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默斯的襯衣經常放在褲子外面,他的日程計劃也經常是亂七八糟沒有頭緒,而且,他經常用自己的超人智慧去攻擊自己的缺點,這些本可以使他成為一個讨人喜歡的人物,而且他在美國财政部的同行們也對拉裡找不到自己的護照誤了飛機的逸事津津樂道,但是他最不讨人喜歡的性格就是他無法掩飾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覺。他剛剛到财政部工作的時候,人們就紛紛抱怨他不聽取别人的意見,在會議上對他人的不同觀點總是嗤之以鼻,甚至在國會山舉行的協商會議上他也是這樣的态度。在财政部任職的後期,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明顯增強了一些。但是當他認為别人的工作不合格時還是會長篇大論地進行攻擊,這令他的同事們感到心驚膽戰。1994年的一天傍晚在東京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脆弱的自負性格展現無遺。薩默斯做完發言後,美國大使館的一位官員宣布薩默斯剛才的評論是以行政官員的身份做出的。薩默斯立即糾正說“是高級行政官員。”
上文出自保羅·布盧斯坦的《懲戒》一書,被作者評說的薩默斯,也被稱為拉裡,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勞倫斯·薩默斯,他在今年1月20日出任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的父母均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的上一輩親屬中有兩位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年僅16歲時,他便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後來轉讀經濟。1982年,他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3年,28歲的他成為哈佛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薩默斯在學術界成就斐然,1993年,他因在經濟學界的傑出表現獲得美國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他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艾倫·沃特曼獎的社會科學家,他還是美國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和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成員。1982年,他成為裡根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91年,他離開哈佛大學,出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1993年,他進入财政部,擔任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1999年7月,他出任克林頓政府财政部長。2001年7月1日,薩默斯出任哈佛大學校長。
對這樣一位在學術界與政界都長袖善舞的傑出人士公開肆意臧否的保羅·布盧斯坦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他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是牛津大學的“羅德學者”。20多年來,他一直專注于研究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問題。1990至1995年,他負責亞洲地區的新聞報道,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他在《華盛頓郵報》上報道相關的新聞。他還在《福布斯》和《華爾街日報》工作過,獲得了财經新聞領域的最高獎Grerald Loeb獎,在商業報道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
《懲戒》一書的寫作主題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那場金融危機。在各種已知的和未知的因素的作用下,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内蔓延開來,速度之快,實在是有點讓各國政府措手不及,而造成的恐慌則是前所未有的。這場危機對各國以及全球的金融體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影響之深遠更是難以估計。此後,相關主題的著作汗牛充棟,而本書被認為是其中最全面、最詳實、最深入的著作之一。
本書共分十三章。各章節的内容如下:
作者序 說明及緻謝
第一章 救援小組
第二章 揭開面紗
第三章 小熊維尼與驚天秘密
第四章 事與願違的援助
第五章 漢城不眠夜
第六章 反對派意見
第七章 船長的助手
第八章 作繭自縛
第九章 如何開始說“不”
第十章 風險的平衡
第十一章 危機的深淵
第十二章 掙脫困境
第十三章 冷靜反思
本書在衆多的同類主題的著作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者熟練而獨特的寫作手法為本書增色不少。
作者是一位資深的财經記者,長期的文字寫作工作造就了其優秀的作家功底,他極為擅長懸念式寫作手法。在簡略的篇章結構中,給讀者營造了極為愉悅的、引人入勝的、戲劇般的閱讀快樂。
其次,作者在财經領域的學識非常淵博。
作為牛津大學的“羅德學者”,他對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問題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專注研究。正是由于他多年的記者工作經曆與長期對财經問題的深入研究,使他能很好地講述和分析重大經濟事件。他成功地為《華盛頓郵報》撰寫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那場金融危機的經過,并負責報道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對衆多國家的拯救行動。這也使得本書具有紀實性很強的特點,它翔實地記述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那場驚心動魄的金融危機,叙述了各國政府的驚慌失措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尴尬境地;由于經濟政策的制定和施行處處都受政治的左右,書中将援助國與被援助國之間的政治較量展現得淋漓盡緻。這也是一部總結與反思之作,作者在書中研究讨論了各國的經濟政策,并重點評價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在這場危機中的作用。正如世界銀行南亞地區前首席經濟學家,國際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約翰·威廉姆森所說“本書是一份非常好的調查分析報告。保羅·布盧斯坦向我們描述了當許多西方投資者們争先撤資時,發展中國家中最成功的幾個成員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是如何突然陷入金融危機的局面的,他仔細分析了全球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很好地處理這次危機,同時又客觀評價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在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那些想了解這次令人難忘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危害的人來說,本書是最好的選擇。”
本書獲得成功的第三方面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作者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的表述方式。
在本書中,被作者點名評說的大人物,除了薩默斯,還有很多。在領略世态炎涼、感受經濟的冷熱的同時,他自然也閱人無數。許多其他作家在涉及重大問題與重要人物時,經常是很謹慎地思考,小心翼翼地避免做出正面評說。而保羅·布盧斯坦則恰恰相反,全書白紙黑字地充滿了他對人、對事的無畏的點評,直抒胸臆。這也使得本書妙趣橫生。
從前文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人評說時的尖利刻薄;其實,他常常又是寬和友好的。從下文他對魯賓與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理事奧德林—斯米的描述中讀者可以體會到。
魯賓主持了這次會議。他一邊聆聽與會者的問題,時不時提出問題,一邊在他的黃皮本子上塗塗寫寫。這是他在這種場合下的習慣。59歲的老财政部長是位深思熟慮的人,他曾經給華爾街帶來了1億美元的财富。他全面考慮了潛在投資的各個方面,在衡量了未來收益大于風險的基礎上謹慎地做出各種決策。在管理國家财政上,他也用這樣的邏輯思維來制定經濟政策。
奧德林—斯米個子較高,極具貴族氣質,帶着複姓的他全身上下散發着一個人所能體現的所有文雅和智慧。
本書廣受好評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作者一絲不苟的寫作态度與收集的詳實的資料。作者在書中這樣介紹相關情況。
1999年春天,當金融危機已漸趨緩和時,我開始着手安排時間進行材料收集和研究。為此,從1999年9月中旬到2001年的1月中旬,我不得不離開《華盛頓郵報》一段時間以專心從事寫作。
我的調查主要是基于對大約180位要人的采訪。對其中很多人我都進行了多次采訪,訪問有時是面對面進行的,有時則是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這些被采訪者中,有50多位是現任的或離任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官員、職員和理事會成員;其他一些重要的被采訪者包括美國政府部門的很多高級官員,他們來自美國财政部、美聯儲、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以及國務院;另外,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高層經濟決策者和職員也接受了我的采訪,他們分别來自世界銀行、西方主要工業國組成的西方七國集團以及五個接受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援助項目的“危機國”;被采訪者中還包括很多銀行家、對沖基金經營者、證券商和經濟學家。大部分采訪是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進行的,另外我也專程赴曼谷、雅加達、漢城、東京、莫斯科、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和紐約進行了采訪。我唯一沒有去的“危機國”是巴西,這是因為我在巴西政府的主要決策者們赴美開會期間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通過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國财政部、美聯儲、白宮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還有世界範圍的銀行家們和基金管理者們的采訪,本書揭示了相關組織機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些不足之處,以及它們金融監管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警告我們,下一次金融危機可能更難于控制。正在持續中的并愈演愈烈的全球經濟危機恰好驗證了他的觀點。這樣一本兼具學者的智慧與資深财經新聞報道者的客觀公正性的精心傑作,是各種專業背景的讀者都會大快朵頤的。
徐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