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主論:全球化時代的領導力》
卡恩斯·洛德著
格緻出版社
五百年前,馬基雅維利所著的《君主論》是對後來的西方政體以及君主如何實施統治産生深遠影響的一部著作。治國之術或者為政之道,許多學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讨。而仿照《君主論》的體裁進行讨論的,卡恩斯·洛德大概是獨此一家,其著作名為《新君主論》,就連章節數也和《君主論》一樣是26章。雖然名字是君主論,但是在現代社會大多數的國家已經是民主政體,實行君主政體的國家已經少的可憐,所以作者不是真的在讨論君主統治,而不過是借用一下名字而已。作者在本書之中主要探讨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了有效執政,今天的政治人物必須了解哪些事物?或者說,今天的政治領導人需要知道什麼呢?當然其前提是在自由民主政體的環境約束之下。
一 為什麼需要領導力
作者在本書的前三章主要探讨了在民主政體之下,為什麼政治領導人依然需要領導力。
作者提到,一般認為,憲政民主的基石是法制而非人治。由于基本法律有明文記載,就算是最偉大的政治家,要實施重大變革,依然會受到嚴格地制約。憲政民主基于強大的制度,而非個人,通過相互制衡與約束,既指引方向,又加以節制。更重要的是對自由的承諾乃現代民主的核心,有力地制約了政治人物社會影響力的擴散。但是作者通過舉例說明雖然與以前相比,當今世界中有效領導的範圍已顯著縮減,但剩下的空間依然足夠發揮。
我們需要領導力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隻能是需要。顯然,僅僅因為領導層确實存在着陰暗面而加以否定不能令人信服。任何政治體系都賦予領導人一定的權力,因此他們也就不可避免以此來煽動人心、貪污腐敗、獨斷專行。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所有好的東西都可能被濫用,除了美德。領導力是好東西,因此我們承擔她所帶來的風險是值得的。
作者還簡述了領導力之所以好的四個方面:1)象征意義,高尚、道德楷模、國家尊嚴、民族團結。2)領導力能讓領導人做出不容置疑的決策。3)不可空缺性,在困境之中,在各類危機和緊急事件中,某種領導才能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要的。4)領導人具備一種重要的機能,即他們能不斷豐富政治活動的内涵。
二 領導人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國家、政體或政府形式,以及那些相助或限制他們權力的國家精英
國家
雖然所有國家在聯合國的旗幟下享有法律意義上的平等,而且外在表現例如國旗、國歌、官方語言、甚至組織結構都有一緻性,看起來都屬于民族國家的概念。但是實質上卻有很大區别。例如大國和小國,技術上發達的國家和落後的國家,一些由于聯盟解體剛剛獨立的小國等。他們之間存在着巨大的管理差異。
政體
人們習慣把政體分為兩極,即自由民主國家和獨裁統治,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時代當然也有文藝複興風格的君主式執政者(例如伊拉克的薩達姆),也有強勢人物(例如埃及的穆巴拉克)是在憲法的框架下進行統治。即使在民主國家也有些不能和西方的自由民主國家畫上等号,例如新加坡,新加坡人聲稱,他們的系統是社區導向的亞洲價值觀,而不是西方的激進個人主義的思想基礎。政體随着時間推移而改變,有時會突然大崩潰,但更多地則會通過積累小的發展而變化。政治家們必須意識到他們領導的政權的脆弱性,他們必須對自己國家政治穩定的條件和政權重要變化的要求有長遠深刻的認識并能展開行動。
精英及精英管理
人們總是傾向于否認或否定精英在今天民主國家中的現實力量,認為承認它就意味着質疑民主政府的合法性。
精英們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文化中是有很大區别的,納粹黨衛軍就是和英國貴族階級有天壤差别的精英,而這些英國的精英和美國的企業家精英或者自由主義英才也是大相徑庭的。精英可能會壓制大衆,但他們也可能表現出高瞻遠矚,進行英雄式的自我犧牲并為公共事業提供有力而誠實的管理。
現代奠基人
作者借用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強調一個開國者,或者一個革命者要創立一個新政體,良好的武裝以及良好的法律都是重要的。他列舉了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同時也強調了美國的開國也不是不流血的事件,華盛頓不惜任何代價保留革命軍隊以象征國家意志的智慧是偉大的。
行政權力和民主立憲制
近年來在歐美及世界其它地方,黨派政治的性質都有了巨大改變。總的來說,黨派已經失去了他們的思想及組織凝聚力。它們非但無法約束有野心的政治家,更被證明是越來越脆弱而易為不确定的魅力型政治人物所俘獲和操縱。同時,由于現代行政團體的崛起,執政官們已掌握了自由立憲主義宗旨起草者所無法想象的權力基礎。這兩種發展導緻立法機構有喪失權力及重要性的傾向。
沒有領導人的民主國家
在今天的發達民主國家中是否可能在沒有強力行政領導的情況下有效地處理複雜的政策制定事物呢?
瑞士肯定是一種選擇。在當今的時代,它的政權比任何國家都更接近民主制,它的基本政策普遍地通過人民公決來進行,行政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個國家由一個七人組成的聯邦理事會執政。這七個成員每四年由議會根據一套複雜的方式選出,用以維持政黨、主要行政區及國内的三個不同語言的主要民族之間的平衡。
日本則是另一個例子,體現了一種看起來在文化上對強力個人領導過敏的高級民主。很清楚,日本對當代領導力模式無所貢獻,隻能提供反面教材。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說明日本政治體系将深陷泥潭,無法自拔。
專制的民主國家
作者分析了法國戰後的戴高樂,以及新加坡的李光耀。他們都是成功者。他們兩人都與普通政客不同,他們的偉大使得政治競争無從進行。
三 國家和領導人追求的目标
治國之術如同戰略一樣,與手段和目的相關。大多數的政治領導人将他們的時間主要用于思考手段問題,卻很少考慮目的。不論何時何處,政治家必須首先考慮兩件事情:保證國家安全不受外敵侵犯和保證至少過得去的司法公正和國内社會穩定。概括起來就是安全和秩序。現代國家認為經濟繁榮是國家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這種目的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認為政府有能力控制經濟以使國家昌盛,帶來社會和政治利益的想法主要是與現代的社會主義傳統直接相關的。不管情況如何,經濟繁榮如同安全與秩序一樣,是治國之術不折不扣的一個核心目标。
在今天,治國之術已經根據一系列新的國家和跨國使命重新定義,這些使命包括全球事務如民主化、人權、人道主義、裁軍、世界環境、恐怖主義以及外太空計劃、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
四 追求目标時可以采用的工具或手段
行政管理
現代的行政管理機構都是按照韋伯論述的理性—法制型的統治方式建立起來的。管理機構一旦建立起來就成為最難以摧毀的社會結構之一。官僚機構在當代社會中擁有莫大的權力,它有自己的日程,隻能通過努力艱難地對其進行操控。
法律
将法律作為治國之術的一種手段聽起來很奇怪,更有邪惡的嫌疑。特别是在美國,司法機關獨立不受行政幹預是關乎政治信仰的大事,那麼政治領導人在此有何法定權力?
政治領導人可以行使法定領導權力,即使在美國憲法分權的規定之下,總統對立法的有限否決權也使它成為立法程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政治領導人顯然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對法院機構及廣大的司法文化産生影響。
教育和文化
教育毫無疑問是政治問題,教育是消滅文化差異和提高社會流動性的主要途徑之一。
經濟
發達民主國家的老百姓往往樂于接受自由市場理論的好處,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寄希望于政府為他們安居樂業提供最終保障。由此,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對本國經濟的整體表現責無旁貸,盡管他們顯然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
外交
外交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傳承以貿易立國的現代歐洲國家的傳統,認為外交提供了一個談判和妥協的平台,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可以而且應該互相調合,互利共赢,皆大歡喜。另一派則認為外交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争,敵對各國極盡操縱、欺詐、賄賂來迷惑和分化對手。
武力
武力尤其是國家武力從來是重要的統治工具。在現代民主國家軍方和政界領導人之間保持怎樣的關系才是合理的?最典型的說法就是亨廷頓提出的所謂客觀操縱,即雙方達成默契,井水不犯河水,軍方不幹涉政策的制定,政府官員則不插手職業軍事判斷。
情報
情報作為治國工具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上進行理解。從狹義上看,它包括收集分析和運用與具體治國方法相關的各個方面的專業信息。從廣義上看,情報本身就是一種具體的治國手段,相對獨立,直接通報給政府高層。廣義的情報結合了狹義的情報與一系列見不得人的手段,這些手段一般通稱為“心理——政治戰”,包括暗中進行的政治行動(暗殺,施壓,颠覆),心理戰,以及欺騙等伎倆。
溝通
政治溝通是領導層無法逃避的職責,非但不能委派他人去做,而且愈來愈被發達民主國家所重視,成為評判政治能力的重要标準之一。
五 捍衛國家策略,直面責任,肩負戰略行動
戰略
戰略至少有三個基本要素:它是一種行動計劃;它運用手段或資源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标;它事先設定一個假想敵。理解了這三個要素之後,戰略其實就是某種常識,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在和平時期,國家領導人往往将戰略中關于對手的内容放在一邊,重點考慮其它内容。最重要的是,領導人要從戰略的角度思考國家目标和國家擁有的手段或資源之間的基本關系。同時,他必須确保那些涉及發展和維持國力的機構互相協調開展工作,不受機構的内部利益和文化的影響。在當今發達民主國家,從根本上妨礙戰略行動和一般意義上的穩健治國的是官僚機構及其連帶的各路精英,因此,領導人必須成為戰略觀的最終守護者。
危機
危機無處不在,中文中的危機由兩個字組成,一個表示危險,一個表示機遇。危機确實能促使對立的敵我雙方改善關系,危機也可能為經驗豐富的領導人所用以加強聯盟,鞏固政權的合法性,并提高他們在國際上的威望。
六 在構建咨詢和決策機制時,在塑造政治環境支持政策目标時,領導人面對的困惑和艱險
納言與決策
在當代民主國家,政府決策的範圍與特點是什麼?與國會或輿論有什麼關系?在作重要決定時,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賴自己的知識或直覺?又在多大程度上他們必須聽取無論是來自個人還是機構的建議?要回答好上述問題,顯然還沒有好的方法。對政治領導人而言審慎是最重要的,當然領導人還要具備高尚的品德。
領導力和政治
如今,人們普遍對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不屑一顧,認為他們被民意調查和連任的需要牽着鼻子走,政治學家尤其這樣認為。事實上領導人經常試圖引導民意而不是簡單作出反應。政治人物往往利用不同風格的領導策略來創造性地建設政治環境。我們可以區分出三大類:讨價還價型,民意引導性,深藏不露型。
時代決定領導力
時勢造英雄。政治家們也處在某個确定的戰略環境和所謂的政治時代之中。洞察其所出具體環境的各種局限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治國之術的一大要領。
捍衛民主,謹防破壞
領導力的要求形形色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對于偉大的開國先驅的需求并沒有被曆史所淘汰,1991年蘇聯解體後就明顯有這種需求。即便大的曆史趨勢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自由民主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自由民主政權都不受厄運和人性惡的一面所影響。在曆史上,這種影響曾經導緻了很多政權崩潰、國家消亡。
作者為了證明自身觀點的正确,引用了大量近代和古代西方曆史典故,同時也借用了大量西方古典政治學和哲學的名人論述。文筆風趣其間也有少許幽默。有助于開闊我們視野,了解西方的統治習慣。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