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首倡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此前,它還隻是寄生于哲學這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上的柔弱根苗。200餘年來,這門以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美國為例,心理學已經是當今美國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專業。
客觀的統計歸納與主觀的演繹诠釋是心理學主要的研究方法。而統計歸納與演繹诠釋又常常建立在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之上,這些實驗主要是通過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對象某些心理活動,心理學家根據這些實驗的結果開展相關研究。
幼兒的行為是諸多心理學家研究過的一個課題。比如,怎樣對待哭鬧不休的幼兒?幼兒對母親懷抱的依戀是基于果腹的生理需求,還是更多地出于對情感的心理需要?對于行為歹毒的母親,幼兒在受到其惡劣行為傷害後,還會向她尋求母愛的溫暖嗎?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冷酷的育兒觀在美國社會頗為流行。心理學家華生在其著作中宣揚自己教育子女的主張:“不要溺愛子女。睡前不必親吻、道晚安,甯可向他們鞠躬,握手緻意,再熄燈就寝。”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不哭,就不該去抱他們,這樣才不會強化這種行為。
斯金納還将其理論付諸于實踐。他設計了一個育兒箱,并将自己的這項發明命名為:子女制約機(Heir Conditioner)。他的女嬰德博拉每天在樹脂玻璃做成的箱子裡待上幾個小時。箱子裡溫度調節精準,嬰兒不需要蓋被;特殊的設計能使嬰兒避免受傷、窒息等危險。斯金納設想通過這個環境訓練幼兒,培養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自己能操控周圍的環境,并勇于探索世界。
對幼兒行為進行過心理學實驗研究的還有哈利·哈洛。就相關問題,他用猕猴做了實驗。
猕猴和人類基因相似程度高達94%,它們具有完整的語言體系及綜合的智力。因此,猕猴是研究人的心理問題的重要實驗替代者。
哈洛先制造了一個金屬的代理母猴:用鐵絲纏繞出一個猴子四四方方的軀幹輪廓,腹部上方有一個乳房狀的物體,尖端部分嵌着鋼制的乳頭,上頭穿了小洞,讓奶水流出。
随後,哈洛又把絨毛布巾套在紙質的厚圓筒上,做出另一個觸感柔軟的代理母猴。
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猕猴分别放進各自的籠裡。籠裡放着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有取之不盡的乳汁;另一隻由絨布制成,觸感柔軟、溫暖。
一開始,離開母猴與同伴的幼猴不停發出啾啾叫聲。它們害怕極了,一連幾個小時都靜不下來,實驗室裡隻聽見幼猴此起彼落的叫聲。焦躁、恐懼的幼猴蜷縮成一團,情緒極度不穩定。
後來,情況出現重大改變。幾天後,幼猴知道母猴不會出現,便把感情轉移到絨布制成的假母猴。它們爬到布制母猴身上,趴在它胸前,用細瘦的手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或在它腹部、背部磨蹭好幾小時。幼猴如果肚子餓了,會跳下布猴沖向金屬母猴,吸取乳汁,吃飽了就又回到布猴的懷抱。
哈洛統計幼猴各花多少時間吸奶與擁抱,并将結果繪成圖表。實驗結果顯示,離開母親的幼猴甯可選擇觸感柔軟的絨布代理母猴,也不選擇能夠喂乳的金屬代理母猴。肢體接觸由此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驚恐寒心,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哈洛的這個猕猴實驗,是心理學依附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該實驗的結論是:“接觸舒适”是愛的重要成分。肢體接觸是影響感情或愛的重要因素。“我們沒想到的是肢體接觸可以完全淩駕于吸奶的生理需求。兩者懸殊之大,讓我們幾乎斷定,幼猴吸奶隻是為了維持與母猴之間親密頻繁的肢體接觸。”
哈洛的實驗研究結論與華生、斯金納的觀點正好相反:你不該和嬰兒握手,而是應該毫不遲疑地抱起他。肢體接觸很重要,這麼做不會寵壞小孩,而是能讓他們安心。
除了對幼兒行為的心理學研究外,在20世紀,心理學家還對廣泛的課題開展了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影響非常深遠,它們常常以數據、符号和公式等方式表達、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為一小部分和該研究領域相關的人士所知。
其實,這些實驗還隐含着其它重要問題,比如,它們的詳情究竟怎樣?它們對人類是否有積極的影響?它們對被試驗者是否有益?這些實驗是否存在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
由于公衆對這些實驗的詳情知之甚少,加上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這些實驗因被添枝加葉而變得聳人聽聞。以斯金納的“子女制約機”為例,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斯金納的“子女制約機”使女兒身心受創,長大後,她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31歲時,她向法庭控告父親虐待;最後,她在蒙大拿州比靈斯市一家保齡球館飲彈自盡。
在《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一書中,勞倫·斯萊特詳盡地探讨了這些問題。
勞倫·斯萊特既有心理學的教育背景,又是一位成功的專業作家。她以報告文學、而非實驗報告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20世紀裡的十個影響重大的、各自獨立的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的發起者很多是心理學界的著名學者。比如,用海蝸牛實驗研究學習與記憶課題的埃裡克·坎德爾,是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以猕猴做“面具”實驗、“鐵娘子”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的哈利·哈洛,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在本書中,勞倫·斯萊特通過豐富翔實的實驗資料,揭示了這些實驗的本質,引導人們去思索:人類豐富的知識積澱、日益精密的儀器以及高深的智力,最終能否精準地測度自身内心的幽微?
本書的重要貢獻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對于心理學知之甚少的讀者來說,本書有助于他們迅速了解這一學科,節省了他們徘徊、摸索的時間。
作者從研究課題的提出、實驗的過程以及研究者本人的生活經曆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示這十個重大實驗的前因後果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讀者在知悉心理學的内涵、實驗對心理學研究所起的作用的同時,也真切地洞悉了這些心理學家們的人生與人格。由此,一個真實的科學世界、一個去除粉飾的研究者群體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完本書,讀者感覺自己也在實驗室中與這些科學家一起做了這些實驗;其中的某些令人敬仰的科學家仿佛就是讀者左鄰右舍的行為古怪的長輩。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對心理學與心理學實驗提出了質疑:心理學是科學還是僞科學?怎樣才能增強心理學的科學性并促進其發展?
精神醫學家布拉金斯基曾說:“心理學的所有文獻證明了,我們無法以有意義的方式來探索、調查任何有意義的問題。事實上,如果心理學期刊是我們留給後代考古學者的惟一資料,那麼後代學者應該據這些資料推斷我們如同置身天堂般快樂。本世紀中,我們目睹許多重大的事件,如暴力鬥争,社會、政治、經濟的動蕩不安以及個人心靈的無所适從,心理學的所有研究卻未能反映這些事件。”讀完本書,讀者會明白布拉金斯基的觀點并非無稽之談;讀者還會認識到,心理學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成為一門根基穩固的科學,還需要人類的長期不懈的努力。
一部書如能有上述兩大貢獻之一,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也許這正是不少心理學教師将本書推薦為心理學專業學生必讀參考書的原因。
徐璐撰稿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作者簡介:
勞倫•斯萊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兼專業作家。其寫作風格獨具一格。其作品多次獲獎,其著述曾收錄于《全美最佳論文》、《全美最佳科學著作》、《全美最佳雜志論文》等選集。
本書目錄
第1章 打開斯金納的箱子
老鼠的瘋狂世界
第2章 心靈暗室
米爾格蘭姆與服從威權
第3章 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
精神診斷的實驗
第4章别說你不會遇到
達利與拉丹的助人行為五階段
第5章 平息衆聲喧嘩
費斯汀格的實驗
第6章 猿猴之愛
哈洛的靈長類動物
第7章 老鼠樂園
颠覆成見的成瘾實驗
第8章 記憶幻境
虛假記憶的實驗
第9章 記憶制藥公司
坎德爾的海蝸牛實驗
第10章 心靈缺口
20世紀最前衛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