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品讀——《洞察人性》

2021-05-10
閱讀:

202111洞察人性.jpg

1870年,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庭;1895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獲醫學博士學位。1900年,長期在維也納求學、行醫的弗洛伊德出版了《夢的解析》,阿德勒讀後頗為心折,由此成為弗洛伊德的好友和學生,并加入了他所在的精神分析協會,開始研究心理學。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關于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赢得了學術聲譽。

阿德勒在研究中發現,弗洛伊德的某些心理學理論有失偏頗。例如,有些母親對孩子過于關注,希望孩子依賴自己,厭惡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對與自己争奪母親注意力者,也滿懷敵意。在孩子看來,母親僅屬于自己一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孩子不願意母親關懷他人。弗洛伊德學派将這種情形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孩子戀母,想跟母親結婚;仇視父親,甚至想殺之。阿德勒則認為,弗洛伊德學派的這一理論缺乏對孩子身心發育的全面了解。有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想讓母親将注意力集于自己一身,隻是想徹底掌控并奴役母親;隻有少數有該情結的孩子會想和母親結婚,也僅是因為他認為隻有母親能順從自己。有該情結的孩子是被母親慣壞了,難以獨立,且難與他人合作,但與性無關。

因與弗洛伊德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不斷加深,阿德勒與其決裂。1911年,阿德勒創辦了自己的研究機構和刊物,緻力于發展和完善自創的個體心理學學派。

阿德勒将精神分析從生物學定向的本我心理學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摒棄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潛意識理論,把研究着眼點轉向社會文化環境和外在因素,他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對于社會的興衰和人類的進化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一個人若要戰勝自己的恐慌,就必須在自身與全人類的命運間建立關聯;一個人要想坦然生活下去,就必須明白自己是全人類的一分子。

為了幫助非心理學專業的大衆通過個體心理學基本原理,深入了解人性,1918年,阿德勒出版了《洞察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一書。

本書分為“人的行為”和“性格科學”兩部分,詳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論述了在處理個人和世界的關系、個人和夥伴的關系、個人的生活模式等日常關系時,如何運用這些基本原理。通過将該心理學理論與真實案例分析相結合,阿德勒對人的性格和行為進行剖析,強調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感,也闡述了個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形成其性格的過程中的作用。

在本書中,阿德勒以一個8歲女孩的病例,解析“嫉恨”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嚴重影響。

在愛情以及其它關系中,由于受到忽略或歧視,嫉恨這一性格特征經常顯現。

有一個女孩,體質欠佳,反應慢,做事能力差。她的生活舒适,家人對其沒有要求。在她6歲時,妹妹出生了,她的心靈産生巨變,非常嫉恨妹妹,對其殘酷折磨。父母對此難以理解,開始對其嚴格要求,并要懲罰她。不久,人們在她家附近的河裡,發現一具幼女屍體;其後又發現一具;在她把第三個幼女扔進河裡時,被抓獲。

阿德勒認為,由于女孩父母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幼女身上,該女孩感到原來享有的父母的愛被剝奪,自己在家裡的地位下降,由此産生嫉恨。她把對妹妹的嫉恨轉移到與妹妹年齡相仿的女童身上,殺死她們發洩嫉恨。她并不仇視與妹妹年齡相仿的男童。

本書的首要目的是闡明個人的錯誤行為如何破壞社會與公共生活的和諧;其次是教導個人怎樣認清自身錯誤;再次是為個人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指引。

阿德勒強調,如果在生活模式上犯錯,常會直接威脅生活幸福度。他希望本書能使人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他人,讓自己與他人、社會和諧相處;幫助行為模式無法獲得幸福的人糾正其人生觀,使其更能适應社會,不再以逃避的态度對待自己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他認為人們都有追求、有向上的願望,個體心理學應幫助人們看到未來生活的美好,對未來和自己充滿信心。

本書是研究人性的經典著作,對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徐璐撰稿

《洞察人性》 上海三聯書店 2016年8月 第1版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對個體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現代自我心理學有開創性研究,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曾師從弗洛伊德。著有《超越自卑》、《個體心理學的實踐和理論》、《兒童人格形成及培養》和《生活的科學》等。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人類的行為

第一章 心靈

第二章 心靈活動的社會性

第三章 兒童和社會

第四章 人所生活的世界

第五章 自卑感及對認同的追逐

第六章 人生準備

第七章 性别

第八章 家庭情況

第二部分 性格科學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攻擊性性格特征

第三章 非攻擊性性格特征

第四章 其他性格表現方式

第五章 感情和情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