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為銀行制度給我們的自由帶來的威脅比現役部隊還要大。”托馬斯·傑弗遜兩百年前對銀行制度的憂慮,現今依然困擾着人類。在全球化時代,銀行以及其它市場的麻煩已不再局限于一國境内,而是會波及整個世界。
2007年,美國金融市場的崩潰使全球經濟體系都陷入了困境,到2009年中期,幾乎沒有哪個主要國家未受其影響。全球大部分家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憂慮積蓄、退休金、房子與工作的安全;較為正面的影響是,人們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對于學識淵博的某些經濟學家們來說,這次經濟危機為他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契機。諸多研究成果中,不乏可讀之作,羅傑·布托的新著《市場的麻煩》就是其中一例。
羅傑·布托曾任彙豐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他也是英國經濟學家。
在《市場的麻煩》一書中,從資深金融業從業者的角度,他剖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的真實狀況,尖銳地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議。另一方面,他又從經濟學家的角度,探讨了亞洲國家的順差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反思了西方經濟學理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決策、經濟發展及2007年經濟危機的相關性;指出了西方國家在經濟與金融的研究和教學中長期存在又被長期忽視的重大缺陷。
2007年的經濟危機是否表明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走到了末路?這是被廣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布托的觀點是:從全球來看,當前有多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美國部分自由而部分嚴格管制的資本主義、英國以金融為主的開放資本主義、法國和德國的官僚資本主義、斯堪的納維亞的福利國家資本主義、俄羅斯的強盜式資本主義、新加坡的管理型資本主義。他認為,不必因為此次經濟危機就摒棄資本主義,而是要積極對其機構及運作進行改革,比如,改革整個銀行體系的結構,并限制其薪酬制度。他認為,所有成功的經濟體的特點都是每個人努力創造财富,并且造福全人類;不成功的經濟體的特點都是每個人都緻力于從别人那裡分得更多的财富。若要避免此次經濟危機重演,需要對金融體系實施有效的限制,并進行更為廣泛的公司治理。如果對資本主義進行了自我拯救式的改革,并将經濟學從失敗的教條科學家手中解脫出來,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内,都會有一個可持續的、繁榮的和安全的未來。
羅傑·布托長期悉心觀察、反思全球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并有多部著作面世。
1996年,布托在《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中指出,全球将會面臨低通脹率,同時伴随着較高水平的經濟增長和低失業率。并且,低通脹會持續很多年。同時,他還認為,雖然很多人将中國的崛起視為一種威脅,但實際上中國卻是創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2003年,布托在《不勞而獲的金錢》中指出,雖然很多人都因房價上漲導緻的财富增加而歡欣,但這實際上是一種陷阱和錯覺。資産泡沫破裂還會波及整個金融體系。
《市場的麻煩》可視為作者在這些研究基礎上的後續研究成果。
該書的可讀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布托在本書中充分展示了他突出的批判性思維特質。
布托認為最應該為2007年9月的經濟危機負責的是經濟學家們,這些教師、思想家們傳播的部分思想才是引起這次經濟危機的根源。
這些經濟思想包括:市場是萬能的;市場是有效的;不必關注銀行貸款的水平和結構;經濟泡沫是不存在的;在經濟事務中,人總是理性的;不應該允許中央銀行對經濟進行調控,而應該用詳細地條文對其進行管控。
這些經濟思想不僅在西方國家的大學和商學院中廣泛傳播,還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政府、中央銀行、上市公司、證券公司、投資者和評論家的認可,并将對這些經濟思想的質疑視為禁忌。
這些經濟思想,經由給政黨或政治活動捐助大量政治獻金的大金融公司或公司高管,滲透到國家的政策制定者。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美國25家最大的發行次優級抵押貸款的公司10年來共花費了3.7億美元用以遊說政府和支持總統競選,以求政府減少對它們的行業管制。
對于這些糟糕的、所謂的經濟思想,保羅·克魯格曼新近曾指出,宏觀經濟學過去30年的絕大部分都是“往好了說是相當沒用的,往壞了講甚至是具有破壞性的”。大多數理論經濟學家發表于“學術”期刊中的大量文章,通常都是關于一些非常不相關的問題,思考很粗糙而且寫作很糟糕,字裡行間充滿了術語,并且使用了大量數據,除了少數的專家,幾乎沒有人能讀懂此類文章,甚至連他們都逐漸讀不懂了。布托認為,若要拯救世界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根本上重新界定經濟和金融的研究及教授方法。這一錯誤有着悠久的曆史根源,糾正它需要很長時間,但不容延宕與逃避。隻有改變這些似是而非的糟糕思想,才能将世界經濟納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作為經濟學家中的一員,作者能這樣大膽地對自己的學術研究圈子提出如此尖銳批評,實屬難得。他的智識與膽量使本書的一些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本書體現了布托客觀、公正的科學研究态度。
在2007年的經濟危機中,中國以及其它亞洲國家被無端指責。以至于中國的國家總理溫家寶公開澄清:“各國都在忙于指責那些借錢給他們的國家,這實際上是将問題搞錯了。”
布托沒有否認和回避,亞洲的崛起确實為西方社會消費的過快增長提供了資金支持。但他從更客觀的層面進行了分析。
他認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亞洲順差狀況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2007年大崩潰的重要因素。此前,亞洲經濟的繁榮引來了大量外資,1997年,外資撤出導緻亞洲經濟由盛轉衰,貨币大幅貶值,國内投資支出枯竭,失業率激增,消費大幅減少。當國内需求受到沖擊時,受損嚴重的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就開始變為順差。這些順差是由于這些國家國内需求的大幅下滑和進口的減少所導緻的。在這些國家經濟恢複增長後,大量的順差仍然持續10年之久,究其原因,是這些亞洲國家或地區的決策者對危機的反應使然:他們看到1997年金融危機時擠兌所帶來的破壞性,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因此,決定在經濟運行中保持經常賬戶順差。
中國到2002年才開始出現順差,此後一直保持順差。究其原因,也是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警醒。布托認為,從中期來看,人民币還有可能升值,從而導緻中國所持有的外彙儲備貶值。中國不能既保持巨額順差,又同時保證其外彙儲備的安全。如果亞洲國家國内需求沒有顯著增長,那麼世界經濟将難以擺脫目前的困局,更勿奢談未來的繁榮和穩定。為此,中國政府必須勇于改變當前的政策方向。
相對于其他西方經濟學家的指責言論,羅傑·布托的觀點明顯更為客觀、中肯。
文風曉暢是本書具有可讀性的第三個原因。除了遣詞造句淺白易懂外,書中披露的主要是作者幾十年來對全球經濟狀況的感悟,對問題的分析又通達透徹,常給讀者靈犀相通、悠然神會之感。
雖然,本書在内容的組織及譯文表述的精準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間,但瑕不掩瑜,書中處處閃爍着原創性思想,有助于讀者突破陳舊觀念的藩籬,拓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的潛質。
徐璐撰稿
《市場的麻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羅傑·布托,1978年開始從事金融業,曾任彙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他還是英國經濟學家、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專欄作家。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危機遠未最後結束
第1章 市場是萬能的嗎
第2章 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第二部分 市場的麻煩
第3章 市場何時有效,何時無效
第4章 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第5章 高額儲蓄,中國影響世界的雙刃劍
第三部分 自由市場的新選擇
第6章 抓住市場的脈搏
第7章 政府不得不做的幾件事
第8章 什麼樣的金融改革才最有意義
結論 市場經濟的未來取決于全球金融新秩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