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70年代,一個倫敦的大學生畢業時,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得到一份工作。但他并不急于要這份工作。像他的同輩一樣,他想沿着絲綢之路走一走,在西藏待一兩年,讓自己的思想更敏銳。等到他覺得時機成熟時,再去勞動力市場看看公司的用人需求。這是倫敦當時的情況,其他地區也大抵如此。
那時,獲得學位者就一定能得到工作,學什麼專業并不重要,獲得學位的專業是古挪威語,雇主也會争搶。“你會說古挪威語,”他們說,“到我的工廠工作吧。你受過良好的訓練。”當時,隻要你有學位,就證明你有較好的智力與職業技能。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在多數情況下,擁有學位證書并不能保證一定會獲得工作,它隻是起點。原因是現在許多人都獲得了學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的大學入學率是1:20。目前,教育規模在擴張,英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是1:3,不久,必将達到1:2。
然而,雇主們卻開始抱怨從中學到大學的學術課程不能教給人們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他們需要擅長直觀思維的人,具有想象力與創新性的人,善于溝通、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具有靈活性、适應性以及自信心的人。傳統學術課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這類人才。有人假設通過擴大教育規模并提高教育标準,使人人都有博士學位,全部都能就業,所有問題将會迎刃而解。情況并非這麼簡單。随着博士學位的價值下跌,市場将會重新調整結構,雇主将另有所求。
就具有創造力與原創性的員工而言,為什麼其需求與培養之間似乎存在着差距?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針對教育與創造力相互脫節的問題,1997年,英國政府曾召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頂尖的企業家、教育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組成創造力、經濟與教育國家工作組,1999年夏,該工作組發布了研究報告《未來所需:創造力、文化及教育》,該報告研究了英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校需要做出哪些改變。該工作組的組長肯·羅賓遜,一位國際知名的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針對商業和教育界的創造力問題,繼續深入研究,并新近推出了他的研究成果《讓思維自由起來》。
肯·羅賓遜在本書探讨了人類天資及創造力的關聯,并探索了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資。書中指出,學校教育和現實幾乎已經完全脫離。我們誤以為要培養人才,就必須隻專注在學業能力上,這就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原因:隻要在各個學科保持成績優秀,将來就能事業成功、對社會有貢獻。事實上,想教育出真正對未來有用的人才,就必須看穿這個教育迷思,發掘自己的創造力,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的創新意識。
在研究中,肯·羅賓遜注意到,由于競争的重心轉到勞動力與服務上,所以各個機構迫切地需要具有創造力和靈活性的員工。然而,它們常常無法找到這種員工。各國政府都以空前的資源投入到旨在發展天賦與能力的重要過程之中——教育行業。政治領導者強調自己在提升國民創造力與原創性上的貢獻。他們不斷地促使教育部門提高标準,标準因此節節攀升。為了獲得學位證書,現在的學生隻有比任何以往的學生更加刻苦學習才行。但是,學術能力并不等于智力。事實上,學術能力針對的是某些語言能力與數學推理能力。這些能力很重要,但是,它們遠遠不等于人類智力的全部内涵。如果人類智力僅限于學術能力,那麼,許多人類文明将不會出現。世界上将沒有應用科學或技術、沒有商業、沒有藝術、沒有音樂、沒有舞蹈、戲劇、建築、設計、烹饪、美學、感受、人際關系、情緒或者愛。學術能力不僅對教育而言是極其重要的,而且對人類智力與能力的充分發展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它們不能代表全部。這些能力完全主導着我們的教育系統,排斥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這些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肯·羅賓遜認為,真正的創造力在于發現自己的特長,并處于合适的發展環境。當人們發現自己的特長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優勢,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創造力不僅是一種可以釋放的能力,而且是能夠持續的能力。
人們常常認為創造力純粹是個體表現。它來源于那些具有創造性的人們或創新部門。大多數企業在個别部門裡保留着“創新人才”:他們穿着牛仔褲、不系領帶、總是遲到,因為他們總在思索各種想法。本書則主張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即:
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但是通常不知道自己具備創造力;
這些能力是一個組織可用的最大資源;
創造力的開發與挖掘需要通過系統性戰略在整個組織内形成支持創新的氛圍。
肯·羅賓遜在書中就與創新、智力、教育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讨。在書中,他這樣分析創新的過程。
肯·羅賓遜認為,創造力是一個過程。它的各要素之間存在着聯系:所發生的事件中的每一部分或階段彼此相關聯。創新過程有三個重要特征:
找到促進自身創新優勢的适宜介質的重要性;
控制這一介質的必要性;
自由進行實驗與冒險的需要。
這三點對于創新過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書中,肯·羅賓遜對創新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闡述與例證。下文是他對“找到自己的介質”的解說與例證:
一說到個體具有創造性,就意味着個體做出行動:它出現于某種介質中。真正的創造力産生于發現自己的介質,并發揮所長。溫頓·馬薩利斯是一位偉大的爵士樂手,聽他吹奏爵士小号,你會感到他似乎通過小号與你交談。他作為音樂家的創造性是與他對小号本身表現力的熱愛分不開的。對于他自己與我們來說,他吹奏小号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小号是他的介質。
錯誤的介質會抑制創造力。有一位優秀的文學編輯,她對寫作風格有極佳的鑒賞力。她說,她在四十歲時才開始做文學編輯。此前,她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她出生于音樂世家,從小學習彈鋼琴,并頗具天賦。此後,她獲得了音樂學士學位、博士學位,開始舉辦音樂會,演奏非常出色。後來,她發現圖書才是她真正喜歡的藝術形式。于是,她放棄了自己擅長的鋼琴演奏,轉向自己真正喜歡的文學編輯行業。當人們找到自己的介質時,他們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優勢,獲得自主的能力。
從這些内容中,讀者可以領略到肯·羅賓遜對創造力的透徹理解。
本書不是一本僅僅提供一些處理眼前問題的小訣竅的書籍,而是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創造力缺乏的問題。隻有看透問題的實質,才能找到切實有效的策略。它回答了三個問題。對于那些切實關注創造力與原創性的企業、組織以及國家而言,這三個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
為什麼提升創造力是必要的?政府、商業公司和許多其他組織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調了它們需要提升創造力與原創性。為什麼提升創造力是必要的?若是不能提升,其代價是什麼?
為什麼需要開發創造力?為什麼許多成年人認為自己不具有創造力,而認為他人具備這樣的素質呢?然而,大多數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許多奇思妙想。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出現了什麼問題?其潛藏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提升創造力是指什麼?創造力是指什麼?是人人都有創造力,還是隻有少數精英才具有創造力?創造力能夠開發嗎?應當怎樣充分利用本組織的創造力資源?從提升創造力中獲得的好處是什麼?
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企業與組織在全球範圍内展開競争。在各個行業,對于組織與個人的成功而言,創造力都是關鍵要素。各行各業都在斥巨資培養員工的創造力。“若說某一時期,任何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創造性,毫無疑問就是現在。與我所知的其他任何書籍不一樣的是,這本書就領導者如何激發并保持創新活力的問題提出了重要的見解。”讀完本書後,南加州大學商業管理傑出教授沃倫·本尼斯如是說。
徐璐撰稿
附:本書内容概要
第一章 沖破堤岸
探讨一些強烈的變革,這使教育與個人、企業以及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本書認為這種革命已經拉開序幕。
第二章 膿毒性病竈
作者探究了教育系統執著于某些學術能力的原因。
作者認為現行教育使人們出現分歧,使自我概念混亂。因此,其優勢正在瓦解。
第三章 了解你的思維
我們對智力與人類能力的認識有了影響深遠的進展。許多進展都源于腦科學研究的發展。本章概述了其中一些觀點,以及它們如何提高我們對創造力與人力資源的認識。
第四章 變得更有創造性
作者考察了創造力的意義以及鼓勵或抑制創造力的環境。學術主義的教條之一是教育不關注人們的感受。對于開發人力資源和提升創造力來說,重要的是重建感受和理性之間的關系。
第五章 感覺更好
本章主要思考創造力的發生條件。創造力并不是憑空而生的。它取之于個體工作的文化背景,用之于文化背景。
第六章 你并不孤單
作者分析了個體創造力和文化背景的關系,考察了組織中創造力文化的内涵。
第七章 總結
作者說明了在組織和社會中發展與運用創造力的關鍵準則。它把多種觀點結合在一起,共同解決上遊問題,處理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平衡性與優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