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2011-10-17
閱讀:

《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邁克爾·桑德爾著

中信出版社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其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有關公正的公開課,成為哈佛本科生熱捧的課程,其在網上公開的課程視頻也創造了超高點擊率。本書《公正》就是在這門課基礎上形成的。正如書名的副标題“what’s the right to do?”所言,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主要探讨了“什麼是公正”這一古老而又永遠年輕的話題。

我們不妨先試驗一下大家是怎樣看待公正的。

第一是關于城市道路資源使用的。北京和上海為了緩解城市擁堵,都對新擁有小汽車采取了限制措施。北京采用搖号方式,而上海采用拍賣方式,那麼哪種方式是公正的呢?

第二是關于教育資源的。對于中國中學生來說能上北大和清華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個夢想;同時,這兩個學校也非常需要錢來發展自己的教學資源。那麼,每年兩所大學各拿出5%的名額進行市場拍賣,價高者将得到入學資格,你認為這樣做是否公正呢?

在得到結論之前,我們開始進入桑德爾的世界,看看他是如何論述公正的。

 

第一章    做正當之事

作者在分别講述了三個案例—2004年佛羅裡達州在遭受飓風襲擊後,一些商家趁機漲價;受什麼樣的傷該得到紫心勳章;公衆對2008~2009年經濟危機中政府援助的憤概—之後,引入了其對什麼是公正的思考。

要看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們所看重的物品——收入與财富、義務與權利、權力與機會、公共職務與榮譽等等。一個公正的社會應以正當的方式分配這些物品,它給予每個人以應得的東西。然而當我們追問什麼樣的人應得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為何如此時,便産生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在開始的三個案例中,事實上已經鑒别出三種分配物品的方式:福利、自由和德性。每一種理念都意味着一種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

作者通過本書對于這三種思考公正的思路,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進行了論證。

 

第二章    最大幸福原則/功利主義

在極端情況下,是否能殺一個人作為維持我們自己生命的需要呢?關于這個道德困境的讨論,有着兩種路徑。

一種路徑認為,一種行為之道德與否僅僅取決于它所帶來的後果,正當的行為就是人們經過綜合考慮之後所作出的、任何能夠産生事物最佳狀态的行為。

另一種路徑則認為,從道德上來說,結果并不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全部。某些義務和權利應當受到我們的尊重,而這樣做的原因并不依賴于社會性的後果。那麼道德究竟是計算生命、權衡得失,還是某些道德責任和人權是根本性的,以至于它們超越于這樣的算計?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作者介紹了邊沁的功利主義學說。

邊沁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對邊沁而言,正當的行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為,他所說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夠産生快樂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難的東西。使功利最大化不僅是個人的原則,同時也是立法者的原則。一個政府在決定要制定什麼樣的法律和政策時,應當去做任何能夠使作為整體的共同體的幸福最大化的事情。

對邊沁的反駁:

反駁1:個體權利

許多人認為,功利主義最明顯的缺陷在于,它沒有尊重個體權利。由于僅僅考慮滿意度的總和,它可能恣意踐踏了個體人民。作者舉了在古羅馬将基督徒扔給獅子以娛樂圍觀觀衆,以及為了多數人的利益是否能嚴刑逼供的例子來說明功利主義的缺陷。

反駁2:通用貨币價值

我們是否可能将所有道德中的善都轉變成一種單一的貨币價值,而在此轉變過程中卻不喪失某些東西呢?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作者舉了一個菲利普·莫裡斯煙草在捷克所犯的一個低級錯誤的例子。由于吸煙會使醫療費用上升,捷克政府準備提高煙草的稅額。為了阻止稅額的增加,菲利普·莫裡斯煙草成立調查團,該調查團的報告指出,盡管煙民在世期間會在預算中花費更多的醫療費用,可是他們死得早,因此能夠給政府在醫療、養老金以及養老院等方面節省數目可觀的費用,并最終能為國庫帶來1.47億美元的淨收入。可以想象,這樣的報告一經出爐會遭到怎樣的結果。菲利普·莫裡斯煙草的首席執行官為此公開道歉“這一研究體現了一種徹底的、不可接受的、對人類基本價值的漠視”。

對邊沁主義的改進

密爾試圖通過将功利主義改寫成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少算計的學說。他認為維護個人自由和反對權會導緻最大的人類幸福。同時,密爾提出存在着更高級的快樂。

 

第三章 我們擁有自身嗎?/自由至上主義

美國經濟中的不平等要比其他民主國家更為過分。有些人認為這種不平等是不公平的,并支持向富人征稅以幫助窮人。而另一些人則反對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假如這種不平等的産生不是由于強迫或欺騙,而是形成于人們在市場經濟中所作出的選擇,那麼這種不平等就非不公平。那麼,誰是正确的呢?如果你認為公正就意味着幸福最大化,那麼你會支持第一種觀點。但是如果你認為人的根本權利更加重要,你可能就支持第二種觀點。自由至上主義者們并不是以經濟效率的名義,而是以人類自由的名義,支持不受約束的市場并反對政府管制。他們的核心主張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根本性的自由權,用自己所擁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權利,并假設我們尊重他人也有這樣做的權利。

自由至上主義者反對三種類型的、現代政府通常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反對家長式作風、反對道德立法、反對收入或财富的再分配。

如果你被自由至上主義者的原則所吸引,并且想知道你能帶着它們走多遠的話,作者講了三個案例。

出售腎器官:大多數國家都禁止買賣移植所用的器官。在美國,人們可以捐獻他們的一個腎,卻不能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基于自由至上主義的自我所有權觀念:如果我擁有自己的身體,那麼我應當能夠自由地、如我所願地出售我的身體器官,因此,應該有一個買賣腎的自由市場。然而卻很少有器官買賣的倡導者們接受這種徹底的自由至上主義邏輯。大多數支持在市場上買賣腎器官的人,都強調挽救生命的道德重要性。

輔助性自殺:對于那些身患絕症、想死的病人提供緻死性藥物,來幫助他們自殺。這種輔助性自殺行為在美國的大多數州都是違法行為。

經雙方同意的吃人:兩個成人之間相互同意的同類相食,向自由至上主義的自我所有權原則以及由此得出的公正觀念,提出了一種終極性的考驗。如果自由至上主義的主張是對的,那麼禁止達成同意的食人的法律就是不正當的,是對自由權利的一種侵犯。

 

第四章 雇傭幫助/市場與道德

許多關于公正的話題,都與市場的作用有關:自由市場是公平的嗎?有沒有一些東西是我們不能或不應當用金錢購買的?

支持自由市場的理由一般基于兩種主張:一種與自由有關,另一種則與福利有關。市場的懷疑主義者們質疑這些主張,他們認為市場的選擇并不總是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自由,并且如果我們為了金錢而買賣某些東西和社會行為的話,那麼它們就會被腐蝕或被貶低。作者以服兵役這種行為為例進行探讨。在征兵制、允許有償替代者的征兵制、以及市場體制(志願兵役制度)這三種制度中,哪一種是最公正的呢?如果從自由至上主義和功利主義這兩種推理方式來看,志願兵役制度似乎是最好的,而征兵制是軍事服務分配中最不可取的方式。然而,我們至少可以有兩種反駁來反對這種論證路線:一種反駁與公平和自由有關,而另一種則與公民德行和共同善有關。

反駁1:公正與自由

對于那些選擇範圍非常有限的人們而言,自由市場并不是那樣自由。如果貧困和經濟困難的情況非常普遍,那麼,入伍的選擇可能僅僅反映出選擇餘地的匮乏。

反駁2:公民德行和共同善

軍事服務不僅是另一種工作,也是一種公民責任和義務。把這種責任和義務放到市場上去出售就是不對的。

作者還探讨了另外一種社會行為,目前在悄悄興起的一個行業——代孕服務的公正性問題。不論是用雇傭軍來打仗還是雇傭人來生孩子,對于這些情形的對與錯的思考,将使我們直面将兩種不同的公正觀念區分開來的問題:我們在自由市場中所作出的選擇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一些特定的德性和更高的善是市場所不尊重的,并且是金錢所不能購買的?

 

第五章 重要的是動機/伊曼紐爾·康德

康德為義務和權利提供了另一種可選的論證,它并不依賴于我們擁有自身這樣的觀念,也不依賴于我們的生命和自由是來自上帝的禮物這樣的主張;相反,它依賴于這樣一種觀念:我們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擁有尊嚴和尊重。康德是強有力地将公正與道德和自由聯系起來的倡導者。然而,他所提出的自由觀念,遠比我們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時所行使的選擇自由要更加苛刻。康德認為,我們日常所認為的市場自由或消費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它僅僅在于滿足我們事先并沒有選擇的各種欲望。根據康德的思想,自由地行動就是自律地行動,自律地行動就是根據我給自己所立的法則而行動,而不是聽從于本性或社會傳統的指令。

根據康德的理論,一種行為的道德價值并不是由随之而來的結果所構成,而是由完成這一行為的意圖所構成,重要的是動機,而且這種動機必須是特定種類的。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康德所說的那種道德和自由之間的聯系了。有道德地行動意味着出于義務——為了道德法則而行動。道德法則由一個絕對命令所構成,即一個要求我們尊敬地将他人當作目的本身而加以對待的原則。隻有當我的行為與這個絕對命令相一緻的時候,我才是自由地行動。

康德反對功利主義,支持一種基于社會契約的公正理論。但是,他的這個社會契約是一種假想的社會契約,這種假想的、集體同意的行為是任何一項公共法律的公正性的試金石。

 

第六章 平等的理由/約翰·羅爾斯

約翰·羅爾斯假設我們聚集在一起,在“無知之幕”—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的階級、性别、信仰、健康與否等等—之中選擇各種原則,我們實際上就會從一種原初的平等狀态進行選擇。因為沒有人會有一個更高的讨價還價的地位,那麼我們所同意的各種原則就會是公正的。這就是羅爾斯的社會契約理念,一種假想的、在平等的原初狀态中所達成的協議。從這種假想的契約中會産生兩種公正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這一原則要優先于社會功利和總體福利的考慮。

第二個原則是關心社會和經濟的平等。盡管它并不要求一種平等的、關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它卻隻允許那些有利于社會最不利者的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

對于由于才能和天賦所帶來的不平等,羅爾斯支持一種差異原則,他不支持給那些天賦者們制造障礙,但是這些天賦者們帶來的獎品卻需要和大家共享。

讓我們來考慮四種不同的分配公正理論:

1.封建制度或種姓制度:基于出生的固定等級制;

2.自由之上主義:擁有形式上的機會均等的自由市場;

3.精英統治制度:擁有公平機會均等的自由市場;

4.平等主義:羅爾斯的差異原則。

羅爾斯認為,前三種理論将分配份額建立在那些從道德上看來具有任意性的因素之上——要麼是社會和經濟的優勢,要麼是自然才能和能力等。隻有差異原則避免了将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建立在這些偶然性基礎之上。對羅爾斯的反駁主要集中在激勵和努力上。那些天賦者如果不發展自己的天賦,或者他們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天賦,我們該怎麼辦呢?

羅爾斯在《正義論》的著作中,對自由市場經濟的積極倡導者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觀點提出了一個我們經常忘卻的真理:事物所是的方式,并不決定它們應當所是的方式。

 

第七章 反歧視行動之争

在美國與反歧視行動有關的争論中,涉及兩種理由:補償的理由、多樣性的理由。

補償性的理由将反歧視行動看作對過往錯誤的一種糾正;多樣性理由是一種以共同善為名義的理由。作者通過幾個案例說明上述理由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對大學入學制度進行了探讨。

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不拍賣大學錄取資格呢?許多大學都有一種“發展性的錄取者”,他們并非校友的孩子,但都是擁有富裕的、能夠給學校提供數目可觀的經濟貢獻的父母的申請者們。為了将這一觀念發展至極緻,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大學決定将新生班級中10%的名額拍賣給那些出價最高的人。這種錄取制度是否公平呢?正當地分配某一事物的方式,可能與這個事物的本質以及目的相關。“大學是為了什麼”的觀念影響着如何分配名額。在何種程度上它們應當追求學術上的卓越,在何種程度上它們應該追求公民美德,以及該如何平衡這些目的?雖然大學需要錢,但其主要目的不是商業性的。因此,将教育當做一種消費品似地加以出售,就是一種腐敗。

大學入學名額分配中所體現出的公正與大學所适當追求的善有關,這樣一種觀念,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将公正和權利的問題脫離于榮譽和德行的問題。

 

第八章 誰應得什麼?/亞裡士多德

假設我們在分配長笛,那麼,誰應當得到最好的長笛呢?亞裡士多德的回答是:那些最好的長笛吹奏者。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哲學的核心是兩種觀念:

1.公正是目的論的,對于權利的界定要求我們弄明白所讨論的社會行為的目的。

2.公正是榮譽性的,為了推理一種行為的目的,或者讨論之,就至少要部分地推理或讨論它應當尊敬或獎勵什麼樣的德性。

現代的各種公正理論,都試圖将公平和權利的問題與榮譽、德性和道德應得的問題分離開來。他們尋求那些中立于各種目的的公正原則,并使人們能夠自己選擇和追求他們的目的。亞裡士多德認為,關于公正的争論不可避免地就是關于榮譽、德性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質的争論。對于亞裡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着給予人們所應得的東西,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東西。什麼才是一個人所應得的呢?優點與應得之間相關聯的基礎是什麼呢?這取決于我們要分配什麼。公正包括兩個因素:物品以及分配得到這些物品的人。

當我們現在讨論分配公正的時候,我們主要關心的是關于收入财富和機會的分配,而對于亞裡士多德來說,分配公正并不主要涉及錢财,而是涉及職務和榮譽。誰應當有統治權利?應當如何分配政治權威?

關于公正和權利的争論,經常不可避免地是關于社會制度的目的、社會制度所分配的物品以及它們所尊敬和獎勵的德性的争論。盡管我們盡最大努力地使法律在這些問題上保持中立,可是如果我們不讨論良善生活的本質,就不可能說明何謂公正。

 

第九章 我們彼此負有什麼義務?/忠誠之難

無論是平等主義者還是自由至上主義者,那些追求中立性的公正理論都具有一種強有力的吸引力。然而,盡管這種自由觀具有吸引力,但它卻是有缺陷的。那種試圖找到能中立于各種不同的良善生活觀念的公正原則的期望,也是有缺陷的。

我們自然的有三種道德責任:

1.自然的義務,普遍的,不需要同意;

2.自願的義務,特殊的,需要同意;

3.團結的義務,特殊的,不需要同意。

在我們的公正與良善生活中,我們需要家庭成員和公民同胞之間的特殊責任,對同志的忠誠,對自己的村莊、社區和國家的擁護,愛國主義,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自豪感和愧疚感,兄弟般和子女般的忠誠,以上這些是我們道德和政治經驗中為人們所熟知的特征。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将難以生活,或難以理解我們的生活。是的,你可能會不喜歡或不相信這樣一種觀念,我們受制于各種未經自己選擇的道德紐帶的束縛。

如果我們關于公正的争論,不可避免地要使我們陷入各種實質性的道德問題,那麼我們依然要問,這些争論如何推進。

 

第十章 公正與共同善

作者闡明自己支持第三種關于公正的進路,即公正涉及培養德性和推動共同善。功利主義的進路有兩個缺陷:第一,它使公正和權利成為一種算計,而非原則;第二,由于将所有的人類善都納入一個單一的、整齊劃一的價值衡量标準,它對所有的人類善等量齊觀,并沒有考慮它們之間質的區别。那種基于自由的理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而遺留下了第二個。在作者看來,我們不可能僅僅通過使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的自由就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

為了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我們不得不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義,不得不創造一種公共文化以容納那些不可避免地要産生的各種分歧。

一種新型的共同善的政治會是什麼樣的呢?作者認為以下是一些可能性的主題:

1.公民身份、犧牲與服務:如果一個公正的社會需要一種較強的共同體感,那麼它就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來培育公民關心全局以及為共同善作奉獻。

2.市場的道德局限:近年來,市場的擴張和以市場為導向的推理方式,進入那些傳統是由非市場的規範所統領的生活領域。由于市場化的社會行為,可能會腐蝕或破壞那些界定它們的規範,由此我們需要拷問,我們想要保護哪些非市場的規範不受市場的侵蝕。

3不平等、團結與公民德性:貧富差距的過大會破壞民主性的公民身份所需要的團結。同時也會使公共領域變得虛空。

4一種道德參與的政治: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公民社會,它比我們現在所适應的這個社會更有活力、參與性更強。

 

本書集中論述了“公正”這個在任何社會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關于管理目的的論述中,一般會講到兩個目的,即做正确的事(正當的或者公正的),以及把事情做正确。作者使用一些有些極端确又真實的案例,緊緊抓住我們的判斷神經,并逐步深入探讨我們背後判斷的邏輯以及一些道德和價值觀。文章幽默又非常犀利,對于各種關于公正的進路分析得絲絲入扣,對各種反駁的觀點也幾乎羅列出來,是一本能引發我們思考,又有助于開闊我們思維的好著作。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