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歐洲資本主義的未來》

2011-03-15
閱讀: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國家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演化出多種模式。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歐洲資本主義的制度基礎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指導歐洲經濟政策的理論是否已經失靈?歐洲國家将如何從政治經濟政策上和公共話語上進行重大調整?各國社會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都非常關注。

圍繞這些問題,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薇安·A.施密特,在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統計數據、調查結果以及其它原始資料基礎上,并對來自歐盟、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高級官員進行了40餘次直接訪談,将她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成果寫成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

在這本嚴謹、規範的學術著作中,施密特選擇了自己最了解的、歐洲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最能代表戰後三種經濟治理模式的法國、英國和德國為研究重點,從一個學者而非政治家的視角,探讨了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歐洲國家在全球化、歐洲一體化和現代化的趨勢下,各國經濟政策調整的深層因素和現實效果,剖析了公共話語在各國政策實踐中的多重影響力。

本書論述缜密,涵蓋的内容非常豐富,資料翔實,觀點客觀而中肯。

施密特在書中全面考察了法國、英國和德國在全球化、歐洲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特征。她認為,這三大國家不僅是歐盟三大經濟體,三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同時代表了歐洲資本主義模式的三種典型。在經濟政策上,英國是傳統的自由主義、法國是中央集權主義、德國是合作主義;在經濟實踐上,英國是市場資本主義、法國是國家資本主義,德國是管制資本主義。作者通過對英、德、法三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政策、實踐和公共話語方面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比較,試圖解答最近20餘年一直困擾各國社會科學家的諸多問題。

施密特的主要觀點是:全球化和歐洲化是推動變革的重要的經濟、制度和思想力量,但全球化和歐洲化并沒有造成結果上的趨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和歐洲化壓力面前,歐洲所有國家确實改變了各自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實踐,然而,這些國家面臨的壓力在時間上、程度上的不同,它們對壓力的反應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同。雖然歐洲國家都采取了經濟自由化政策,但這些政策仍然存在差異;各國的實踐繼續沿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差别有所縮小;各國的公共話語内容不僅存在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還非常顯著。在本書讨論的三個國家中,法國經曆的調整量最大、也最有間斷性,在全球化與歐洲一體化面前,法國不得不比其它國家更多地改變其傳統政策和實踐,但其公共話語卻缺乏法理的充分支持;英國應對全球化壓力的調整開始較早,随後開始的公共話語成功地闡明了政策和實踐變革的合理性,多數變革不僅滿足歐洲化的未來要求而且也符合英國的傳統;德國的調整發生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傳統政策、實踐和公共話語才比較符合全球和歐洲發展的需要,從那時起,德國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政策和實踐,但至今也沒有為其公共話語找到充足的法理支持。

施密特在書中還分析了各國政策調整過程中國家、企業和工會力量之間的變化。全球化和歐洲化形成的經濟制度、觀念性壓力以及應對這些壓力的政策,毫無疑問對歐洲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企業、政府和勞工之間的結構性相互關系。總之,盡管大企業不可能成為“無國籍的”,金融市場和貿易的國際化推動了企業關系結構的變革,随着企業規模擴大,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企業融資更依賴金融市場而非銀行或國家,企業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因此,加上政府的放松管制和私有化,這有助于松綁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傳統關系。政府放寬了調控企業規則,通過監管機構這種更為正式、保持距離的關系代替過去的那種更為密切的行政關系或自我管理,企業開始較少受政府的直接幹預或限制,無數的國有企業轉制為私營企業。最後,企業的流動性、自主性和獨立性日益增強。政府的自由化趨勢,也改變了勞資關系均勢局面,企業握有更大的談判權,因失去了政府的許多傳統的保護性支持,勞工權力受到削弱,這使得勞工變得更具對抗性,工資談判普遍更傾向于依靠市場和談判分散化。

施密特認為,在政治經濟政策的自由化下,所有歐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實踐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并未向市場資本主義趨同;也沒有随着國家資本主義的消亡而引發資本主義二分為市場資本主義和管制資本主義,相反,歐洲國家繼續保持着戰後三種模式發展上的差異性。由于這三種模式均朝着更趨于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這種差異性有所縮小。2000年初,隻有英國的市場資本主義得到了加強;德國的管制資本主義面臨巨大的挑戰,但仍趨向競争性增強;而法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從“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轉向了“國家強化”型的資本主義。由于各國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路徑依賴,以及文化和曆史的差異,這三個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依然各有不同。

2008年的經濟危機凸顯出這本在2002年完成的著作中提到的觀點的前瞻性、普遍性和實用性。越來越多的同行将該書視為學術經典。其主要學術價值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施密特準确地捕捉到了瞬息變化的全球多種力量的此消彼長的變化:金融市場和貿易國際化以及全球化公司崛起産生的經濟壓力;超國家貿易組織和集團力量下的法規和裁決所形成的制度壓力;在世界範圍内流行的有關經濟或制度變革的思想壓力。

2、施密特全面考察了政治制度、曆史文化等因素在國家經濟變革中的作用,清晰地描繪出英國、法國和德國等主導歐洲發展進程的國家各自的政策選擇路徑。

3、施密特從三種制度主義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論、曆史制度主義論和社會學制度主義論)角度,分析了歐洲國家頻繁發生激進變革的諸多原因;作者創造性地将“公共話語”定義為:為了制定一項政策計劃并使之合法化,政策主體之間的交流及向公衆發布的各種言論。借助公共話語的認知功能和規範功能,她分析了歐盟國家政策實踐的演進特性,并探索了歐洲國家政府政策在實踐中失靈的根源。

雖然本書主要探讨理論問題,但有大量的實證研究為基礎。在寫作中,作者注重研究廣度和深度的結合,力圖做到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通過由表及裡、由外入内、由全局到細節的方式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全書探讨的内容。這種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施密特在芝加哥大學長期求學過程中養成的規範的學術表述方式,使本書非常适合專家學者、研究生和大學高年級學生閱讀。在施密特的原著中,有很多冗長、結構複雜的文句,夾雜着法文、德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資深學者的精益求精的譯述,為讀者細緻地清除了閱讀障礙。

徐璐撰稿

作者簡介

薇安·A.施密特,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博士。曾在歐美多所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和訪問教授。

本書目錄

前言 歐洲通向未來之路

第一部分 經濟調整政策

第一章 全球化與歐洲化的挑戰——對國家主權和控制權的影響

第一節 全球化

第二節 歐洲化

第三節 結論

第二章 英國、德國和法國政策調整的動因和機制

第二部分 經濟調整實踐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三種模式還存在嗎?——政策變化與壓力增大對經濟實踐的影響

第四章 英國、法國和德國經濟實踐調整的動因

第三部分 經濟調整的政治學

第五章 公共話語的分析框架——變革政策和實踐的政策建構和合法化

第六章 公共話語的作用——英國、法國和德國調整的政治動因

結語 歐洲資本主義的未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