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去世的思想家中我最為推崇的是凱恩斯、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以及海曼·明斯基。仍然健在的經濟學家中以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觀點值得注意。”彙豐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傑·布托在他2011年1月出版的新著《市場的麻煩》中這樣說。
羅傑·布托所提及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經濟學界無人不曉。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經濟學上的研究成果無疑已經得到世人的公認;他還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以及聯合國國際貨币金融體系重建委員會主席,這些重要職務為他提供了俯瞰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的不可多得的視角;因此,他對全球經濟問題的觀點确實具有獨到價值。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發生後,斯蒂格利茨也在密切關注和認真思索,并把自己對與這次經濟危機相關的諸多問題的看法寫入其新近出版的《自由市場的墜落》一書中。
在本書中,斯蒂格利茨澄清了一些曾導緻錯誤決策的思想,并說明這些思想是如何影響決策的,而且,正是這些錯誤決策直接導緻了2008年的這場經濟危機。他還提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觀點:所有諸如放松管制這樣的關鍵決策的産生,從本質上講都是政治和經濟利益、思想和意識形态影響的結果,遠不是任何特定個人影響所緻。這場危機是金融部門的人們共同行動、決定和博弈的結果。斯蒂格利茨也試圖整理出這場重大危機所留下的思想遺産;他還試圖探索出一種能給人類帶來最大幸福的理想的經濟體系。
斯蒂格利茨在書中論及大量的具體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涵蓋了當今世界經濟的方方面面,例如,世界經濟失衡是否會持續?世界範圍内的不平等加劇的根源何在?中國和美國在重建世界經濟新秩序方面将承擔怎樣的作用和角色?奧巴馬應對危機的政策有什麼緻命缺陷?世界範圍内需求不足的根源何在?等等。
在對具體問題的闡述中,斯蒂格利茨的觀點既務實又慧眼獨具。例如,在論述當今全球面臨的經濟挑戰時,斯蒂格利茨指出,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的經濟挑戰。這些挑戰的深度和持久性表明經濟和政治制度在全球範圍内出了問題。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機構來幫助我們找出症結所在,更談不上制定恰當的應對措施和采取适當的具體行動來解決它們。他提到的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包括:
全球需求缺口問題。
全球的生産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這場危機中,最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就是人力資源,除了在全球立即造成了2.4億人失業外,還使數十億白領失去了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體面的工作是自尊的一個重要方面。生産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給社會造成的損失遠不僅是減少的産量。
氣侯變化問題。
稀缺的環境資源一直被視為免費的。環境價格的扭曲導緻人們采取不可持續的方式使用關鍵資源。必須立即變革,延誤隻能帶來更大的損失。
制造業面臨的困境。
近幾十年來,全球生産力的不斷提高使得制造業持續增長的同時,就業量卻在不斷減少,而且,這種趨勢可能将持續下去。
收入的不平等問題。
全球化過程已經深深影響了全球各地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盡管中國、印度和非洲的經濟都在持續增長,但全球仍然有近10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這也助長了當今的經濟不景氣:日益增長的不平等加劇了全球總需求不足。
金融的穩定問題。
盡管全球的金融機構都在主張改革,提高自身經濟管理能力,但是,金融危機卻發生得更加頻繁,其影響也更加深遠。
作為對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都頗有研究的學者,斯蒂格利茨在書中廣泛探讨了兩國的經濟問題,特别重要的是,他還就中美兩國相互間的經濟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談及中國和美國在重建世界新秩序方面将承擔怎樣的作用和角色時,斯蒂格利茨指出,這次危機所帶來最深遠的變化可能涉及中美關系。
目前,中國的GDP仍然大約隻有美國的一半,要想超過美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接近美國的人均收入,中國要走的路則更長,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大約是美國的1/8。中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最大的汽車生産國及廣義上最大的制造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比危機發生之前有所減緩,但增速每年仍超過美國7個百分點,如果以該速度持續發展,中美兩國GDP的差距每10年會縮減一半。如果發展得好的話,在未來的25年内,中國很可能成為在亞洲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在經濟總量上,亞洲很可能超過美國。
對于中國的國民消費不足問題,其核心并不在于中國家庭的高儲蓄率;而在于,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家庭收入占GDP的比率太小。對員工支付低工資使國有和私營企業都留存了企業的大部分利潤。這些利潤被用來再投資,生産的增長速度遠大于消費的增長速度,差額部分則用于出口。随着中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它的許多貿易夥伴開始對其進行制裁。因此,中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中國經濟增長有許多潛在的戰略轉變方式,例如,通過創建更多的地方性銀行,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扶持。在大多數國家,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利于國民收入的提高,從而改變收入分配結構,以增加國内消費。有些企業的表面利潤主要得益于中國政府沒有對其使用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征收相應的費用。其實,這些資源是屬于全體國民的,如果拍賣這些資源,将收入上繳國庫,中國政府将更有财力支持醫療、教育及養老金的支出。這也會降低中國國民的儲蓄意願。
中國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反映了中國經濟政策方面的一些沖突。該刺激計劃的大部分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綠色”經濟。新的高速鐵路系統的建設使中國的經濟地理環境瞬間發生巨變,這有助于打造出更強大的國民經濟實力。該計劃還針對農村地區及出口量下滑的産品制定了刺激消費的政策;同時,中國政府努力增加汽車、鋼鐵等關鍵行業的競争力。雖然,該計劃旨在使生産結構更加“合理”,提高生産效率,但這些措施也可能會加劇供給過度,減少有效競争,以及增加企業的留存利潤,降低工人的工資,并導緻消費不足。
在一年後的今天,在增加國民的勞動收入方面,中國政府進一步提高了最低工資标準;在提高國民的養老金,改善國民的教育條件和醫療狀況等方面,中國政府也加大了财政的投入。這些舉措也是對斯蒂格利茨在本書中的部分觀點的驗證。
作為年屆七旬的資深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久觀世界經濟風雲變幻,其學問積澱深厚,對世事的洞察力已臻完善;通過細緻地梳理紛繁的世事,他對全球經濟問題的分析、提煉和總結,有思想、有深度又有廣度,具有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其次,與某些圓通的學者不同,斯蒂格利茨筆鋒大膽、潑辣,對于各國政府在經濟管理中的不妥做法,他不姑息、不回避,而是直指要害,暢所欲言。他的這些針砭時弊的觀點,可供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們借鑒。
徐璐撰稿
《自由市場的墜落》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任白宮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副行長與首席經濟學家、聯合國國際貨币金融體系重建委員會主席。
本書目錄
第1章 醞釀危機
第2章 自由墜落及其後果
第3章 有缺陷的應對之策
第4章 抵押貸款的騙局
第5章 美國的巨大掠奪
第6章 貪欲壓倒謹慎
第7章 全新的資本主義秩序
第8章 從全球複蘇到全球繁榮
第9章 重構經濟學
第10章 走向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