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某天,喬尼米和納特分别收到了自己申請的同一所大學招生辦公室的來信。内容如下:
親愛的申請者,
我們很遺憾地通知你,學校無法正式錄取你。雖然你通過了數學考試,但你在閱讀和寫作部分的分數低于可直接錄取的分數線。
不過,你可以先接受預科課程,以助你通過考試。你的分數隻稍低于分數線,因此我們相信你能夠在一個學期内通過這兩門考試。你還可以在課表中選修一門課程。
請盡早與我們聯系并與學業顧問預約會見時間,以便我們為你注冊并做好未來的教育計劃。
喬尼米讀完信後,把信緊緊地貼在胸前。在淚光中,她微笑着輕聲對自己說:“我能行。我知道我能行。我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雖然不容易,但我一定能做到。”
納特讀完信後,卻從他父親的卧室裡取出一支手槍,對着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為什麼喬尼米與納特對同一件事的反應迥然不同?是因為納特的生存境況比喬尼米更糟糕嗎?事實恰好相反。喬尼米生于一個貧窮的非洲裔移民家庭,父親與丈夫都酗酒成性,并用暴力虐待她。16歲時,她奉子成婚。生了兩個孩子後,因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帶着兩個孩子逃出家門。這位30歲的單身母親,邊工作邊求學,來信中學業上有進展的信息讓她内心産生了希望、信心和力量。納特則生于一個重視教育的猶太家庭,是一對大學教授的兒子,與父母共同生活。來信中的信息卻使他産生挫敗感,并在内心産生了厭世的情緒,繼而采取了自戕的行為。
從喬尼米和納特的實例中可見,心理因素會直接影響人類的情緒并左右人類的行為。隻是人們經常無法控制它,甚至是在産生惡果後才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因某種心理因素“作祟”使然。海倫·凱勒曾在自傳中這樣描述心理因素對聾盲兒童的行為的影響:
我想我當時就知道自己很任性,因為我知道我踢傷了我的護士艾拉,在我發完脾氣後,我有一種類似後悔的感覺。不過,一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這種感覺就絲毫不能阻止我繼續任性。在我的老師沙利文小姐來了以後,我很快抓住了一個把她鎖在房間裡的機會。我帶着媽媽讓我給沙利文小姐的東西上樓,一把東西給她後,我就“砰”地關上門,鎖好,然後把鑰匙藏在客廳的衣櫥裡。沒有人能騙我說出鑰匙在哪兒。在迫不得已之下,我爸爸隻好拿梯子讓沙利文小姐從窗戶爬了出來——這着實令我高興。直到幾個月之後,我才交出了鑰匙。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我的小妹妹視為入侵者。我知道我不再是媽媽唯一的寶貝了,這個念頭讓我妒火中燒。她一直坐在我媽媽的大腿上,而那是我曾經坐的地方,而且,她似乎占據了媽媽所有的關心和時間……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小妹妹在我娃娃的搖籃裡睡得正熟,我沖上去掀翻了搖籃,要不是我媽媽在她掉下來時接住了她,她可能就沒命了。
海倫·凱勒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人類的情緒是如何影響其思想,思想又是如何引導其行為的。
心理因素不僅會主導人們的行為,它産生的消極情緒還會對人體機能産生惡劣影響。在一個情緒障礙的實例中,一個中年喪偶的男性這樣描述自己的身體狀況:
當我妻子去世時,我覺得自己也活不下去了。那些曾經對我重要的事都已經不存在了。有時感覺就像是有千斤的重量壓在我的胸口,讓我喘不過氣來。我感覺胳膊很痛,雙腿站不起來,也很難入睡,更難的是每天起床又要面對可怕的一天。後來,呼吸開始變得自在了,胸口可怕的壓力減輕了。接着,這些在某天都消失了,我曾經感受到的悲傷絕望都不在了。感謝上帝賜我抗抑郁劑。
臨床診療的實例表明,心理因素也能産生積極情緒并對身體機能産生藥物不能替代的良性作用。《心理學與我》一書中這樣寫道:
新近的科學研究表明,樂觀、幽默等積極情緒對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許多研究顯示,在病人的治療計劃中加入笑話都被證明是有效的。著名的梅約健康研究所已經明确地将幽默作為身體自然治愈能力的補充,并鼓勵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給病人幽默的體驗。他們認為,幽默可增加人體的血氧量,促進血液循環,并增加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濃度;幽默還能幫助病人抵禦疼痛。諾曼·庫辛的病例就是著名的例證。
諾曼·庫辛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通訊作者。在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的緻命的癌症之後,他拒絕接受“末期”的診斷,嘗試自我治療。他認為,醫院的膳食營養不佳,不利于自己康複;止痛劑也對康複有害。于是,他搬到一所在醫院附近的、能自己做飯的公寓裡,以便改善自己身體的營養狀況。他推斷,愛、希望、信念、笑話以及“活下去”的意志等積極情緒,有利于自己身體的康複。他發現,看一些令自己發笑的電影,他至少會獲得兩個小時沒有疼痛的睡眠。經過幾個月的緩慢康複,他的工作能力恢複了。在與疾病抗争的10年後,庫辛因心髒病離世,并非死于癌症。
“拒絕所有伴随癌症診斷而來的悲傷、害怕、抑郁及驚慌的情緒”是諾曼·庫辛強調的三個重要治療因素之一。
人類的整個生命曆程,從呱呱墜地到壽終正寝,心理活動一直如影随形地相伴着。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規律并科學掌控它,是人類充分發掘自己潛能的有效途徑。在心理學自助讀物中,《心理學與我》一書以其獨具匠心的寫作宗旨、豐富翔實的内容以及具體真實的案例見長,它能夠幫助人們了解自身心理的發展和變化,并幫助人們有效增加積極情緒并減少消極情緒,從而使人生更圓滿。
具體而言,本書有以下特點:
首先,本書重點強調人生的選擇和改變,關注個人的心理成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将如何提升自尊、主宰自己的生活作為全書的主旨。
作者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入手,從嬰幼兒、青少年、成人到後半生,詳細地介紹了每個時期人類的心理特點、人際關系特點、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幫助讀者用心理學重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各章針對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從心理學的角度層層分析,深入探讨,使讀者看到問題的起因、發展;告訴讀者,在困境中,隻要了解問題的症結所在,并做出必要的改變,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作者在寫作中注重理論與實例相結合。書裡綜合應用了衆多心理學學派的人類心理的觀點,涉及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态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在把心理學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後,作者結合來源于相關實例,對個案進行綜合分析,科學地總結了人生各個階段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在1670年首版的《思想錄》中,帕斯卡爾這樣寫道: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通過思想調控自己的心理,進而掌控自己的行為,這也應當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優勢所在。
徐璐撰稿
《心理學與我》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阿普裡爾·奧康奈爾,聖達菲社區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文森特·奧康奈爾,佛羅裡達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洛伊斯·孔茨,緬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連續三年獲得傑出教學獎。
本書目錄
第1章 用心理學重新認識自我
第2章 意識——你内心的窗口
第3章 社會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
第4章 情緒、人格在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第5章 從受精卵到學齡前
第6章 從上學到青春期
第7章 青少年期的煩惱之旅
第8章 成年早期的人際與愛戀
第9章 婚姻關系的成敗與養育下一代
第10章 最普遍的心理問題
第11章 理智對待各種心理治療
第12章 應對壓力,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