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将難求。在日益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紀,社會各界普遍喟歎缺乏卓越的領導人才。如何鍛造卓越的領導才幹?對此,相關領域的學者見仁見智。領導力方面的資深學者羅伯特·托馬斯在其新作《領導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他的研究成果。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托馬斯做了大量的開創性研究。他探讨了成功的領導者如何從“熔爐”體驗中自我反省;如何通過個人學習計劃将這種體驗轉化為經驗,随後不斷地付諸實踐,以鍛煉并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對于企業或組織,可以借鑒這種“熔爐”體驗,制定出系統而有效的領導力培訓計劃。托馬斯認為,在領導力的提升過程中,更應注重行為上的落實,同時通過領導力的實踐,在體驗中練習與進步。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隻有善于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人,才能培養出傑出的領導品質,成為真正具有治理才能的領導者。
托馬斯認為,鑄造領導力的環境——“熔爐”,可能是一個你新進入的、周圍人對你不夠友好的、完全陌生的環境;也可能是你的投資慘敗後所處的困窘境況;還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突然去世等等不幸的變故。衆多的勵志書籍往往着墨于鼓勵人們振作、不向困難屈服;托馬斯則是通過大量訪談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擺脫艱難境況的方法和工具。
下文是托馬斯中書中就“熔爐”體驗列舉的一個案例。
“熔爐”究竟是什麼?它是中世紀煉金師試圖将普通金屬煉成黃金的容器。在讨論領導力時,“熔爐”指的是轉型過程。通過這種過程,個人煉就了自己的“黃金”:重新認識自己,或改變自我認知。“熔爐”不同于從青春期步入成年,或從中年到退休的人生階段過渡。人生階段可能充滿壓力,甚至動蕩不安;和“熔爐”不同,它們大多是漸進的,可以預期的,而且類型比較固定。“熔爐”更像是考驗,把人逼到牆角,逼着他們回答:我是誰?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麼?
來看看鮑勃·高爾文的故事。高爾文是摩托羅拉公司前任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主席。他極富遠見,帶領公司從模拟技術轉向數字技術,成為豐田等汽車巨頭首選供應商。我曾問他從哪兒學到關于領導的重要教益,高爾文回憶起早年在父親的工廠工作時的一件事。
當時,高爾文隻有17歲,犯了個大錯,導緻整條裝配線停了下來。他知道,如果老闆的兒子闖了禍,工廠主管很可能會在一旁看笑話。可他們不僅沒笑話他,還立刻幫他解決了問題,而且說了一番話。在以後的人生中,這段話仍激勵他繼續學習。“我無意中聽一位工長跟同事說:鮑勃沒問題。如果他出錯了,我們可以告訴他,再改回來。他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好。”這是件小事,但對高爾文和公司卻意義深遠。高爾文感謝這位工長,幫自己樹立了信心,勇于嘗試,從錯誤中學習。
高爾文的故事有什麼寓意呢?經驗是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能從經驗中得到什麼:置身“熔爐”之中,如何感知新的、重要的事情,承受困頓甚至痛苦,觀察到出人意料的新東西,整合出實用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反映對世界的認識,還有對自身的認識。從經驗裡獲得見識是一種能力,企業或者政府中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想培養領導力的人,尤其需要這種能力。因為他們要應對充滿不确定性和複雜的變動情境。沒有操作手冊,隻能運用判斷力,找出解決方案,而判斷力隻能從經驗中獲得。
在本書的論述中,托馬斯時常穿插類似的例子,以幫助讀者理解他的思想。
本書涵蓋了托馬斯四個方面的研究成果。
1、“熔爐”所包含的兩方面的啟示。
2、練習比天分更重要。
3、傑出的領導者,無論是否自覺,都形成了自己的策略。認識“熔爐”,從“熔爐”中得到啟示,并不斷更新,應對這個充滿變化的世界。
4、如果組織能夠幫助個人從經驗中學習,那麼組織能培養出更多的領導者,促進他們快速成長。
托馬斯将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别從不同角度闡述來這四個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 探讨有效領導者如何從經驗中學習。
第二部分 着重論述練習的重要作用。通過練習,将理念轉化為個人的正面行動,改善領導表現。
第三部分 闡述在幫助個人形成個人學習策略,充分利用“熔爐”方面,組織具有關鍵的支持作用。組織能夠幫助參與者做好經受“熔爐”考驗的準備,充分把握契機,把所學應用于實踐。
本書還附有該研究領域其他專家的的專業解讀,他們對本書内容的坦誠分析,使讀者好像參加了一場領導力學界專家就該書舉辦的研讨會,不但對讀者理解書中内容不無裨益,而且這些專家還增添了自己的洞見。其中,本書的主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教授對相關問題的分析尤為精彩。
“大量研究表明,區别成功與不成功的管理者的關鍵,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也稱學習敏銳度。看重當下表現,忽略學習潛力,常常會讓很多公司的領導力培養計劃落空。有研究顯示,高達71%的業績突出者并非高潛質人才;這些人升職後,業績變得差強人意,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更有效的從經驗中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對大公司和管理者而言,學習這個L打頭的詞,乃是領導這個L打頭的詞的基礎!
托馬斯的許多結論富有啟發性,卻多少有點兒過于西化,特别是談到學習,他的訪談對象和他的理念局限,讓他很難體會到東方文化下的人在學習時常常遇到的一些瓶頸——面子問題,羞恥心以及心理不安全。就拿我在領導力培訓課程中的嘗試來說,書中第5、6章個人學習策略部分的幾個練習,對于中國人來說,回答起來絕非易事。從小到大的文化養成,包裹起我們的心,不願直面這些問題。而東方式的個人學習策略中,我至少建議加上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鈍感力……
我深深地被書中的一句斷言所刺激:當你的老闆是個混球的時候,你的學習可能會停止!真是如此,因為,你會将一切糟糕的現狀都歸咎于他,而不再從中尋找你能夠學到什麼,長進什麼,改變什麼。很多時候,你會熬,你會忍,但你不學習。人們還都同情你,寬容你,但日久天長,當混球老闆下台後(盡管概率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麼高),人們面前的你,并非磨砺十年,鋒芒畢現的寶劍,而可能是一個小量級的混球。”
楊老師的這番話,對入職不久的人士尤為适宜。置身職場猶如涉足江湖,和居家、求學大不相同。隻有不斷經受磨砺,勤奮學習,永不止步,才能有立足之地。
本書非常實用。它提供了我們能付諸行動的真實範例。通過新穎獨到的練習,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來發展領導力和學會持續學習。本質上說,這是一本自我發現的書,而且是最廣義的自我發現,深刻理解自我,然後轉向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重視的那些人和組織。每一個追求進步、迫切希望改善自己境況的人,看完本書,将能夠設計自己的個人學習策略。對領導者、潛在的領導者則更為有益,因為要管理别人,首先應管理好自己。
徐璐撰稿
作者簡介:
羅伯特·托馬斯是埃森哲卓越績效研究院的執行院長,塔夫斯大學佛萊契爾國際關系學院的領導學客座教授。他從事領導力、組織設計和轉型變革等領域的研究、教學和咨詢工作。2002年,他與沃倫·本尼斯合著了《極客與怪傑》一書,探索35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領導者的動機和志向。他也在《哈佛商業評論》、《哈佛管理前沿》和《财富》上發表關于領導與變革的文章。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經驗隻是第一步
第1章 從熔爐中獲得的啟示
第2章 熔爐煉就領導與學習的洞見
第3章 使用複原力在熔爐中重生
第4章 從新手到高手的征程
第二部分 打造個人學習策略
第5章 了解自己的最佳學習策略
第6章 勘探你的能力寶藏
第7章 循序漸進創建個人學習策略
第三部分 組織層面的學習
第8章 借助經驗培養組織領導者
第9章 統一組織需要與個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