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在那些保爾森銘記的日子裡……

2010-06-22
閱讀:

2009年1月16日,傍晚,美國白宮内外,人們正忙于為新總統就職做準備;這一天,也是亨利·保爾森擔任美國财政部長的最後一天。下班時,當保爾森開車路過,一種脫然無累任逍遙的愉悅從他心底升起;同時,他也為自己與同僚們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滿意——“我們剛剛把這個國家和整個世界從危難邊緣拉了回來。”保爾森這樣想。

作為美國财政部長,保爾森的任期是從2006年7月到2009年1月。期間,他邂逅了一場天崩地裂般的金融危機;由此,也成全了他想在華盛頓有所作為的宏願。離開财政部後,保爾森經常遇到想知道他的經曆的人。他們最常問他的兩個基本問題是:經曆危機是什麼感覺?從中獲得哪些教訓能幫助我們今後避免類似的災難發生?在他新近出版的《峭壁邊緣》一書中,保爾森詳細地給予了回複。

《峭壁邊緣》的主要内容是他作為美國财政部長是怎樣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本書以日記的形式,逐日詳細地叙述了保爾森在那些艱難時日裡的所思、所為以及身心備受煎熬的痛苦。在書的序言部分,保爾森這樣寫道:

“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那些接踵而至的巨變真的令人驚心動魄。在本書中,我盡我所能地講述了我在那段時期的行動和行動背後的想法,也盡我所能地展現了危機爆發的那種令人乍舌的速度。

我想,這個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本·伯南克、蒂姆·蓋特納和我是如何齊心協力地度過了這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說到經濟領袖們在應對一場危機時的相互信任,我們三人這樣好的例子不會有太多。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時期,我們的團結成為一筆巨大的财富。但與此同時,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盡管我會盡力去反映每一個參與者所作出的貢獻,但本書的主角卻是我以及我在财政部的那支才華橫溢而又無私奉獻的團隊……”

本書也是合作的成果,保爾森選擇了具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出衆的叙事才能的《機構投資者》前主編邁克爾·卡羅爾為執筆人。具有深厚經濟學理論造詣和豐富的金融實務經驗、同時又具備中西方文化深厚積澱的胡祖六先生擔任中文版的主審。因而,全書内容豐富翔實,叙事條理井然、清晰流暢,對人物心理的描述細膩生動,達到了保爾森所追求的“讓金融知識背景千差萬别的各類讀者們都能輕松理解”的目标。本書文風坦率,閱讀時,讀者有如身臨其境。書中對保爾森自己在金融危機期間的身心感受的記叙是很好的例子。

作為舉世矚目的公衆人物,絕大部分人隻能看到他們優雅從容的一面,總是神采奕奕,面帶微笑,似乎他們從來不會焦慮、恐懼、疲憊、憤怒。其實不然。在這本書中,保爾森坦誠地把自己在危機中的種種負面的感受和盤托出。

當貝爾斯登出現危機時,保爾森這樣描述自己的焦慮:

“那個晚上我沒睡幾個小時。此前我從未碰到這樣的麻煩,但自此之後,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就開始在整個危機過程中困擾我,特别是在9月之後。最困難的那些日子,我往往會在晚上9點半或10點鐘才精疲力竭地睡下,但幾個小時之後便會醒來,就這樣若睡若醒地躺在那裡度過漫漫長夜……”

當确定雷曼将倒閉後,保爾森非常恐懼:

“當我回到13樓的臨時辦公室時,想了想即将到來的大風大浪,一陣恐懼突然湧上心頭。雷曼已經名存實亡,AIG的問題也已經失控。随着美國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倒閉将引發全國範圍的連鎖反應——這遠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可想而知,信用将會收緊,拮據的企業将大肆裁員,房屋贖回權喪失率将以空前的速度上升: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将失去他們的生活依靠和住宅。我們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從這樣的泥潭中爬出來。

整個周末我都處于一種如臨大敵的狀态,但現在,我的鬥志開始瓦解,心頭已被焦慮完全占據。我知道我必須給妻子打一個電話……我把雷曼破産的命運和AIG的危機告訴了她。

‘如果系統崩潰了怎麼辦?’我問她,‘每個人都在看着我,但我卻沒有答案。我真的很害怕。’”

在回答民主黨黨團會議的質詢時,保爾森已經是身心俱疲:

“會議進行到一半時,我出了問題。幾天來我一直很少睡覺,也沒有鍛煉,忙不疊地參加一個個艱難的會議或談話,我已經精疲力竭。我意識到自己想吐,而我如果在大庭廣衆之下這麼做,那至少會成為一個負面新聞。于是我開了一句乏味的玩笑。

‘抱歉,’我站在講台上宣布。‘我必須排出一些健怡可樂。’

我沖出房間,跑到衛生間猛吐了幾通,然後返回會議室。”

這些實情的詳細披露,對于讀者理解與體會當時的真實的緊迫處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保爾森要調配指揮财政部的團隊的工作;要及時與總統溝通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要與美聯儲主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等金融監管者協商行動計劃;還要協調其他方面的關系,其中包括美國國會、美國的各黨派、新一屆總統的競選者們、各大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各國政要的關系。本書中,對這些方面都有詳細的記叙。其中,為了力争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産救助計劃獲得美國國會、兩黨領袖、兩位總統候選人及參、衆兩院的支持,保爾森竭盡全力。下面這段内容,就是保爾森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的一次正面交鋒。

“我們必須保護美國納稅人。”麥凱恩告訴我,并指出如果缺少了衆議院共和黨人的支持,國會什麼都無法通過。他們不喜歡我們的提案,而我必須更加小心翼翼地傾聽他們的意見,他說。

“約翰,我們的系統危在旦夕,”我告訴他,“華盛頓互助銀行今天幾乎沒能獲得緊急救助。其他幾家機構正瀕臨倒閉。如果我們不盡快做成一些事,國家經濟就要崩潰。”

我非常擔心麥凱恩會有魯莽舉動,于是我采取了一種含蓄的威脅:“我不是政治家,但如果你或任何其他人做出了導緻系統崩潰的事情,我絕不自己背黑鍋。我會向美國人民說出我的看法。”

書中還有很多有關類似的談判、協商和決策的内幕的記叙,這些對于理解這場金融危機發展的詳情、美國政府國内外的錯綜複雜的關系都不無裨益。

經過卸任後一年多的思考,保爾森将這次經濟危機的衆多教訓概括為四個要點。

1、導緻大規模跨國資本流動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存在的經濟結構失調是我們金融體系過度擴張的一個重要源泉。

這些結構失衡是危機的根源。簡單地說,在美國,我們的花費遠遠大于儲蓄。這迫使我們從石油出口國或中國、日本等高儲蓄、低消費的亞洲國家借入大量資金。如今,危機雖然緩和了,但是這些失衡狀況仍然繼續,必須解決。

2、我們的監管制度仍然是一個無可救藥、七拼八湊的過時大雜燴,已經不适合當前的時代和形勢。

我們的監管制度充斥着重複、重大漏洞和監管機構之間的無益競争。制度與金融革新不同步,必須進行修改更新,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和權力來回應不斷演變的全球資本市場。

3、金融系統包括太多的杠杆,這體現在資本和流動資金等緩沖措施不足上。大部分杠杆被嵌入在非常不透明并且高度複雜的金融産品中。

現在人們一般都能理解美國、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銀行和投資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是在維持銀行安全穩定中,流動資産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信貸危機的擴展源于資金周轉不開,最明顯的情況是依賴于不穩定的短期資金。高度依賴短期借款的金融機構需要手邊準備大量資金以備不測。但是很多都沒有。我堅信,流動資金不足比資本不足更可怕。

4、居于業界前列的那些金融機構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自身構成了巨大風險。

如今,美國前10大金融機構擁有全美近60%的金融資産,而在1990年這一比率僅為10%。這種高度集中,加之更為密切的相互關聯,意味着其中任何一家機構的倒閉,都有可能導緻很大一部分體系癱瘓,伴随而來的多米諾效應,使其餘的也跟着倒下。“大到不能死”這個概念已經從學術文獻轉移到了現實世界中,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我再也不想過那種早晨一睜眼就發現自己還是财政部長的日子了。首先,我終于可以重新享受一夜安眠的滋味……”在财政部的那些艱險的日子,也成了保爾森終身銘記的日子。從20世紀以來,不乏世界性的金融大動蕩;也有很多著述對它們進行了記叙與分析總結;但鮮有時任财政部長的這麼詳細的内情披露。由此《峭壁邊緣》一書具有其獨特的價值。除了政界、學界可資參考外,本書還記述了保爾森祖孫五代血脈相承的曆史發展、保爾森幼年與青年的成長閱曆、在高盛的流金歲月以及他與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國上流社會家庭生活的一個縮影;字裡行間好像是對久違的親友傾情回顧往昔,讀來溫馨動人又不乏教益。

徐璐撰稿

附:本書目錄

第一章 接管“兩房”

第二章 高盛歲月

第三章 入主财政部

第四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五章 貝爾斯登的困境

第六章 峭壁邊緣的金融世界

第七章 國會山

第八章 為雷曼尋找買家

第九章 雷曼的末路

第十章 下一家會是誰?

第十一章 最後一道防線

第十二章 玩金融還是玩政治

第十三章 打破僵局

第十四章 金融大鳄們

第十五章 美國大選與救市

第十六章 拯救花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