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品讀——《素書》

2019-04-23
閱讀:

201904素書2.jpg

張良是西漢名臣,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功績卓著。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諸葛亮歎曰:“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據《走近周恩來》一書,周總理曾對其下屬說:關公是英雄,張良也是英雄。張良其實比關公貢獻大。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隻好求和。

據史料記載,張良素來病弱,無威儀,無武功;他能夠成為帝王的老師,與一部古籍有關。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官宦之後,其祖父連任韓國三朝宰相,其父又繼任兩任。韓國為秦國所滅後,滿懷國破家亡之恨,張良一心誅殺秦王;雖然謀刺不成,卻使其名聞遐迩。

當時,有位才學深湛的年老隐士有意幫助他;在考驗張良多次後,以自己寫的定國安邦的著作相贈。老者未留姓名,隻告訴張良“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據此,張良日後果然在該處找到了一塊黃石,後人遂稱老者為“黃石公”;這本著作就是《素書》。

《素書》類似語錄體,“素”意為“樸素、簡單”,就是說成就功名的大原則無非道、德、仁、義、禮而已,難在實踐中須依據具體情況,随機應變。全文共1360字,分6章。

第一章原始章,論述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作者認為,道、德、仁、義、禮是立身成名的根本,并予以深入闡釋。強調具備這五種品格,一旦抓住機遇,便能施展抱負,成就一番事業。

第二章正道章,論述成就事業的正道。認為德、才、學兼備的君子,若有鴻鹄之志,還需具備信義才智、胸襟氣度和眼光手段,才能踏上事業的坦途。

第三章求人之志章,論述要實現人生的志向,應該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能力等方面的修養。

第四章本德宗道章,闡述人生的根本在道德,以及如何趨福避禍,逢兇化吉。

第五章遵義章,列舉了46種招緻災禍的行為。

第六章安禮章,總結全書,明确指出“禮”是成就事業的立身之本。

《素書》辭短意深,于今仍不乏啟迪作用。

作者以“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為處世哲學,提出了“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親仁友直”、“絕嗜禁欲”、“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兼具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精髓。

關于用人之道,他将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這些都是領導者應該掌握的。

關于治國安邦,作者提出“短莫短于苟得”、“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

關于為人處世,他認為“慢其所敬者兇”、“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言辭懇切,見解切實。

《素書》對張良實現其抱負有很大幫助。

據史料記載,張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18年,張良32歲時,他傾盡家财,盡心竭力地謀劃刺殺秦始皇,弟弟死了也顧不上安葬。他做了一個60公斤的大錘,找到一位大力士,打探秦始皇東巡的行蹤。按當時的規定,大臣乘坐四匹馬拉的車,隻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馬拉的車,所以,張良刺殺的目标是六駕馬車裡的乘者。當秦始皇東巡的車隊經過時,張良埋伏在其必經之路,發現36輛馬車全部是四駕;他難以判斷秦始皇在哪輛馬車内,隻好令大力士錘擊最中間、最豪華的那輛,然而,被擊斃的乘者并非秦始皇。原來,在屢遭刺殺後,秦始皇采取了預防措施。

此後不久,黃石公便将《素書》贈與張良。公元前209年,張良與劉邦相遇,到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登上帝位,在這7年間,張良貢獻的計策,思慮明顯更為成熟。史書中詳細記載了他的十個非常成功的計謀:計收宛城、占領峣關、約法三章、智鬥鴻門、明燒棧道、下邑奇謀、阻止分封、兵臨垓下、請封雍齒、請都關中。有些計謀與行軍布陣無關,比如約法三章、智鬥鴻門與請封雍齒等,從中可以看出張良如何運用《素書》中的理論,敦誘劉邦洞明世事,趨利避害,從一國之君的角度明智地處理人和事。

2015年8月,上海三聯書店推出了一個新版本,很适合對這本古籍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首先,本書的注解和點評較為權威。最早對《素書》原文進行注解者,是宋代宰相張商英 (1043~1121),他的注釋精當,為後人推崇。清代王氏對《素書》進行點評。本書保留了張商英的注釋和王氏的點評,又增添了其他學者的釋評,還增加了曆史掌故為例證,有助于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

其次,本書經過認真修訂。由于《素書》原文面世至今已有兩千餘年,曆代相傳,版本很多;訛誤也多。本書參考了明代和清代的4個刻本,原文、注釋和點評都較為完整和準确。

附:《素書》原文

原始章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後代。

正道章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阙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務;殚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緻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

夫志心笃行之術,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

遵義章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缪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衆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女谒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淩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得天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于不仁者險,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饑在賤農,寒在堕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上;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将霸者士皆歸,邦将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産,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辱;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颠;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将崩者,下先隳;國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往,慎将來;惡其迹者,預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

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取,不可使分陣。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五者各随其材而用之。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詳體而行,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徐璐撰稿

《素書》上海三聯書店 2015年8月第1版

本書目錄

素書原序

素書今譯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義章

安禮章

素書白文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義章

安禮章

黃石公傳

素書原評

素書考

四庫全書素書提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