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

2011-05-18
閱讀:

《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

羅伯特·賴克著;倪穎譯

中信出版社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逐步邁入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能否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能否實現共同富裕将在整個十二五期間考驗着政府以及民間的智慧。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中國作為不發達國家有着自己的難處,而全世界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也有自己的困難,本次推薦的著作《美國的邏輯:為什麼美國的未來如此堪憂》就是研究美國現實存在的經濟問題,以及探讨美國經濟發展方向的暢銷書。

本書的英文原名為《After Shock:the Next Economy and America’s Future》,主要探讨了形成美國金融風暴的核心原因,以及美國今後該如何改革的問題。本書作者Robert B. Reich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學院的知名教授,曾在三屆聯邦政府中任職,有着“美國三位在商業和經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之一”的盛譽。本書也是其繼《超級資本主義》、《國家的作用》和《内閣困守記》等著作後的又一力作,是美國亞馬遜網站和《紐約時報》的超級暢銷書。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美國面臨的核心挑戰不是重新平衡全球經濟,使美國儲蓄更多的财富,減少向其他國家的借款,而是重新平衡美國經濟,使人們創造的社會财富能夠像幾十年前一樣在美國得到廣泛的共享。美國當前經濟困境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使财富流向了上層人士的口袋,不解決這個問題,持續的經濟複蘇隻能是癡人說夢。作者一共使用了三個部分,總共20章的篇幅論述了他對美國經濟以及政治的見解。

序言 曆史就像一個鐘擺

曆史就像一個鐘擺,有時候經濟變革所産生的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有時候國家的繁榮被中産階級廣泛共享,經濟的增長惠及衆多人群;有時候我們覺得大家有福同享;有時候卻發現要自力更生。粗略算來,在現代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段(1870年-1929年),收入和财富不斷地積累和集中;第二階段(1947年-1975年),繁榮得到了廣泛共享;第三階段(1980年-2010年),财富又開始日漸集中。所以,現在開始進入第四階段,即讓廣泛共享的繁榮再次成為經濟發展的信條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

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1%最富裕的人口占有的财富不到國民收入的9%。從那以後,财富就積聚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到2007年,最富裕的1%的人口已經占有23.5%的國民收入。上一次财富積聚到相似的程度還要追溯到1928年,而這絕非一個巧合。

除非美國政府能解決經濟内部更深層次的缺陷問題,否則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将會繼續存在。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中産階級将不能維持強勁的經濟複蘇。

第一部分 破碎的協議:美國陷入了泥潭

作者使用了十一個章節論述了美國經濟不平等的原因,以及産生的可怕後果。

1危機是如何産生的:伊寇斯的高見

在大蕭條時代,伊寇斯曾經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他憑借着無限的經曆和對普通民衆福利的高度關注,在大蕭條的餘波和二戰的沖擊下幫助引導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他可以被稱為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戰後經濟繁榮的設計師。伊寇斯指出大蕭條的主要起因與20世紀20年代的過度消費并沒有任何關聯,而是由于美國富裕階層手中财富的大量積累,使得其他人的購買力下降。這就是伊寇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發現,這與始于2007年年末的經濟衰退情形非常吻合。

2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就像玩撲克牌一樣

截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如果将通貨膨脹率考慮進去的話,普通美國人的工資在30年内幾乎沒有任何上漲。在2000年的時候,工資實際上下跌了。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調查統計顯示,2007年,美國男性的工資中位數僅為45000美元。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率的話,這一水平低于30年前。而中産階級的家庭收入隻比這一水平稍微高一些。但是,2007年的美國經濟比30年前要強大得多。如果經濟發展的收益能夠均等地在美國人民中得到分配,那麼一個典型的美國人将會比同期富裕60%。國家總收入越來越多的部分被抽到了少數人的手中。

3.福特汽車老闆的生意經:每個社會都擁有一個基本的經濟協議

作者通過講述亨利·福特在1914年1月5日宣布為他的汽車裝配線上的工人一天8小時的工作支付5美元的薪酬,并最終獲得更大成功的故事,來說明人人都具有購買力是經濟成功的關鍵點。那個時候每天5美元的工資是一個普通工廠工人薪酬的3倍,福特公司并沒有因為成本增加而赢利減少,相反它的赢利在兩年後翻了一番。凱恩斯同樣也認為使工人們能夠适當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和保持總需求量同樣重要。這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協議。而當這個基本協議土崩瓦解時,政府就必須介入,使其重新得以實施。美國在大蕭條以及緊随其後的大繁榮中已經吸取了這個教訓,但是在此之後,我們又将其置之腦後。

4.巴菲特,請你把錢拿出來:富人是如何摧殘經濟的

作者使用凱恩斯的消費乘數概念說明了富人們由于消費不足,帶來總體消費能力下降。事實上,就算有不計其數的奢侈享受和誘惑擺在富人面前,他們也隻會消費其财富的一小部分,要增加他們的消費開支是很困難的。财富的優勢在于它能給予财富擁有者很高的社會地位,并獲得那些财富渴求者的熱切崇拜和關注,而不在于它所賦予的購買力。如果廣大的中産階級能夠分配到更大比例的收入,那麼總消費就會比現在好得多。

5.決策者們為什麼如此害怕金融危機

經濟決策者總是習慣性地認為,華爾街的金融健康不僅僅是實體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而且,隻要金融經濟興旺繁榮,實體經濟也會緊跟其步伐蒸蒸日上。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華爾街與我們的幸福息息相關,這樣的重要性被牢牢捍衛。美國的許多經濟決策者對實體經濟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思維形成的時期都是在華爾街度過的,對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這個觀點十分推崇。曆任總統也習慣任命來自華爾街的人為财政部長。而事實上,如今華爾街的主要功能之一已經變成了金融博弈。華爾街就像是一座大型賭場,在這個賭場裡,高風險的賭注被放在有限的賭桌上,華爾街作為這個賭場的主人按照一定比例對赢得的賭金進行抽成,卻把損失轉嫁給别人,其中就包括納稅人。2008年,美國最大的銀行以及為其撐腰的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都得到了政府的緊急援助。然而,面對廣大市民持續惡化的經濟狀況時,決策者卻不聞不問。為了維持他們認為的體面生活,數百萬美國人隻能依靠借貸,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6“大繁榮”:1947-1975

二戰後,“大繁榮”持續了25年,并且締造了一個與引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迥然不同的經濟。在大繁榮期間,政府将基本的協議付諸實施。通過實施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賦予了工人更大的談判能力,為他們提供了社會保障并擴大了公共投資。結果,總收入流向中産階級的份額有所增加,而上層階級的份額有所減少。有趣的是,由于經濟持續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有所結餘。

在大蕭條和二戰中,美國政府扮演的新角色得到了公衆的支持。那時他們緊緊相依,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以一種在大蕭條之前沒有的方式彼此聯系。除非繁榮得到廣泛共享,否則任何人都不可能繁榮起來。大繁榮為美國人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去追求他們想要的生活,同時,它也證明,财富的廣泛共享并非與經濟增長格格不入,實際上,廣泛共享對經濟的增長是必不可少的。

7美國為什麼又陷入了泥潭

作者首先駁斥了由于經濟全球化使得美國工人的工資不能增長的神話。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政府放松管制并實施私有化,并在此後的30年間愈演愈烈。美國政府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減少了就業培訓,削減公共交通建設的支出,對橋梁、港口和高速公路的損壞不聞不問。美國政府還撕碎了安全網,減少對有孩子的失業家庭的援助,對申請失業保險的人進行資格限制,政府還将上層群體的所得稅率降低了一半。

企業撕毀了基本協議,它們大批裁員、大幅度削減工資、克扣福利、将風險轉嫁給雇員,把老有所依的退休金變為自食其力的401K方案。首席執行官們的工資漲到了普通工人工資水平的300多倍(在大繁榮時期也不過30倍),而且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阻止這個上漲的勢頭。華盛頓放松了對華爾街的管制,并為其遭受的巨大損失提供了保險。金融一直是服務于工業的,現在,美國政府将兩者的主次關系颠倒了。

鐘擺出現反轉的真正原因與權力有關。當收入和财富不斷積聚到少數人手中時,政治就會回到伊寇斯所描述的20世紀20年代的狀态,即當人們擁有巨大的經濟權力時,他們在經濟博弈的規則制訂上就會擁有不正當的影響力。通過對競選貢獻力量,以及大批的遊說者和公關宣傳,富人們推動法律改革,從而讓他們能夠積累更多的收入和财富。他們的貢獻讓他們得到了解散工會、削減工資、克扣福利的默許,并且可以自行降低納稅額,同時也使華爾街得以松綁。

8消費至上:美國人的消費習慣說明了什麼

美國人能夠接受鐘擺往回擺動,是因為他們已将其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中産階級就發展出了3種應對機制,他們的行為方式就像自己依然拿着同大繁榮時期占據國民收入同樣比例的薪水,還像以前一樣消費,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直到這些應對機制在經濟衰退中變得貧乏無力,根本的現實問題才浮出水面。

應對機制1:女性從事有償工作。1966年,20%有孩子的母親在外工作,到20世紀90年代末,這個比例上升到了60%。然而,家庭似乎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在這個點上收益開始遞減,因為他們需要雇傭别人來做家務,或照顧小孩,或二者兼顧。用于這些項目的開支已經超出了額外收入帶來的益處。

應對機制2:每個人都工作更長的時間。總體上,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總共額外投入500個小時來從事有償工作,比起1979年來,相當于每年多工作12周。

應對機制3:我們花光積蓄,并最大限度地透支借貸。在大繁榮期間,美國中産階級每年儲蓄其約9%的稅後收入,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個比例削減到了約7%,到2008年更是到了2.6%。同時家庭債務開始猛增,在大繁榮時期,美國家庭的平均債務占稅後收入的50%-55%,到2007年時,這個數字上升到138%。

9美國的未來在哪裡

擺在我們眼前的基本經濟挑戰是要提升美國中産階級的購買力,重新建立基本協議,将工資水平和整體經濟狀況的改善聯系起來,讓美國的中産階級分享到足夠多的由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使他們能購買更多的産品。如果不重組美國經濟,像在大繁榮時期那樣使經濟增長的好處被廣泛分享,美國就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提高收入中位數和實現快速增長的目标。這既是經濟挑戰也是道德考驗,不斷集中的财富和收入将威脅社會的完整性和凝聚力,也會對民主造成破壞。

有些專家和決策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在美國以外,特别是在中國尋找消費者,但是我不得不說,他們的想法大錯特錯。

10中國成不了美國的救星

盡管很多人看好重新平衡中美貿易這一目标,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标卻異常複雜,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這兩個隔洋相望的國家并未開誠布公地讨論過這個怪異的事實,因為中國和美國都有能力生産,且生産出來的産品除了供應國内的消費者外,還大有結餘。在美國,根本的問題在于,總收入中越來越大的比例流向了美國最富裕的那些人手中。中國的不平等同樣也在不斷擴大,然而根本的問題是普通中國人享受到的經濟增長的成果在不斷減少,而被用于資本投資的份額不斷增加。兩個社會都面臨着生産和消費出現斷裂的威脅。美國的威脅是長期的就業機會和薪酬的減少,當這與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相結合時,将會激起強烈的負面效應。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美元貶值到足夠廉價,其他國家的人們會對此作出反應。對任何國家,特别是像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依靠貨币調整來解決就業問題是極其危險的,這種做法将會引起競争性貶值。

11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我們要想亡羊補牢,就必須先清楚牢的破洞在什麼地方。牢的破洞在于将生産和薪酬聯系起來的基本協議已經破裂,解決的辦法就是重新制定這一協議。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其中隻有一條能指引我們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

第二部分 一堆麻煩事

作者在這部分,設想了美國很有可能走向激進的一條路。

122020年大選:你實在難以想象

作者虛構了2020年的美國大選。新成立的獨立黨在選舉中戰勝了共和黨和民主黨,他們的候選人瓊斯當選了美國總統,同時在國會選舉中也獲得壓倒性勝利。

獨立黨宣布:對非法移民零容忍,停止接受來自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移民申請,提高所有進口商品的關稅,禁止美國公司在國外開設分公司或生産外包,禁止國外主權财富基金在美國進行投資,美國将退出聯合國、世貿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結束美國在其他國家的一切活動,拒絕為美國的負債向中國支付任何利息,盈利的公司将不允許裁員和削減員工工資,聯邦預算必須一直保持收支平衡……所有人的收入将被限制在每年50萬美元之内,超過的部分将征收100%的所得稅。

13 2010年-2020年美國将會發生什麼大事

上述的虛構故事能成為事實嗎?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中産階級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酬,如果貧富差距不能很好地解決。下面綜合經濟、政治和行為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

14美國為什麼不能安貧樂道

美國文化向外界傳遞了一個越來越混亂的信息,瘋狂工作的同時又要盡情地享受人生。

15當經濟蕭條來臨……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同時也符合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厭惡原理。一個生活水平下降的社會所承受的壓力要比那些生活水平本來就不高的社會更大,而且生活水平下降得越多,壓力就越大。長期的經濟損失帶來社會和心理壓力的一個極端例子發生在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而阿道夫·希特勒恰好就在這個時刻登上了政治舞台。

16雪上加霜: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會惡果

随着富人們變得越來越有錢,中産階級節節落後,富人擁有越來越多的資源,不滿會積聚。如果有機會,絕大多數中産階級美國人都願意加入富人俱樂部,享受大量财富帶來的所有好處。因此,當他們意識到遊戲規則對自己不公平,不再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成為富人俱樂部的一員時,往往也就意味着真正的沮喪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到來。

17受傷的是誰:政界和商界相互勾結的背後

在存在舞弊的遊戲中失利的人們會怒發沖冠。美國人也許能夠接受高失業率和低工資水平,他們也可能會适應生活水平上絕對的和相對的損失,但是他們難以容忍遊戲規則被操縱。作者列舉了一系列美國發生的被懷疑幕後有交易的事件。并指出一些美國人已經開始的對政府的不信任演化成了對政府的憤怒。考慮到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多數美國人實際工資較低的局面,在未來的數年間,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一憤怒的人群中。由于政治同大自然一樣容不下任何真空的存在,除非有可供替代的選擇,否則獨立黨、或諸如此類的黨派将會帶來民族主義、孤立主義、零寬容和偏執。

18“殺了那鬥牛”:當财富嚴重不均時

在俄羅斯流傳着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貧苦的農民,他的鄰居非常富有。後來這個富有的鄰居買了一頭母牛,而農民一輩子也買不起這樣一頭母牛。于是,農民就向上帝祈禱,希望得到上帝的幫助。當上帝問農民希望他怎麼做時,這個農民回答道“殺了那頭母牛”。

在很多地方,遊戲規則經常被操縱,農民起義大多旨在推翻富人,而不是使其他人得到财富。除非當下的趨勢得以扭轉,否則我們将會發現我們自己也面臨着類似的處境。獨立黨或其他類似的黨派會将那頭母牛殺死。

第三部分 美國接下來······

作者在本部分對于如何重建美國經濟,以及如何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經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張。

19中産階級的新協議

雖然我不敢保證接下來的若幹方法可以解決上述所有的問題,但它們至少代表了幾個重要的步驟,能夠幫助恢複基本的交易狀态。

反向所得稅:通過反向所得稅來補貼中産階級的工資水平是重建共同繁榮的最直接手段,政府不再從中産階級的工資中扣除一部分作為稅收收入,而是增加他們的工資。

碳稅:我們應該基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噸數征收碳稅,以此來促進能源企業和用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果用碳稅收入來補貼薪資,那麼美國的中低收入階層無疑會成為獲益最大的群體。

對富裕階層實施更高的邊際稅率。在一個貧富差距日益明顯的國度裡,要求位于财富最頂層的富人們增加稅收比例并非無理要求。

一個再就業體系,而不是失業體系。任何一個失業者隻要願意接受一份工資比原來低的工作,那麼他們就能獲得工資差額的90%的補助。

按照家庭收入分發教育券。根據家庭收入的不同給與不同額度的教育券。

此外,作者還提出了大學貸款與所學專業的未來職業收入相關聯、全民參與的聯邦醫療保險、增加公共産品以及政治和金錢必須分離等政策。

20奧巴馬應該怎麼做

作者寄希望于美國政府,認為美國是一個理性的國家,而改革是擺在美國面前唯一一個理性的選擇。

本書針對美國目前存在的核心問題,具有獨到的分析、透徹的推理以及大量數據進行證明。他的政策路線設計也十分精心與細緻。

作為它山之石,我們也可借鑒,同時,對于我們的經濟運營也可提供一個警醒。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