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民衆追逐夢想、銳意進取是美國重要的強國之策。有道是:人人都會做夢,但那些在白天睜大眼睛做夢者會努力踐行,把他們的夢想變為現實。
20世紀的美國,曆經了兩次世界大戰;50、60年代的惆怅、彷徨;70、80年代因社會結構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動蕩;90年代科技發展的狂熱……期間出現了許多像邁克爾·傑克遜、奧普拉·溫弗瑞、比爾·蓋茨和巴拉克·奧巴馬這樣的追夢人。憑借自己的智慧、意志和執行力,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世界。其中還有史蒂夫·喬布斯。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出生于舊金山,是一對年輕知識分子婚前所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普遍歧視未婚媽媽,而且堕胎是違法的。史蒂夫的親生父母隻好将他托付給另一對夫婦收養。
幼年時,史蒂夫性格活潑,幾乎有患“兒童多動症”之嫌,一早起來就搗亂,天生愛搞惡作劇。10歲時,孤單、好學又勤勞的史蒂夫對電子學興趣濃厚。這時的史蒂夫就顯露出剛強、做事專心的個性,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任何障礙。史蒂夫兒時夥伴回憶說:“我們一般人都習慣于穩穩當當地處理自己的事情,但史蒂夫不一樣,他緊趕時間,往往用别人一半的工夫就能把整件事做得非常漂亮。”
相對于史蒂夫作為政治學教授與臨床醫生的親生父母來說,史蒂夫的養父是一位沒讀過中學的“藍領”。但是,養父母對史蒂夫非常疼愛,在經濟條件不佳的境況下,依然按照斯蒂夫的意願,為史蒂夫支付昂貴的中學和大學學費。
在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後,面對糟糕的學習成績,史蒂夫幹脆決定退學并要回了所交的學費。此後,他開始到矽谷的電子公司上班;去印度雲遊;到禅宗中心靜坐冥想,領悟佛教教義。但他并未冷落自己鐘愛的電子學。
1976年4月1日,從小對電子産品充滿好奇心的喬布斯與兒時玩伴沃茲,共同創建了蘋果公司,正式啟動了他們的電子産品生産計劃。到1976年底,史蒂夫與沃茲的計算機公司就生産了約150台蘋果I,共收入約10萬美元。蘋果公司的業務随即迅速擴展。
在23歲時,史蒂夫的财富達到了100萬美元;24歲時,他的财富達到了1000萬美元;而在25歲時則達到了1億多美元。
此後,因各種原因,史蒂夫與合作夥伴、女友分道揚镳,最終離開了蘋果公司;與他人共建NeXT公司、皮克斯公司;與迪士尼公司合作進軍數字電影領域。曆經種種挫折之後,他又遇見真愛,成為4個孩子的父親;他又重返闊别15年的蘋果公司。
史蒂夫領導的團隊設計生産的電腦、音樂播放器每款都被全球消費者争相購買;這些舉世矚目的、開創性的系列暢銷電子産品也被業界同行紛紛仿制。2005年,他的公司生産的動畫片《超人特工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
在50歲時,史蒂夫·喬布斯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界、數字音樂界以及動畫電影制作三個不同産業領域的偶像。
在衆多商業領袖中,喬布斯的身世、求學、創業經曆最具傳奇性。有關史蒂夫的諸多著作中,傑弗裡·揚與威廉·西蒙所著的《活着就為改變世界》一書,較為客觀地反映了這位精英人物的全貌,也較為真實地記錄了蘋果公司的成長軌迹。
這兩位作者對史蒂夫·喬布斯有着持續長達20多年的密切關注,書中詳盡地講述在開創性的數字化時代,這位業界風雲人物人生的諸多變化。作者力圖向讀者展示一個真實的史蒂夫·喬布斯以及蘋果公司産生與發展的過程。
除資料豐富、内容客觀之外,本書還以人物描繪細膩見長。
本書中,作者從史蒂夫的性格特點、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幾十年辛勤創業的艱難曆程等方面,細緻描繪,将史蒂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人物鮮活生動得幾乎呼之欲出。
書中有這樣兩段關于史蒂夫日常生活的細節記叙:
史蒂夫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抱有極大的熱情。不論和什麼人談話,他都和談話人靠得非常近,幾乎貼近這個人,然後把他最新的發現接連不斷地告訴這個人。他如果想同某個人談話,你是怎麼也擋不住他的。後來,他的一位熟人這樣評論他:“和史蒂夫·喬布斯談話就像是從滅火的水龍頭那裡接水一樣。”……
有一次,蘋果公司總裁斯科蒂邀請史蒂夫到一個停車場散步,這裡也是公司作出重大決定的地方。但這次談話不是關于公司的重大決定,而是斯科蒂向史蒂夫提出了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那就是關于史蒂夫的身體散發出的異味。因為史蒂夫比較喜歡吃水果,他認為自己常吃水果,所以用不着經常洗澡,這就導緻了公司辦公室的員工在工作時都不願意和史蒂夫靠得很近。
讀完這兩段,讀者在忍俊不禁之餘,認識到史蒂夫在本質上也是一個凡夫俗子,不由自主地把他從神壇上挪回到芸芸衆生之中。
本書中這樣的叙述很多,比如有關他與同伴如何設計、銷售可以盜打電話的電子設備;史蒂夫如何剝削沃茲;史蒂夫如何瞞騙蘋果衆股東以實現自己的計劃;如何與風險投資家周旋,籌得巨額風險投資基金等等。
本書不僅對電子行業的從業人員、有志于創業的年輕學子有啟迪作用,對于為人師長者,就如何培養人才也具有極大的借鑒作用。
現實中的史蒂夫·喬布斯,年輕時,行事大膽而魯莽,有些過于自信、狂放不羁;有些傲慢冷酷;有些空虛。他吸過大麻、吃過迷幻藥;他未婚生女,并多年不認這個孩子。可是,這個不甚完美的孩子,憑借進取精神,通過艱苦拼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雖然,他隻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誰能說史蒂夫不是優秀人才呢?
有道是:“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可歎歲月如刀,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隐約可知,史蒂夫正與疾病進行着一場殊死拼搏。但50餘年的人生曆程,史蒂夫·喬布斯已經向世人充分彰顯了他的内在精神。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常常能感受到史蒂夫·喬布斯的這種精神。而且,史蒂夫的内在精神竟然與亨利·朗費羅發表于1839年的《人生頌》中所弘揚的精神非常神似:
不要在哀傷的詩句裡對我說:
“人生不過是一場幻夢!”
靈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
它的歸宿決不是荒墳;
“你本是塵土,必歸于塵土”,
這是指軀殼,不是指靈魂。
我們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
世界是一片遼闊的戰場,
人生可到處紮寨安營;
莫學那聽人驅策的啞畜,
做一個威武善戰的英雄!
……
偉人的生平啟示我們:
我們能夠生活得高尚,
而當告别人世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間的沙上。
也許我們有一個兄弟
航行在莊嚴的人生大海,
遇險沉了船,絕望的時刻,
會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
那麼,讓我們起來幹吧,
對任何命運都敢于擔當;
不斷進取,不斷追求,
要善于勞動,學會等待。
徐璐撰稿
《活着就為改變世界》 中信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二版
作者簡介:
傑弗裡·揚,20世紀90年代擔任《福布斯》雜志的矽谷特約編輯,負責撰寫人物特寫。著作有《福布斯電腦革命史》與《史蒂夫·喬布斯:成功之旅》等。
威廉·西蒙,暢銷書作家,曾獲“環球工商管理圖書獎”提名,并有多部電影與電視劇作品獲獎。
本書目錄:
第一部 怒放與凋零
1人生起步
2公司誕生
3“讓我們當海盜吧!”
4告别“蘋果”
第二部 新的開始
5 NeXT公司:喬布斯的“下一站”
6進軍好萊塢
7攜手迪士尼
8重返“蘋果”
第三部 東山再起
9億萬富翁
10開創新領域
11“我的地盤”:iPod、iTunes
12巨人之争
13輝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