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經濟史上,1929年9—10月的華爾街股市崩潰及随後的經濟大蕭條是非常重要的一頁。當時,随着股票指數全部直線下跌,在一個月内,華爾街有11位名人相繼自殺,美國經濟陷入蕭條中。而且,這次蕭條與以往各次大不相同。
以往的美國經濟蕭條總是持續1到2年;物價大幅下跌,信貸極度收縮,不良資産被清算,失業人口暫時增加;随後,經濟迅即複蘇。但始于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卻持續了11年之久,失業人口更高達20%,是以往最高失業人口數的一倍多。
為什麼這次蕭條這樣嚴重又漫長?各經濟學派衆說紛纭。其中,凱恩斯與熊彼特的觀點是最受關注的。凱恩斯的觀點是:資本主義制度不能實現自救,當市場由于自身的錯誤而喪失功效時,就産生了蕭條;需要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幹預,通過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來解決。熊彼特的觀點是:技術創新從銀行信貸擴張中獲得資金支持,創新聚集在一些特定行業内,由此産生了繁榮。當創新性投資耗盡,投資造成的産量增長,使産品充斥着市場并摧毀了較陳舊的企業和行業,繁榮就結束了。在一系列創新結束的同時,陳舊的企業突然面臨諸多困難,失敗風險大增,這就帶來了蕭條,當新、舊企業最終各自适應了新環境之後,蕭條才結束。這兩種經濟周期理論都未能圓滿地解釋這次大蕭條。
然而,無論是米切爾主義者、凱恩斯主義者,還是馬克思主義者,幾乎所有的經濟學者,都認為1929—1940年的經濟大蕭條源于市場本身。隻有極少數經濟學者明确地持相反論斷,其代表人物默裡·羅斯巴德認為:“大蕭條的錯誤并不在自由市場經濟身上,而應該歸咎于政客、官僚和那些‘開明’的經濟學家。而且,對過去或将來發生的任何一次蕭條來說,情況都會是這樣。”
默裡·羅斯巴德是繼米塞斯和哈耶克之後現代奧地利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在經濟學、曆史、政治哲學和法律等領域都有建樹,被認為是20世紀後半葉奧地利學派的“首席理論家”。有感于經濟學家們對1929年大蕭條研究得不夠,羅斯巴德潛心鑽研,《美國大蕭條》就是其重要研究成果。
《美國大蕭條》主要研究1921—1933年的美國經濟曆史。羅斯巴德依據米塞斯的商業周期理論,着力探讨了這一時期美國經濟中導緻周期形成的各個方面的問題。
本書第一部分着力闡述了米塞斯的相關理論,對其它經濟學派對米塞斯的理論提出的質疑予以回應,并對其它學派的相關理論進行了評析。
米塞斯的經濟周期理論源于一個經濟學理論:貨币性幹預導緻市場出現混亂,這才是商業周期和經濟蕭條的原因。在20世紀,米塞斯完善了這一理論。
米塞斯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在一個純粹自由而沒有幹預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一連串的錯誤的,因為訓練有素的企業家不可能同時作出錯誤的判斷。是對市場進行貨币幹預造成了“繁榮—衰退”的周期模式,特别是銀行對商業信貸的擴張。商人受到銀行信貸膨脹的誤導,對高級資本商業進行過度投資,所以,“繁榮”中充斥着浪費而錯誤的投資。當消費者重新确立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消費—投資比例時,“危機”就到來了。在“蕭條”時期,經濟對繁榮時期的浪費和失誤作出調整,并重新确立起能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有效服務體系。這種調整包括清算導緻浪費的投資。蕭條是一個“恢複”的過程,蕭條的結束宣告一切重歸正常,經濟恢複了最好的功效。如果政府希望蕭條盡快結束,經濟重新走上正常的繁榮之路,首要的、也是最徹底的措施是不要幹預市場調整的過程。政府對市場幹預會耽擱調整的過程,幹預的程度越大,蕭條持續的時間也越長,其程度也越可怕,同時想重新走上完全恢複之路也越難。所以,在蕭條時期,健康的政府政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對調整過程進行幹預。政府幹預隻會進一步扭曲市場。政府唯一可做的就是:大幅降低它對經濟的影響力,削減其開支和稅收,特别是稅收,它幹擾了儲蓄和投資。
本書第二部分,羅斯巴德分析了大蕭條前經濟繁榮期(1921—1929年)美國的擴張信貸給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從中尋找那些在1929年以前就存在的因果聯系,這些因果聯系導緻了大蕭條的産生;并論述了政府對造成通貨膨脹進而引發經濟大蕭條應負的責任。
本書第三部分,羅斯巴德詳細地披露了大蕭條緊縮期(1929—1933年)美國政府的錯誤經濟政策及其對美國經濟雪上加霜的破壞作用,揭示了使危機加劇并長期持續的原因。
羅斯巴德在本書中的觀點是,1929年的華爾街股市暴跌,并非肆意劫掠的資本主義體系沒有受到限制,而是因為政府始終以擴張信貸的方法人為地延續繁榮。股市持續下跌,經濟每況愈下,并非政府幹預得太少,而恰恰是由于它幹預太多。由此,羅斯巴德倡導自由主義經濟學和自由政治理念,反對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幹預,提倡“無政府的資本主義”。
本書是羅斯巴德深思熟慮後的傑作,并非妙手偶得。
通觀全書,可以領略到它的以下特點:首先,全書呈現了一個貫穿始終的論述主題;其次,全書有一個嚴謹缜密的邏輯推理過程;第三方面,本書有經典的例證、詳盡而豐富的注釋、詳細又具體的數據佐證。
經濟學著作大多從曆史、邏輯和數據三個方面着手分析問題,羅斯巴德在本書中交替使用了這些分析方法,非常靈活自如,充分顯示了作者紮實的治學功底。
本書首次出版于1963年,此後,每一次經濟危機來襲,都會掀起一次重讀它的熱潮。由此,在1971年、1975年、1982年和1999年,本書多次再版。在第四版的序言中,羅斯巴德這樣寫道:“好像本書每次再版都與經濟周期相配合。第二版出版的時候,通貨膨脹造成了1969—1971年的經濟衰退;第三版出版的時候,嚴重的通貨膨脹導緻了1973—1975年的經濟蕭條。”而第四版出版時,正逢美國1981—1983年的經濟蕭條。在近半個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的變遷中,本書成功地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
在2007年的這場經濟危機的陰霾下,有學者預言,2007年經濟危機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将崛起。因為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是唯一與一般原理(特别是市場過程理論、企業家理論和貨币理論)融為一體、具有堅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并成功預測到兩次大蕭條的經濟周期理論。不少經濟學者認為,現在正是所有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媒體人士及普通大衆重讀《美國大蕭條》的時候,因為本書有助于人們反思2007年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否妥當;也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轍。
舟行千裡,要在登岸。羅斯巴德對經濟周期的理論分析及應對之策,近半個世紀以來沒有得到治國理政者青睐應該是有其内在根源的。如果羅斯巴德的理論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并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得到有效運用,那才是本書功德圓滿之時。
徐璐撰稿
《美國大蕭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默裡•羅斯巴德(1926-1995),美國經濟學家、曆史學家、自然法理論家。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生前曾任内華達大學經濟學S.J.Hall講座傑出教授。其它著作有:《1819年大恐慌》、《人、經濟與國家》、《權力與市場》、《金融體系的秘密》、《自由的道德》、《在自由中孕育》等。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商業周期理論
第一章 關于周期的實證理論
第二章 凱恩斯主義對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的批判
第三章 對蕭條的其他解釋:一個評論
第二部分 通貨膨脹下的繁榮:1921-1929年
第四章 導緻通貨膨脹的因素
第五章 通貨膨脹的進程
第六章 經濟理論和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和平抑物價的誘惑
第三部分 大蕭條:1929—1933年
第七章 蕭條的序幕:胡佛和自由放任主義
第八章 蕭條開始:胡佛臨危授命
第九章1930年
第十章1931年——“悲劇性的一年”
第十一章1932年的胡佛新政
第十二章 胡佛任期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