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耶魯大學的著名行為金融學家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的《非理性繁榮》一書被《經濟學家》雜志評為該年度“最佳圖書”。該雜志對該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嚴肅經濟學理論的現代經典之作。即使你不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亦能從中獲得樂趣。”《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這樣寫道:“希勒先生像是一位洞悉華爾街的先知。他認為投資者們正在被沖動、從衆行為、席間閑談、直覺、新聞媒體以及不甘人後等各種非理性因素所左右。他的理論為不斷蔓延的對股票市場的不安提供了及時而合理的解釋。”
在該書中,作者針對美國股市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出現的繁榮景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那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是一種“非理性繁榮”。并對其産生的原因進行了系統、詳細的分析。該書獲得了極大成功,也許是巧合,該書出版後不久,美國股市就開始了深幅下跌行情。此後,“非理性繁榮”也成為經濟學的常用術語。
2008年1月,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第二版。在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針對美國出現的房地産大幅上漲現象,專門增加了一章,探讨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許多國家都經曆的房地産泡沫。此外,羅伯特·希勒以經濟學家嚴謹的分析,運用最新的經濟事件,從市場觀念演變的過程、經濟發展結果和前途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對國家經濟“非理性繁榮”給予了更加全面的闡述與分析。
在本書的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以一個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深厚學術功底,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與數據,各以一章的篇幅,分别對美國及全球其它國家與地區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發展曆程進行了回顧,以便讀者了解股市和房地産市場的近期波動,全面看待市場發展趨勢。也為本書以後五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在第一篇中,希勒深入研究了導緻市場泡沫的結構因素。
在該篇第三章中,作者列出并論述了與理性存在着沖突的、已經對市場産生了影響的十二個因素。這十二個因素分别是:市場經濟的疾速發展與業主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促進了商業的成功、新的信息技術、支持性貨币政策與格林斯潘對策、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媒體對财經新聞的大量報道、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固定繳費養老金計劃的推廣、共同基金的增長、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币幻覺的影響、交易額的增加、賭博機會的增加。
第四章中,作者指出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進一步放大了市場的作用,引發了投機性泡沫。
1920年,在美國,查爾斯·蓬齊(Charles Ponzi)開創了古老的騙局的新時代。他實施的這個騙局如此著名,以至于産生了“蓬齊騙局”這個新名詞,并沿用至今。在蓬齊騙局中,騙局策劃者向投資者許諾,投資該項目便能賺得大量收益,但是,投資者付出的投資款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被投向任何真正的資産。相反,騙子将第二輪投資者支付的投資款付給最初的投資者,将第三輪投資者的投資款付給第二輪投資者,依次類推。在最初投資者盈利之後,他們被誘使将自己的成功故事轉述給其他人,導緻又一輪投資者進行更多的投資,騙子從中支付報酬給第二輪投資者;第二輪投資者的成功故事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由于投資者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騙局的策劃者通常通過不付錢給最後的、也是數量最多的一輪投資者,然後逃離法律的制裁;或者該騙子特别幸運,能夠發現更好的投資機會,從而挽救整個騙局。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查爾斯·金德伯格教授(Charles Kindleberger)在他1989年出版的著作《瘋狂、驚恐和崩潰》(Manias,Panics and Crashes)中所寫的:“我們相信,欺騙是由需求決定的……在繁榮時期,财富被創造出來,人們是貪婪的,騙子就會出來利用人們對财富的渴望。”在資本市場與房地産市場,當資産價格多次上漲時,就如同在蓬齊騙局中一樣,投資者會從中獲益。更多的投資者在受到前期的投資者獲益的示範效應的影響下,前赴後繼地湧入各個市場,由此産生自然形成的蓬齊騙局,逐步發展成自然發生的投機性泡沫。
第二篇對強化投機性泡沫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
本篇中,作者分三章,首先分析了新聞媒體對投資者反響強烈的事件的誇大作用。由于房地産等資産價格的變化為新聞媒體持續地提供每日新聞,資産價格的變化使大衆産生群體性的心理與行為,進而産生助漲與助跌的市場現象。
接着,作者回顧了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主要的幾次牛市,分析了在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廣為流行的新時代理論(new era theories),闡述了該理論與這幾次牛市的密切關系。
第三篇着重分析了市場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
在本篇中,作者分兩章,論述了公衆難以準确對資産進行估值的原因與人們同時改變自己判斷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原因。
第四篇介紹了學術界對市場泡沫給出的一些理性解釋。
在本篇的兩章中,作者介紹了學術界經常提到的與市場泡沫有關的理論。
第五篇探讨了投機性泡沫對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政府的影響。
作者在本篇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與建議,以期幫助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與政府有效應對市場泡沫破滅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希勒認為“我們國家應對投機性泡沫的首要辦法是采取鼓勵交易的政策,同時給人們更多的機會去參與更廣泛、更自由的市場,通過建立日臻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來更有效地控制真正的危險,從而能夠獲得更佳的效果。”
德國著名哲學家與自然科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時時更新的、有加無減的對它們的贊歎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兩種東西便是頭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準則。”著名台灣自由經濟學家夏道平先生曾經以思想言論的底蘊為标準,将經濟學家群體分為真正的經濟學家、經濟工程師、特定經濟利益發言人。作為學者,特别是研究與國家、民衆利益息息相關的經濟學的人士,應當具備以自己的學識為國家與大衆服務的道德準則,而不僅僅是為自己或某一利益集團牟利。羅伯特·希勒在本書中完美地展示了他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心。
“本書所涉及的問題都是相當嚴肅和具有現實意義的。當今世界,無論是在股票市場,還是在房地産市場中,過度自信依然大量存在,并由此引發了不穩定性。大漲必然導緻大跌,最終導緻個人破産的大幅增加,繼而引起第二波的金融機構破産。其長期後果是消費低迷和商業信心低落,并有可能導緻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羅伯特·希勒在第二版序言中的這番預言,兩年後的2008年,它們逐漸以客觀事實一一呈現在全球人類的面前,這次又是巧合嗎?于是,人們在享受了羅伯特·希勒這一明白曉暢而蘊義深刻的大作後,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其巫師般的神奇預見能力。
徐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