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診療過程中,有些醫生會遇到非常奇怪的病例。
29歲的B女士剛從學校畢業,因病毒性腦炎住院。她總是抱怨說:“什麼都感覺不真實,我死了。”她拒絕任何治療,堅持說“給死人治療一點兒意義都沒有。”她的醫生讓她把手放在胸口感覺自己的心跳,然後告訴她,心髒的跳動說明她沒死。B女士承認在死了和能感覺到心跳之間的确有矛盾,但是對于她自己而言,任何能證實她還活着的證據都沒有她已經死亡的感覺更“确定”。
幾周後,B女士開始恢複健康。雖然她不再認為自己死了,可是她還是覺得一個人死後也可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畢竟,這曾經發生在她自己身上。
B女士的症狀被稱為“科塔德綜合症”,這是法國精神病專家朱爾斯·科塔德提出的概念。1882年,科塔德曾用這個概念描述了幾個病症類似的病人:這些病人中,有的感覺身體某部分丢失或腐爛;有些病人完全否定身體的存在;最奇怪的是有些病人感覺自己已經死去,他們通常對這種感覺有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就算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也不足以改變他們對自己已經死亡的确定感。
這種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确定感不僅僅發生在少數病人中,其實它普遍地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以宗教信仰為例,它對某些人具有強大的精神統領力量。即使禁止所有的宗教探讨,燒毀所有的宗教書籍,甚至把有關宗教和信仰的字詞都從字典中除去,也消除不了有些人的宗教情感。有些人對自己的宗教信仰具有執着的确定感且堅不可摧。那麼,他們是怎樣獲得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确定感的呢?
醫學博士弗朗西斯·柯林斯自1993年起一直是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他過去自認為是無神論者,後來突然變成了福音派基督教徒。在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采訪時,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信仰轉變的:
我當時正在美國西北部旅行。在一個美麗的下午,我徒步于喀斯喀特山脈,周遭的生靈美麗異常,我覺得我無法抗拒這個時刻;這就是我一生所渴望的東西,隻是我一直沒有意識到;但是現在我能說我意識到了。于是我接受了它,當時我27歲。我再也沒有回頭。那是我生命中意義最重大的時刻。
人類除了在意識形态領域具有這種奇特的确定感外,在感悟客觀世界時,也會有神奇的确定感。
羅伯特·伯頓是美國的一位神經學家。有一次,他和妻子一起去參加一個神經心理學研讨會。研讨會的主持人放映了一段錄像。那是兩支籃球隊32秒的比賽,一支球隊穿白色隊服,另一支穿黑色隊服,每支球隊有三名球員。主持人讓與會者數出穿黑色隊服的隊員來回傳球的次數。
與會者有充足的時間來數傳球次數,但是伯頓看到了10次,他的妻子數出11次,而且其它大部分人也數出了11次。主持人問,有沒有誰在錄像帶中看到什麼不尋常的東西。沒有人回答。主持人又問,是否有人看到了大猩猩。還是沒有人舉手。
主持人重放錄像帶。在錄像帶快結束時,一個穿着黑猩猩服裝的人跑上球場,停在畫面中央,捶胸長達9秒鐘,然後走開了。球員們繼續若無其事地傳球,似乎什麼都沒發生過。
人類通過視覺、聽覺和味覺來感受外部世界;通過熟悉感和陌生感、真實感和虛幻感、正确感和錯誤感等感覺來感知内部世界。但是,即便在同一場景、同一時間,一群人的感覺常常大為不同。不管有多明顯的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變暖,也還有人竭力反對這一看法;不管有多确鑿的證據證明進化論的正确性,也還有人嚴格遵從聖經的創世論,堅決不接受進化論;各種媒體上,每天都有人在堅決維護某個最不可思議的、最違背邏輯的觀點,似乎這些觀點千真萬确。令人悲哀的是,他們每個人都完全相信自己的觀點來自嚴密的邏輯分析,但事實上,他們是受到自己生物構造的誘導才産生了無意識的确定感。
人類的這種無意識的确定感是如何産生的?為什麼人類對自己的這種确定感堅定不移?
在研究神經學的40餘年的生涯中,羅伯特·伯頓逐漸認識到:我們對自己思維的看法原來并非基于對自覺意識的理性分析。科學證據越來越清晰地表明,我們可能是借助某些非自覺的情感來判斷我們的思維的,例如知道感、确信感和确定感。伯頓逐漸意識到,當今最大的社會問題有很多都源自我們的确定感。以這種确定感為基礎,人們認為自己已經通過深思熟慮、邏輯推理、理性分析,并确定了自己觀點的正确性。人們總是認為這種确定的感覺是自己通過艱辛的理性分析得來的,因而很難聽從不同意見。
其實,無論一個觀點是源于信仰還是源于看似純理性推斷的結果,都産生于我們既看不到也控制不了的個人隐藏層。伯頓認為我們看不到隐藏層的行為,而且自我意識中的任何嘗試都必須接受這種局限性。與任何一種複雜的生物系統一樣,大腦可能具備某種自我監控系統——一套向自覺意識報告的信号,告訴自覺意識,潛意識正在進行什麼思維。像确定感、确信感、正确感、錯誤感、清晰感和信念等感覺都來自無意識的心理感受系統,這些系統是思維必不可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經過長期反複思考後,羅伯特·伯頓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類思維中最緻命的錯誤》呈獻給世人。伯頓寫作本書旨在弱化人類的“确定感”的威力。通過對人性的解剖,伯頓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人們所堅持的完全确定的态度會使他們放棄對不同意見的思考,而這種“确定感”往往是一個徹底的錯誤;如果人們開始質疑“确定感”的本質,意識到人類的思維的局限性,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寬容,并樂于思考不同的觀點。一旦人們思想漸趨開明,就可能為許多看似無法解決的困境提供解決的契機。
本書并沒有對“确定感”的進行非常深入的探讨,它的學術貢獻在于為有關人類确定感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其次,伯頓指出“我們所想的”和“我們所知道的”這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我們經常會處于“想當然”的狀态。他希望本書能夠讓讀者意識到這種确定感的内在限制;并由此為人們打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徐璐撰稿
《人類思維中最緻命的錯誤》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羅伯特·伯頓,神經學家,畢業于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曾任加州大學錫安山醫院神經科主任。
本書目錄
第一章遇到打劫,你會向劫匪開槍嗎
第二章 你對同一件事的記憶為什麼會改變
第三章 似曾相識感來自我們做過的夢嗎
第四章 為什麼有人總感覺門沒鎖好
第五章 “閃光”讓你想到的是搖滾音樂還是電線短路
第六章 鼻子先撞到了門,為什麼腳趾頭也覺得疼
第七章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背字典
第八章 為什麼冒失鬼和膽小鬼都愛賭上一把
第九章 為什麼靈感總惠顧某些幸運的人
第十章 醫生怎麼會相信愛情能治愈紅斑狼瘡
第十一章 誰能讓我們得永生,科學還是神
第十二章 你蓄謀了20年的事,為什麼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