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霍克西(Robert Hoxie)是後來所謂的“制度經濟學”學派最早的貢獻者之一……1914年,霍克西應康芒斯的邀請,為聯邦工業關系委員會寫了一篇關于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911)所提倡的“科學管理”新體系的優缺點的科學報道。凡勃倫支持“科學管理”,認為它理性地組織生産,有助于提高産量和生活水平,康芒斯卻持有非常不同的觀點。泰勒認為工人和工會應當參與到“科學”程序的制定中來,細緻地研究工作時間。而康芒斯反對工人和工會參與任何形式的管理,故而反對泰勒主義。
由于受康芒斯之托,霍克西被迫将自己的報告向康芒斯的思路傾斜。最終,霍克西被康芒斯說服,不情願地發表了他并不滿意的報告草稿。這是一篇意義不明确和不具說服力的報告,對有利于泰勒主義的事實表述并不完全(Hoxie,1915)。查爾斯·米克斯特(Charles Mixter,1916)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著文,對霍克西的工作進行了批判。這篇評論使霍克西因自己的失敗而發狂,最終自殺(Nyland,1996)。一位前途光明的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學家就這樣悲慘地死去了。康芒斯也因此精神崩潰,直到1917年才恢複工作(Commons,1934b,pp.179,182)
上文這段悲劇性的故事,客觀地再現了20世紀西方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公開的學術論戰的血腥本質,然而,如果沒有學術觀點的辯駁,理論上的創新就難以出現。本段學術論戰,隻是《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曆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曆史特性問題》一書中的一個小小的戰例,圍繞着一般性與曆史特性問題,該書條分縷析、娓娓而談,生動地再現了一百餘年來各學派間在該論題上的紛紛擾擾的争鬥。
作者傑弗裡?M?霍奇遜(Geoffrey M?Hodgson)是資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演化經濟學的傑出代表,曾任教于劍橋大學,現為赫特福德郡大學的研究教授。他的研究範圍涵蓋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企業理論和經濟學方法論。已出版10餘部專著和160餘篇各類學術論文。本書是他在經濟學方法論方面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
本書的漢譯本的正文部分篇幅并不長,僅402頁。通過其内容的内在聯系,将全書組織成邏輯嚴密,内容凝練的和諧、統一的整體。作者将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導論
在本部分,作者用兩章的篇幅,分别論述了一般性理論的局限性與曆史特性問題。
第二部分 19世紀:德國曆史學派及其影響
作者在該部分詳細總結了在19世紀的德國、奧地利及不列颠群島,曆史學派在呼籲學術界重視曆史特性問題所做的努力。在該部分,作者詳細地揭示了以卡爾·門格爾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與曆史學派在19世紀末進行的那場著名的方法論之争的真相。
第三部分 20世紀:從美國制度主義到曆史研究的終結
在該部分,本書作者霍奇遜教授通過對20世紀的英國與美國的一些經濟學著名學者及其它社會科學的重要學者的研究工作的分析,指出當經濟學和社會學都沉浸在非曆史的一般性研究時,曆史特性問題就逐漸被忽略了。
第四部分 新千年:曆史研究的第二次來臨?
作者認為,由于長期忽略了對曆史特性問題的研究,經濟學在整體上變形了,它不再将重點放在對于真實社會—經濟系統的研究上,而是追求對于“個體選擇”進行演繹主義的探讨。應當将曆史特性問題的研究恢複到它的正确位置上。而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相關研究工作者長期的、持續的艱苦努力,不可能是一個作者在一本書中就可以徹底解決的。
适合的讀者
本書屬于學術類的專著,對經濟領域的實務工作直接指導作用較小,但是,對于專注于學術研究、特别是對有關方法論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例如經濟類的本科高年級以上的學術研究型學生、經濟類的對經濟學方法論感興趣的研究工作人員、對曆史特性問題感興趣的其它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該書值得詳細研讀。
推薦原因
1、本書研究主題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本書并沒有提出一個新的理論。書中探讨的曆史特性問題,是一個困擾了經濟學及其它社會科學160餘年、并依然處于持續狀态的關鍵問題。作者霍奇遜教授主要以經濟學為具體讨論對象,探讨理論的一般性與曆史特性的關系,通過曆史分析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圍繞着曆史特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在本書中,作者重點研究了經濟理論和曆史之間的重要關系,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普遍主義教條進行了質疑。
2、本書是一位資深專家長期、潛心研究的精品
1994年前後,本書作者霍奇遜教授在承擔劍橋大學的繁重的管理工作與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始為本書的寫作做了大量的筆記;1998年,作者獲得赫特福德郡大學的研究教授的席位,離開劍橋大學,得以将幾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本書就是作者這一階段的重要作品。截止到2001年本書出版,該著作創造過程曆時7年,其中凝聚了作者長期的、艱辛的腦力勞動。
3、本書内容豐富、資料翔實
得益于長期的、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經曆,霍奇遜教授知識面廣博,對經濟學諸多領域,尤其是經濟思想史,有着深厚的知識積累與廣泛、深入的研究 ,從附錄中可以發現,在本書正文50萬漢字譯文的篇幅内,作者以其娴熟精湛、爐火純青的寫作技巧,引述了一千一百餘條學術資料,最大限度地減少直接引用,隻是簡潔地應用被引用的觀點的精髓,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涉及了177位與該研究主題相關的、經濟學領域的重要曆史人物,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保羅?戴爾?布什所言“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能夠将複雜的曆史主義納入學術背景之中的著作”。霍奇遜教授就象童話《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騎着飛天掃帚,馳騁在深邃的學術界的曆史星空中,将經過的每顆星辰在曆史特性問題上的功過都評說一番,慶幸的是,在現實的塵世中,這些曾照耀過、現在及将來依然點綴經濟學神秘而無垠夜空的星辰,95%以上都已長眠。否則,一場經濟學領域的學術大混戰或将不可避免。
4、在寫作手法上,作者論證缜密、踏實、一絲不苟。通篇思維脈絡清晰,章節與段落間條理分明,邏輯嚴密。沒有雜亂無章、文意散漫之弊端。 對于正在研究學位論文寫作的學生,本書在該方面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習範例。
5、本書對經濟學的影響
霍奇遜教授以高屋建瓴之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理論一般性與曆史特性關系的基本看法,原則上,作者并不排斥理論的一般性,但認為,過于強調理論的一般性,會使理論忽略了其曆史特性,造成理論不能解釋具有不同曆史特征的現實存在。本書對于正在思考曆史特性問題與普遍性原則之間的沖突的經濟學研究者,是一次很好的學術交流。一般理論構建的缺陷,已經被許多學者所認識,怎樣克服這一缺陷,以更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構建理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課題,本書将該課題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
徐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