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

2011-09-05
閱讀:

 

2011年8月26日,在全球央行年會上,伯南克發表演講,主題為“美國經濟近期和長期前景”,他聲稱,美國經濟前景“短期謹慎,長期樂觀”,若美國政府采取必要措施,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潛力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那麼,哪些必要措施是美國政府實現長期經濟增長需要采取的呢?這是美國朝野廣泛關注的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學院的知名教授羅伯特·賴克,在他的新作《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中,着重研究了美國自1870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國民收入分配狀況之間的關聯性,認為使國民總收入為全體國民廣泛共享是美國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

 

賴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870年至1929年、1947年至1975年和1980年至2010年這三個曆史階段。

在研究美國1870年到1929年的社會經濟狀況時,羅伯特·賴克着重研究了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馬瑞納·伊寇斯的相關文獻。

1934年11月至1948年4月間,馬瑞納·伊寇斯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此前,他是美國實業界的大亨,曾持有26家銀行的股份;擔任過木材廠、牛奶廠、糖廠和建築公司的總裁;也曾任鐵路公司、酒店和保險公司的董事。在任美聯儲主席的14年間,他在大蕭條的餘波和“二戰”的沖擊下引領着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他可以稱為美國以及世界其它國家戰後經濟繁榮的設計師。

1950年,已經卸任美聯儲主席一職的伊寇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大蕭條的主要起因與20世紀20年代的過度消費并沒有任何關聯,而是由于美國富裕階層手中财富大量集中,使得其他人的購買力下降。

在他的回憶錄中,他這樣寫道:伴随着大規模生産的必然是大規模消費。反之,大規模消費意味着新近産生的财富的分配。這種财富分配為人們提供了對國家經濟機器所供給的商品和服務的相應購買力。但這種财富分配并沒有如願以償地實現,在1929年至1930年間,猶如存在一台巨大的抽水機一般,新近産生的大部分财富被不斷抽取到了少數人的手中。這些财富被他們用于資本積累。然而,這些财富積累者卻将購買力從普通消費者的手中奪走了,他們在對新工廠進行再投資的同時,卻沒有考慮到普通民衆對他們産品的有效需求。

伊寇斯為政府想出的應對之策是:保持總需求量,使經濟的生産能力不至于超出普通民衆的購買能力,否則,企業就沒有太大的動力進行投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需要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組織方式,在這個新型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中,經濟增長的益處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共享。

賴克在研究中發現,在1947年到1975年這近30年間,美國政府提高了普通工人的談判影響力。政府向工人們保證,他們有權加入工會,并與企業進行談判。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幾乎1/3的美國工人都加入了工會。這些工會要求公平地分到美國經濟這塊大蛋糕中的應得份額。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主席沃爾特·魯瑟将這一基本經濟協議表述得非常清楚:“除非美國的财富以一種更現實的方式分配到我們手中,否則我們将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維持這台機器的運轉。”在這個階段,美國的國民總收入流向中産階級的份額有所增加,而上層階級的份額有所減少,但是,美國最富裕的人的工資仍增長了,其他人的工資也都有所增長。美國在總體上實現了基本經濟協議——國家讓工人們有足夠的錢來購買他們生産的産品,大規模生産和大規模消費達到了完美的互補,幾乎每一個需要工作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報酬不錯或工資有上漲空間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亨利·福特的每工時5美元薪酬制度,它使得福特的員工成為了福特汽車的有購買實力的消費群體。這個時期被稱為美國的“大繁榮”時期。

賴克的研究表明,從1980年至2010年,盡管美國經濟還在繼續增長,就業機會充足,但中産階級的工資停止了上漲。作為美國勞工部部長,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賴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每個家庭都比以往更努力工作,但經濟安全還是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經濟增長帶來的所有好處幾乎都再次流向上層階級。賴克認為,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經濟内部更深層次的缺陷,那就是基本經濟協議已經被打破:美國普通民衆已經不再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購買美國生産的商品。如果這一被打破的基本經濟協議得不到修複,沒有足夠購買力的中産階級将不能維持強勁的經濟複蘇。

羅伯特·賴克在詳盡地分析後得出結論:粗略算來,在1870至1929年,美國的社會新增财富不斷地向少數國民集中;1947年至1975年,美國的新增财富被國民廣泛地共享;1980年至2010年,美國的新增财富又日漸積聚在少數國民手中,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1%最富裕的人口占有的财富不到國民總收入的9%,而到2007年,美國最富裕的1%的人口已經占有23.5%的國民總收入。所以,現在應當開始進入第四階段,即讓廣泛共享的繁榮再次成為經濟發展的信條。

 

在本書中,羅伯特·賴克還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

例如,賴克指出了國民總收入分配不平等将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

賴克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富人自建自己的高級城區或封閉社區,将自己與中産階級和窮人的社區隔離;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華爾街和美國政府相互勾結,聯手讓富人變得更富,這給極左和極右的政客提供了蠱惑人心和發起運動的契機。瑣恨淤積,總有一天,中低收入國民的滔天憤怒會充斥在這些巨富們的生活裡。雇用再多的保安來保護他們的辦公室及住所,也不能免其心憂。他們拒絕能夠給大衆帶來福祉的改變,就隻能被自己參與制造的社會毒藥無情吞噬。

又如,在論及如何解決現今美國嚴重的經濟問題時,2009年9月,美國财政部長蒂姆·蓋特納曾說:“長久以來,美國人花得太多、存得太少……這種做法無論對我們還是對世界上的其他人來說,都不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現在的美國,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有更多的美國人願意把錢存起來,而不是從其它國家無止境地借入财富,這種迹象表明一個重大轉變正在悄然展開。”他呼籲盡快建立一個“二次平衡”的全球經濟,在該經濟體系中,美國人将會減少消費,而中國人将增加消費。賴克與蓋特納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解決問題的良方在美國以外,特别是在中國尋找消費者”的想法是錯誤的。

在本書中,賴克還暗示了一種美國将有可能采取的、對中國不利的策略:“拒絕為美國的負債向中國支付任何利息,也可以說是一直拖欠下去,除非中國完全放開彙率,否則将停止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自古以來,擁有霸權地位者鮮有不委過于人、以鄰為壑的。然而,人各有其體,列國自有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隻有從自身内部去找問題、想對策,才是有效且正當的危機解決之道。這也是羅伯特·賴克在本書中着力強調的理念。

 

 

徐璐撰稿

 

《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羅伯特·賴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學院知名教授,曾在三屆美國聯邦政府任職,20世紀90年代,他曾任克林頓政府的勞工部長。迄今有《國家的作用》、《超級資本主義》等12部著作面世。

 

本書目錄:

第1部分 破碎的協議:美國陷入了泥潭

1危機是如何産生的:伊寇斯的高見

2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就像玩撲克牌一樣

3福特汽車老闆的生意經:每個社會都擁有一個基本的經濟協議

4巴菲特,請你把錢拿出來:富人們是如何摧殘經濟的

5決策者們為什麼如此害怕金融危機

6 “大繁榮”:1947~1975年

7美國為什麼又陷入了泥潭

8消費至上:美國人的消費習慣說明了什麼

9美國的未來在哪裡

10中國成不了美國的救星

11 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第2部分 一堆麻煩事

第3部分 美國接下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