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變:如何讓你的生活變好一些》
奇普·希思,丹·希思著;焦建譯
中信出版社
我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千難做,萬難做,人的思想工作最難做”。另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是在中國流傳非常廣泛的一句諺語。以上這些都表明要想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本書作者Chip Heath和Dan Heath這對兄弟提出了一套改變我們行為的理論框架。作者形象地用騎象人和大象比喻人類的理智與情感,騎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卻不聽使喚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如何才能讓自己内心的那頭大象聽話呢?Chip Heath和Dan Heath兄弟從人類的行為出發,通過大量有趣的案例,告訴我們進行改變的關鍵要素:為改變找到一個一目了然的目标;為改變找到一個閃光點;為你的改變找到一個情感化的理由。
本書一共有十一章,我們把各個章的主要内容摘要梳理,和大家共享作者的思想。
第一章 騎象人與大象:如何讓你的世界變好一些
筆者用心理實驗證明:人的理性容易被非理性打敗。心理學已經對理性和非理性行為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而研究也表明自控能力是一種非常容易耗盡的資源。改變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已經耗盡了他們自身的力氣(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作者指出了一個要人們改變的基本框架:
給騎象人提供方向:表面看上去貌似冥頑不化,但其實是缺乏清晰的目标所緻,因此要提供清晰無誤的方向。
讓大象動起來:表面上看起來懶散,實際上卻經常是因為已經精疲力盡。騎象人不可能強迫大象去完成他的目标,因此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你要讓人們頭腦中感性的一面參與進來。
形成具體的路徑:我們把外界環境稱為路徑,當你能夠形成具體路徑的時候,不管騎象人和大象到底怎麼樣,改變都會更加容易産生。
第二章 幫助騎象人:為你的改變找到閃光點
作者首先講述了一個名為傑瑞·斯特恩的人,進入一個貌似注定要失敗的環境——越南,去幫助那些營養不良的兒童并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接着又講述了一個幫助有問題的少年如何獲得改進的成功故事。作者總結到:“我們需要把我們考古式的問題解決方案轉換成尋找成功案例并且進行傳播的解決方案,即便是在失敗的情況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存在”。這些成功案例的光芒——這些閃光點——不但能夠提供進行改變的路線圖,還能提供希望。
第三章 幫助騎象人:讓騎者找到關鍵的改變
作者闡述了“決策癱瘓”的現象。更多的選擇項,甚至是不錯的選擇項,讓我們感到迷茫,并且使我們退回到“棄權”的選項中。因此,提供給騎象人越多的選擇項,他就越容易變得筋疲力盡。作者通過講述巴西的一條鐵路的改革故事,以及一群高中生們如何複蘇了一個小城鎮的故事告訴我們,給出清晰、簡單的路線圖是改革的重要關鍵點。
第四章 幫助騎象人:讓騎者找到改變的方向
作者首先講述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小學教師如何使那些“落後”學生在短短九個月内提升成績的故事,另一個是一位醫生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在自己的醫院裡建設一個乳腺癌的治療中心。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平凡人,但是他們推動了所在組織的變革。作者歸結到:“當你描繪出一個極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之後,你就幫助騎象人克服了他一系列弱點中的一個。這個弱點就是,他會不知不覺地在分析的過程中迷失自己”。目的地明信片(目标,或者說SMART目标、Specific、Measurable、Actionable、Relevant)負有雙重職責:它既告訴騎象人目的地到底在何方,還能讓大象明白為什麼前往這個目的地是值得的。
第五章 管好你的大象:讓它找到感覺
作者講述了塔吉特百貨成功的變革,在這個變革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最高層的領導者,而是一名主管成衣流行趨勢的經理。她沒有多少資源,也沒有什麼權威,但是卻改變了公司的風格。改變之所以能真正出現,是因為領導者就像騎象人那樣能夠與大象進行交流。無數論述變革的著作中都會聚焦于戰略、結構、文化或者是系統之上,而忽視了人們的情感。“行為改變最為成功的案例,都是圍繞着與人們的情感進行交流來進行的。即便是在那些最關注分析和定量管理的組織之内,即便是對于那些認為自己很有MBA聰明範兒的人來說,這一點也是正确的。在那些變革進行得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中,變革者找到了幫助他人看到問題或者解決方案的方式,不僅僅要影響他的思維,還要影響他人的情緒。”作者總結到。
第六章 管好你的大象:降低改變的門檻
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是中國人面對問題成堆,不知從何處下手才能解決時的一種消極應對心态。而作者卻通過許多成功案例告訴我們,行動起來,先取得小小成功,慢慢地我們的問題就能解決。降低改變的門檻的方式,就是限制你投資的總量——隻做5分鐘家務、隻償還一小筆的債務、先從小的成功開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内取得成功。我們不要先建立裡程碑,我們先建立小卵石,随着不斷的成功,大象會變得不斷自信起來,這樣他才能不斷前進。
第七章 管好你的大象:增加你的人氣
故事是從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如何成功地保護了瀕于滅絕的聖盧西亞鹦鹉開始的,之後,是講述一家醫院的護士流失率的故事。從這裡作者講述了兩種決策模型。一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後果分析模型或者稱為成本/收益模型,按照這個模型,我們選擇收益最大的方式行事。還有一種是“認同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人們按照我是誰?這是一種什麼情形?在這個情形中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如何做?注意,這裡沒有成本收益的計算,而是按照認同的人的方式去做。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你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你會立即停止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因此,如何讓大家形成認同,成為變革的核心。
第八章 讓大象找到新的道路:改變外部環境
對于環境到底蘊藏着多麼大的力量,我們通常都是盲目的。在一篇著名的心理學文獻中,專家指出,人類具有一種系統性的傾向會讓其忽略環境力量在塑造其他人的行為時所起到的作用。這種傾向為基本歸因誤差。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小故事講述小小環境的改變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
第九章 讓大象找到新的道路:形成新的習慣
作者講述了一個人從越南回國之後成功戒掉毒瘾的故事,也講述了一個人成功戒掉煙瘾的故事。而這些人能夠成功都和他們後來的環境相關。當然,培養一種新習慣不隻是和環境相關,還和精神因素相關。你要給你的騎象人不斷地提供動力。
第十章 讓大象找到新的道路:來自同伴的壓力
傻小子過年看街坊。這是中國人描述面臨如何決策時的一句俗語,她充分說明了來自群體的壓力,以及習得習慣的方式。當你正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引領大象前進的時候,你身邊的形勢會對成敗造成影響。因此,如何創造對你有利的形勢就成為一個問題。毫無疑問,輿論、社會規範、包括周圍人的眼神都要在你關注的範圍之内。
第十一章 改變其實很容易
一旦改變開始,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推進,而在這個推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給與獎勵,讓大象嘗到甜頭。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類似滾雪球式的改變。一旦改變開始,并形成一種風氣,不需要什麼獎勵改變也會自動前行。改變不是什麼苦難或者困難的事情,隻要有小小的開始,拿出一點勇氣,那麼你的生活、你的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最後,讓我們把改變的步驟再重申一下:
改變的目标是什麼,是什麼拖了它的後腿?
如何改變?
1)給騎象人提供方向:尋找閃光點,複制成功案例,目标地圖;
2)讓大象行動起來:降低門檻,給自己自信,身份認同;
3)改變環境:培養習慣,動用群體的力量,扭轉環境。
清華百年華誕在即,希望我們都能有所改變,并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