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代關于中國國民性的著作中,1894年首版的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性格》被認為是該領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并頗享盛譽。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這樣對阿瑟·史密斯說:非常快樂地讀了你的大作,絕非他書所能比拟,我覺得對中國的了解加深了許多……近日,德國大使曾對我說,在他讀過的所有關于中國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其實,就研究中國國民性的深入程度而言,1909年首版的麥高溫的《多面中國人》明顯強于《中國人的性格》。如果說中華民族是一頭雄獅的話,品嘗過烤鴨、餃子,欣賞過京劇、中國功夫,遊覽過長城、兵馬俑,這些人隻能算觸及過這隻雄獅的毛發;從《中國人的性格》的内容看,阿瑟·史密斯則觸及到了這隻雄獅的皮膚;而細讀《多面中國人》後,讀者能夠感覺到麥高溫已經觸及到了這隻雄獅的血肉。
在研究中國國民性的深入程度方面,《多面中國人》比《中國人的性格》更勝一籌的首要原因是作者麥高溫是一位非常正直、對中華民族懷有愛心、同情心的有識之士。
本書在英國再版時,麥高溫在前言中這樣寫道:
本書中描寫的中國人的生活畫面都是我親身經曆和感受的。我在中國生活了50年,和幾乎每個階層的中國人都打過交道。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愉悅。我越深入中國人的生活,我的心就越被他們所吸引。他們真是一個可愛的民族。無論是在歡樂的時候,還是在生活被悲傷籠罩的時候,或者是伸張正義的時候,中國人都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成千上萬箱鴉片輸入中國,讓外國商人獲得了暴利,而中國幾乎是依靠鴉片貿易的關稅在支撐着。對征服者來說,這是多麼悲哀、罪惡和令人心碎的行徑啊……時光在中國緩慢流逝,鴉片逐漸在這塊土地上肆意蔓延,用它黑色的手牢牢抓住無數人的心,将無數家庭推入悲慘的境地……
麥高溫和史密斯都曾在華傳教。麥高溫于1860年從英國來華傳教,史密斯則于1872年自美國來華,比麥高溫晚來12年。從麥高溫的上述話中可見,作為一位英國國民,他對自己的祖國對中國國民的所作所為是反對的;對于生活在困苦中的中國國民懷有深切的體恤與悲憫。這種情感也滲透入了《多面中國人》一書中。相對來說,從《中國人的性格》看,史密斯也客觀地贊賞中國國民的智慧、忍耐、務實和樂觀,但對于他的意念中的中國國民的缺點,态度是刻薄與鄙視的;也缺乏對中國國民深摯的感情。
對中國民風、民俗體察入微,是《多面中國人》的第二個重要特色。這與麥高溫同中國國民長達50年的深入交往不無關聯,他對中國國民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是絕大多數“中國通”無法企及的。
相對而言,《中國人的性格》一書則側重從當時的《京報》等媒介裡獲取素材,文風類似于給政府、教會等機構寫的考察報告;由于阿瑟·史密斯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書中常常出現一些論證上的謬誤,例如,在論證其提出的中國人“漠視精确”的觀點時,史密斯在書中這樣寫道:
“從人們的書信當中,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中國人是多麼漠視精确。一封尋常的中國書信,信封上會醒目地寫着:‘父親大人’、‘慈母大人’、‘叔公大人’等等,一般都不會寫出收信的‘大人’的名字。”
史密斯并不了解在中國自古長輩的名字就是晚輩重要的避諱對象之一,即使在200年後的當今中國社會,晚輩在絕大部分場合也還是會盡量避免直呼長輩之名。
對中國國民性的了解和理解程度,麥高溫有時甚至超過了中國人自己。下面這段是他對“面子”的叙述:
“面子”在中國話中是最重要又最有趣的詞之一。它代表了一種滲透于整個社會的生活觀念。可以說,它是一種戲劇元素,讓每一個中國人在每一天的生活舞台上像演員一樣表演,不斷演出一出出滑稽的喜劇。中國人總想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生活得體面,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有“面子”,反之就是“丢面子”。人們深知體面的好處,所以在外人面前總是像演戲一樣盡量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外人盡管也看出這隻是在舞台上表演出來的一場戲,但仍然表現得像參加葬禮一樣莊重肅穆。如果笑場或者表現出一點真實看法,就會破壞雙方見面的效果,讓對方“丢面子”。
“面子”一詞包含兩個主要意思。第一個是榮譽或聲望……另一個是尊嚴或者自尊。中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全力維護這一點。不管是對還是錯,他都不會讓自己蒙羞,要不惜一切代價地保住自己的面子……
中國人不僅出于維護尊嚴的目的而維護面子,人們彼此之間有一種微妙的感情聯系,對任何有可能危害面子的事情都很敏感,同時也熱衷于維護其他人的面子,讓大家都不蒙受羞辱。下面,我就舉個例子:
在我負責的一個鄉村教堂裡的傳教士因言辭拙劣,很不受歡迎。最後,教民們不想讓他在當地傳教了。
如何處理這件棘手的事情呢?做到既不會傷害這位傳教士的面子,又讓他離開該教區。教民們想出了許多辦法,都因可能有傷該教士的面子而作罷了。為首教民們讓我想辦法。為了不傷該傳教士的面子,我編了一套讓人莫名其妙的理由把該傳教士調去負責另一個教區了。
我讓他寫了一份辭呈,然後向他以前的教區的教民宣布由于某種原因該傳教士辭職了。當時,教民們臉上的表情表演得非常逼真。他們看起來驚呆了,臉上因為驚訝而呈現出各種表情。稍後,教民們開始抗議,要求該傳教士收回辭呈。如果我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我還真會被他們騙了。我仍然宣布該傳教士決心已定,沒有變動的餘地了。于是,挽留的聲音平息下來。
大約幾個星期後,為首的幾個教民和該傳教士一起來求見我。寒暄後,我客氣地問有什麼事情可以為他們效勞。其中一個身份最高的人告訴我,教民們因為該傳教士的離開而深深不安。自從該傳教士辭職後,整個教堂事務混亂不堪,令人擔憂,因此他們想和我商量一下,能否請該傳教士看在教民們一再挽留的面子上留下來繼續服務;其他教民首領也列出各種理由,要求該傳教士考慮再留任。我被他們搞糊塗了。在該傳教士表示不再留任并因故先行告退後,我對那幾個教民喊道:“你們究竟搞什麼名堂?一開始你們不想要這個傳教士,我出于同情給他安排了另一份并不怎麼樣的工作,成功地照顧了各方的面子。現在,你們又來懇求我讓你們讨厭的人留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到現在,這些人的臉上還保持着法官一樣的嚴肅表情。他們連眼睛都不眨一下,臉上更看不出演戲的成份。其中一個神情最莊重的人閃爍着喜悅的目光,臉上挂着發自内心的微笑告訴我:“我們不想要這個傳教士,這是确定無疑的。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但是,我們不能讓外人看出這一點。那樣會讓他顔面盡失,在好多年裡都擡不起頭來。現在啊,我們一再挽留的事情在他即将上任的教堂已經傳播開了,他保全了面子,又可以擡着頭去上任了。”他講述這段話的時候,臉上的笑容從一點泛開,最後擴散到了整張臉上。他的眼睛裡滿是幽默的光芒。其他人也為自己一手導演的喜劇發出會心的笑聲。他們的笑聲感染了我。我和他們一起在書房裡發自内心地大笑。
中國人的幽默感沒有窮盡。如果沒有這種幽默感,他們就會被不得不承受的艱辛、饑餓、痛苦和其它種種磨難擊垮……
從這段文字中,讀者不但能夠感受到麥高溫對中國的“面子”的内涵的深入理解,還能夠體會到麥高溫與中國國民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對于一位外國人來說,中國國民性是一個艱深的研究課題。麥高溫也曾說:“我可以整天和中國人在一起,可以把中國話說得像當地人一樣好,但就算再過幾十年,我還是不得不承認:對于中國,對于中國人,我真的不十分了解。”但是,異國的旁觀者往往對中國國民性更具真知灼見。如果能夠認真閱讀本書,把它當成一面鏡子,進行自省、自糾,或許在不久的将來,中華民族将會更自信、更和諧地與世界其它民族共處。
徐璐撰稿
《多面中國人》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5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麥高溫,英國傳教士,1860年來華,先後在上海、廈門傳教。他精通漢學,還著有《中華帝國史》、《廈門方言英漢字典》、《華南寫實》和《華南生活見聞》等。
本書目錄:
第一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二章 家長制統治着中國
第三章 中國人并非弱夫,隻是沒有組織起來
第四章 十年寒窗,金榜題名
第五章 四書五經塑造着中國人的思想
第六章 中國人尊師重教,卻不重視人的成長
第七章 中國人不真正信奉神明,卻相當迷信
第八章 中國人信奉風水
第九章 迷信讓方士和騙子大行其道
第十章 中國人深信:惡有惡報
第十一章 深山古刹見聞
第十二章 五花八門的嚴刑峻罰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私了”和私刑
第十四章 神秘的中醫
第十五章 銅闆是中國人真正的朋友
第十六章 中國人喜歡看戲,卻鄙視戲子
第十七章 在清朝逛街
第十八章 水上中國
第十九章 真愛維系着中國家庭
第二十章 可愛可敬的中國農民
第二十一章 奔波在路上的中國人
第二十二章 乞丐和保護費
第二十三章 “面子”
第二十四章 拐彎抹角、溫和堅忍的中國人
第二十五章 中華新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