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希臘文明的基礎上,羅馬人創建了羅馬文明。他們把自己稱為“文明人”,哥特及其它部落則被稱為“野蠻人”。公元410年,哥特部落的“野蠻人”包圍了羅馬城,經過激戰,“野蠻人”最終攻入了羅馬城,并洗劫了三晝夜。但他們隻是垂涎羅馬帝國的财富,并無意統治它。不久,他們就棄城而去了。
20世紀末,華爾街有人借用這個曆史故事,把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收購争奪戰中的那些收購者稱為“門口的野蠻人”。
20世紀80年代,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是美國最大的食品公司,在美國公司資産總額排行中位居第19名。奧利奧餅幹、樂事餅幹、救生圈牌糖果、雲斯頓和沙龍香煙都是該公司的暢銷産品。公司有14萬名員工。
1988年,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業績剛剛經曆了兩年持續增長,利潤也上漲了50%。但同期公司的股價卻在持續下跌,從每股70美元下跌到每股40美元。公司的資産是收入的22倍左右,但股價隻是收入的9倍。
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羅斯·約翰遜認為,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他認為通過杠杆收購,即公司管理團隊在華爾街銀行家的幫助下,用貸款從公司股東手中收購公司股票,是為股東增值的有效辦法。
羅斯·約翰遜在媒體上公布了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管理團隊将以每股75美元的價格收購本公司股票的信息後,在沒有該集團管理層幫助的情況下,并購界巨擘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KKR)宣布,将以每股90美元的價格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
1988年10月,羅斯·約翰遜領導的管理團隊首先和KKR的收購團隊展開了交鋒。在投标過程中,弗斯特曼—利特爾公司、第一波斯頓集團、所羅門兄弟銀行等也參與競标。經過多輪投标,在約翰遜與KKR這兩個幾乎相同的投标方案中,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董事會最終選擇了每股出價108美元的KKR的投标。
KKR接管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後,經多方努力,集團盈利希望仍渺茫。1995年,KKR通過換股,退出了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
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收購争奪戰,在當時是曆史上金額最大的收購案,引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988年11月28日,在這場收購争奪戰即将決标前夕,當日面世的《時代》周刊的封面上登載着羅斯·約翰遜的單人頭像,封面的大标題是“貪婪的遊戲”,附加的解說是:“這個人将從曆史上最大的公司收購中獲利1億美元,收購的風潮是否已經走火入魔?”這又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公衆的讨伐熱情。
2002年,在這場收購争奪戰了結後的第14年,它又被制作成電視記錄片在美國的曆史頻道播出。1993年,這場收購戰被拍成電影,成為當今美國大學生必看的二十部影片之一。這部影片的劇本依據的是《門口的野蠻人》一書,該書是兩位曾在《華爾街日報》上報道過這場收購争奪戰的記者依據采訪的素材于1989年撰寫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他們又回訪了參與收購戰的主角們,并對這場收購戰作了深刻的反思。
在寫作風格上,本書充分展示了《華爾街日報》為新聞從業者設定的真實、準确和出色的标準。
作者用了全書近一半的篇幅,細緻地逐個勾畫了本書中的每位主角的家世、教育背景、性格特點及為人處世的風格。這些細緻的人物刻畫,有助于讀者深入體會美國金融及實業界的人文環境與氛圍。
在叙述這場并購的運作全過程時,從這場并購的起因到決标,從KKR接管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後的營運情況到KKR退出後該集團的經營變化,作者都以簡潔的文字把這些複雜的過程寫得非常明晰。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本書出版後二十年之際,作者回訪這些收購參與者時,竟然還都能相談甚歡,作者過人的膽識與出色的溝通能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在學術上,本書最突出的貢獻是它令人信服地解析了為什麼這場使股東獲益,又沒有法律瑕疵的收購為公衆所不齒。
這場收購,對于公司員工與股東來說,是受益者,但更是受害者。
通過這場收購,公司股東們收到了遠高于市場價每股40美元的資産收入。以波林·卡特為例,她在該公司食堂工作了近30年。剛工作時周薪隻有12美元,但她一直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購買公司的股票。到公司被收購時,她有公司股票42.5萬股,獲得淨收入300萬美元。
但這些金錢不是股東們想要的。股東們持有的不僅僅是股票,更是一種信仰、一份家族傳承的情愫。
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股東們極不情願因公司股票被收購而成為百萬富翁。不止一個股東哽咽着說:“老爸說就算到了砸鍋賣鐵的地步也決不能賣掉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股份。”
公司創始人之一理查德·雷諾茲的外孫史密斯·巴格利擁有公司股票100萬股。眼看着約翰遜要把他們家族辛苦創建的企業竊走,非常氣憤。“這些兔崽子,這些小經理人,”他怒吼道,“這個卑鄙小人從股東們手裡收購股票,偷走了公司,把它當做自己牟利的工具。這些錢是屬于全體股東的,這太離譜了。我們應該采取行動了。”雖經努力,但最終未果。
雖然,因集團被收購而辭退的數千名員工也都得到了豐厚的補償,但對于公司員工和股東來說,他們是被迫把自己下金蛋的鵝賣了。
這場收購沒有給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帶來益處,此後,猶如一條緩緩下沉的輪船,這個曾經位居世界500強之列的企業逐漸步入深淵。
迄今20餘年來,沒有一位收購參與者因該場收購而被訴諸法律,但公衆對這些收購者的動機及作為的評價一直是負面的。
羅斯·約翰遜是這場收購的始作俑者。當時,他認為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已經沒有多大發展空間了,烘焙房老化之類的問題是納貝斯克緻命的弱點。約翰遜不打算制訂任何計劃來重整納貝斯克,他厭倦了做任何長期規劃,而是忙于享受生活,不遺餘力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标準與薪酬。公司出了問題,他就出來救救火,懶得去解決公司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羅斯·約翰遜以“為股東增值”為由發起收購公司的動議。這相當于從股東手中掠奪走了公司;因杠杆收購而舉借的巨額債務會削弱公司在國際上的競争力;而且,為了歸還貸款,公司不得不削減研究費用及其它預算。其必然的可喜成果是主導杠杆收購的公司管理團隊将變得極為富有。
雖然,羅斯·約翰遜最終收購未成,但他得到了5300萬美元的巨額退職金;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前高管們也都得到了巨額退職金。
在這場收購戰中,證券公司與投資銀行等也獲得了巨額收益。
從35億美元的搭橋貸款中,德崇證券公司獲得了2.27億美元的收益;從搭橋融資中,美林銀行獲得了1.09億美元的收益;由200家銀行組成的辛迪加從145億美元的委托貸款中獲得了3.25億美元的收益;KKR從投資者手中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手續費收入;摩根士丹利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收入……
對于這些饕餮盛宴的食客們,正如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曾說,“在這些家夥心中,擺在第一位的永遠是他們自己,其次是他們的合作夥伴,最後才是他們的客戶。”
古人雲“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其實未必。在任何時候,為了給自己煮一隻雞蛋而點燃一棟房子,即使不違法律,也有悖倫理。或許這正是至今許多商學院還将本書作為商業倫理課程的教學案例的原因。
徐璐撰稿
《門口的野蠻人》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布萊恩·伯勒,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現任《名利場》雜志特約記者。
約翰·西利亞爾,曾任職于《華爾街日報》、《财富》等媒體,現為彭博新聞社專欄作家。
本書目錄
第1章 從标牌到納貝斯克
在公司内部鬥争中,沒有人能打敗約翰遜,每次笑到最後的都是他。
第2章 從納貝斯克到雷諾茲
這個團隊建議說雷諾茲最理想的聯姻對象是納貝斯克-标牌公司,這家公司的老總約翰遜是一個開朗、讨人喜歡的加拿大人。
第3章 千金散盡還複來
雷諾茲煙草公司每年的利潤就達到10億美元,這足以讓約翰遜幹最瘋狂的事,彌補最嚴重的失誤。“10億美元,”約翰遜常常用一種崇敬的口氣說,“這麼多錢一年都花不完啊。”
第4章 股價大恐慌
無論約翰遜他們怎麼努力,華爾街總是視而不見,股票價格還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約翰遜懊惱地問:“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
第5章 KKR的崛起
如果KKR想重新奪回在這個領域中老大的地位,它就不得不打敗這些競争對手,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競價。
第6章 約翰遜的決定
事實上,約翰遜也犯了協利證券公司那些總裁同樣緻命的錯誤。大多數人都堅信如果他們的标一旦投出,沒有人敢和他們競争。
第7章 野蠻人準備行動
德崇這一華爾街陣地上的重型武器等待着一位競标者出現,貝克知道這位競标者将會是誰。
第8章 兩隊人馬
星期一早上的《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都報道說KKR即将以每股90美元的價格對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發起要約收購。
第9章 向垃圾債券宣戰
他突然意識到雷諾茲-納貝斯克集團的這場收購不僅僅是一場大收購,它也不會是克拉維斯的“每周買賣”,這将是一場五年來他向世人展示垃圾債券和KKR真實面目的絕佳機會。
第10章 第一次談判
克拉維斯和科恩就像兩種不活潑的化學元素,但一接觸就會發生爆炸。
第11章 厲兵秣馬
由于克拉維斯提出了每股90美元的要約收購,管理層之前在每股75美元價格基礎上所作的各種假設都不能用了。
第12章 第二次談判
在這場收購中,約翰遜和科恩掌握着主動權。他們不但可以看到各種各樣機密的信息,而且有管理層幫助他們分析這些數據。他們知道從哪裡可以摳出錢來,哪裡可以削減預算而不會影響公司的運作,還有哪些工廠可以出售而不會影響産量。這些信息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現在克拉維斯隻能在門外巴望。
第13章 事情失去了控制
約翰遜赤裸裸的貪婪加上競标者的互相傾軋,讓本已被收購者攪得心神不甯的公衆更加坐立不安。
第14章 第一輪投标
“天哪,我們對這家公司真正了解多少?”羅伯茨問道。
第15章 半路殺出程咬金
當他意識到第一波士頓那個競标方案的作用時,憤怒的克拉維斯才松了一口氣:“天哪,我們還有一次機會。”
第16章 第二輪投标
一開始,委員會的任務是想讓兩支隊伍互相競争。當他們有了兩個公司之後,他們還想要第三家公司;有了第三家,就會想第四家……為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他們想盡了辦法。如果第一波士頓和克拉維斯都沒法參加第二輪競标的話,那麼委員會就别無選擇了,隻能選擇約翰遜。
第17章 勝利遲遲不到
對約翰遜來說,蛇已經死了,隻不過它的尾巴還在動。
第18章 兵臨城下
房間裡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次收購成功與否,甚至是整個行業的命運都取決于這次出價了。多一分或少一分都可能造成天壤之别。現在投标價格已經達到了新高,光靠價格大戰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