記錄,試圖理解他們、思考他們并在我的日記和筆記中描述他們,在一個美妙的時刻,我意識到他們倆的模式可以普遍化。我試着去看看在别處是否也存在這種類型的人,而我确實找到了。

正如馬斯洛所言,自我實現的人有一種強烈信念,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運。雖然他們也經曆過挫折,但能從中恢複并繼續追尋人生目标。他們不會将自己的不足歸咎于他人,也不會用不幸的遭遇作為失敗的托詞。

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總是勇于拼搏,并用他們的成就激勵全社會進步。雖然,他們也會面臨喪親之痛,但他們決心盡力活得毫不畏懼、問心無愧。在馬斯洛的觀念中,自我實現是一個永不止息、永無止境的追求過程。

 

該書出版後,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的這些思想也滲透到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教育、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等領域。本書的影響力還迅速地擴及企業界。

“非線性系統公司”是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高新技術公司,公司的創始人安迪·凱應用馬斯洛的心理學原理對管理進行革新,并卓有成效。

安迪·凱發現,工人們在裝配電壓表時似乎并不愉快,每個人都想在裝配線的末端工作。凱決定要使員工心情愉快,并希望這樣會有更高的生産效率。經過3年的調查和廣泛研讀,凱開始依據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及其它有關動機的著作,開始實施一項激進而意義深遠的管理實驗。其管理理念是:每個員工都能從自己親手完成的工作中獲得一種成就感,他們會因此更加愉快、更加健康,公司也會因此保持效率并能夠持續發展。

實驗中,凱解散了原來的裝配線,改為6至7人的生産小組,每一個小組都要學習生産過程的每一個方面,并參與管理。小組成員與領導共同決定如何完成小組的任務并對此負責。員工的休息時間不再是單調統一的,而是由小組根據需要自行決定。此外,凱還廢除了工時卡、銷售人員支出帳目、懲罰遲到和生病者等舊規定。

實行管理改革後,公司員工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變;顧客投訴下降,銷售業績和生産能力大幅上升。

1962年夏,馬斯洛應邀訪問了該公司,他發現,車間裡充滿着民主的氣氛,員工們心情舒暢對工作很有興趣。他未曾料想到,這些都是他的理論指導的結果。更讓馬斯洛欣慰的是,他的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在工業現場而不是實驗室中得到了應用和檢驗。此前,馬斯洛曾經因為無法在實驗室中檢驗這兩個理論而感到内疚。

 

雖然,後世的絕大部分心理學著作提及較多的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但是,馬斯洛學說的核心所在是“自我實現”。他的動機理論、高峰體驗和存在認知論、價值觀論等,都是以自我實現理論為基礎的。馬斯洛所研究的“自我實現的人”都處于人類生活的理想狀态。努力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是馬斯洛給在困苦中掙紮的人們指出的理論上的出路。正如泰戈爾詩雲:“綠葉的生與死乃是狂風急驟的旋轉,它的更廣大的旋轉圈子乃是在天上繁星之間徐緩地轉動。”

 

 

徐璐撰稿

 

《動機與人格》(第三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動機與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動機理論

第一章 動機理論引言

第二章 人類動機理論

第三章 基本需要的滿足

第四章 重新考察本能理論

第五章 需要的層次

第六章 非動機的行為

第二部分 心理病态與正常狀态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八章 破壞性是本能的嗎?

第九章 作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治療

第十章 達到正常與健康的方法

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一章 自我實現的人

第十二章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

第十三章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

第四部分 人類科學的方法論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學的問題

第十五章 關于科學的心理學研究

第十六章 方法中心與問題中心

第十七章 陳規化的認知與真正的認知

第十八章 心理學的整體論方法

走向積極的心理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