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全球化及其不滿》

2010-05-11
閱讀:

《全球化及其不滿》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據報道,在經曆了多年的經濟停滞和貧富差距擴大之後,日本這個曾經标榜平等富裕的國家終于肯面對現實:日本擁有衆多貧困人口,而且其數量依然在不斷攀升。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10月披露,截至2007年,有2000萬日本人處于貧困當中,差不多每6人當中就有一個。這些日本窮人外表光鮮甚至有房有車,他們成了日本社會一個被割裂的特殊群體。這不過是一個發達國家貧富分化的标本。至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相信讀者們都有切身體會,貧富分化對社會的影響也日益引起政府和公衆的重視。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世界的财富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各個國家内的貧富差距在加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在加大。貧窮導緻許多國家發生内戰和混亂,也導緻了索馬裡海盜的橫行。我們确實需要檢讨一下全球性機構對于全球化問題所進行的管理。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以他的智慧和工作經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當代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是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學領域都有建樹的奇才,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中敢于為發展中國家利益說話的正直的學者之一。在1970年,年僅27歲的他就成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1993年成為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要成員,1995年任顧問委員會主席,1997-2000年間,任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因為個性張揚,不向強權妥協,無情批評“華盛頓共識”和IMF,被要求辭職。200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球化及其不滿》在2003年一經出版就迎來了熱議,并被翻譯成25種文字,全球銷量突破1百萬冊。在本書中他公開批評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美國财政部,指出他們往往根據意識形态和市場原教旨主義,并把華爾街的利益放在貧困國家的利益之上,給尋求資助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标準”的解決方案,而不考慮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何種影響。在金融風暴的餘威尚在,全球經濟徘徊在十字路口之際,在重塑國際經濟新秩序呼聲漸高的今天,聽聽大師的聲音對我們的發展會有好處。

全書共分為九章,筆者将各章中的主要内容進行梳理,期望能對大師思想的精髓有些理解。

第一章全球機構的承諾

作者首先發現全球性的機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的會議遭緻各種抗議浪潮的現象。對于為什麼發生反對全球化的原因,作者進行了分析,認為對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并沒有為其帶來被承諾的經濟利益。

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已經使得第三世界中越來越多的人處于赤貧之中,貧困人口的實際數目增加了一個億。

在非洲,随着殖民地的獨立,人們對其抱有較高的期望,但最終這些期望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實現。相反,随着收入減少以及生活标準的不斷下滑,非洲大陸陷入深深的困苦之中。

全球化也沒有帶來穩定。亞洲和拉美爆發的危機威脅到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穩定,對金融危機蔓延的恐懼波及全世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通貨的崩潰意味着其它國家的貨币也會随之下跌。

在俄羅斯和其他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經濟體中,全球化和實行市場經濟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西方人告訴這些國家,新的經濟體系将會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繁榮。實際正好相反,新的經濟體系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貧困。

要理清哪裡出了問題,有必要審視管理全球化的三個主要國際機構,這三個機構分别是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在本書中,作者主要關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作者指出目前的弊端所在:“我們的體系是沒有全球政府的全球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少數組織(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少量參與者(财政部長、商務部長和貿易部長,他們都與特定的金融和商業利益更緊密地聯系一起),控制着整個局面,但與此同時,那些受到他們決策影響的人們幾乎沒有發言權”。作者号召:“現在是時候改變管理國際經濟秩序規則了,需要重新考慮在國際層次中如何進行決策,按照誰的利益制訂決策,更少強調意識形态,同時更多地考慮哪些因素在發揮作用”。

第二章 未兌現的承諾

作者使用了埃塞俄比亞的實際案例批評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埃塞俄比亞政府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但是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認為,那些從它手裡接受資金的國家有義務向其彙報可能與之有密切關系的一切事情;如果不向其彙報的話,就有可能取消其借貸計劃,而無視行動本身的合理性。作者針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要在埃塞俄比亞這樣一個國家建立金融市場化和私有化更加批評。

當然,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一直聲稱它從來不下達任何指令,每一個貸款協議都是與借貸國就貸款條款進行談判而達成的。但這些談判都是一面倒的,在談判過程中,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向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尋求幫助的國家都迫切需要資金。

作者認為國際機構完全逃避了我們對現代民主中公共機構所期望的那些直接責任。目前,是給國際機構的表現進行“評級”以及對這些機構在某些地方制定的方案進行審議的時候了,看看他們到底在促進增長和降低貧困方面做得有多好或者有多糟。

第三章 自由選擇

财政約束、私有化和市場自由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間“華盛頓共識”建議的三個重要支柱。華盛頓共識政策是用來處理拉美國家出現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并且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到後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政策本身都變成了目的,而不是成為建立更公平和持續增長的手段。在具體操作這些政策時,政策被實施得太遠、太快,以至于将其他需要的政策都排除在外。

私有化:作者首先指出私有化對經濟增長做貢獻必須滿足一些重要的前提條件,而且私有化的實現方式也大相徑庭。不幸的是,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非常狹隘的意識形态來處理這個問題,它們認為私有化應該迅速地進行,并且要對那些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進行打分,結果,私有化并沒有帶來它所承諾的利益,進而,私有化的失敗所造成的問題最終導緻每個私有化觀點都招來憎恨。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其它國家,私有化都沒能像它應該的那樣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相反,有時候私有化與衰退相關,并且能夠證明私有化是破壞民主和市場機構信心的強大力量。

自由化:即取消政府對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貿易壁壘的幹涉體現在多個方面。如今,甚至連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自己都認為它在自由化議程方面走得太遠,也就是說資本市場自由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導緻了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并将其破壞作用向一些小的新型國家蔓延。西方國家推動貿易自由化是為了出口他們的産品,但同時繼續保護那些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競争而可能對其經濟造成威脅的部門。當美國單方面而不是打着世界貿易組織的幌子行事時,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尤其令人心煩的是,特殊利益集團如何破壞美國的信譽和更寬範圍的國家利益。作者列舉了中國的例子,認為美國财政部要求中國金融市場自由化不會有助于全球經濟的穩定,隻是為美國金融團體的利益集團服務。

外商投資的作用:外國商業在進入國内市場時帶來了技術專家,為國内企業帶來外國市場,并且具有創造就業的可能。但是外商投資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方面,他們常常摧毀了當地的競争者,打消了小商人希望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作者還指出日本和韓國的成功并沒有依靠外國投資。

秩序和步驟:或許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所犯下的錯誤,主要是秩序和步驟的失誤。在安全網投入使用前,在沒有建立合适的規制和框架前,在這些國家能夠承受現代資本主義部分時因為市場情感突然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前,強制推行自由化;在就業創造的要素到位前,強制推行那些摧毀工作機會的政策;在建立合适的競争和規制框架前,強制推行私有化。這些一連串的失誤反映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對經濟和政治程序基本原理的誤解,這些誤解與相信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人相關。這些人認為一旦建立了私有财産權,那麼其他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包括那些能夠使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機構和此類法制框架。

涓滴經濟學:作者十分尖銳地指出社會契約的一部分包含着公平,即讓窮人分享社會增長的收益,也讓富人在危機時期分擔社會的痛苦。(這對于我們國家的目前階段具有很大的啟示)。華盛頓共識政策很少在意分配或者公平的問題,他們相信涓滴經濟學,認為增長的利益最終會涓滴到窮人身上。

優先權和戰略:我們不僅要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在其議程中加入了哪些内容,還要看它忽略了哪些内容。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議程包括穩定,但是不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包括稅收及其負面影響,但是不包括土地改革;它有錢幫助銀行走出困境,但是卻沒錢改善教育和健康服務。很多并沒有列入華盛頓共識的項目,有可能會實現更快的增長和更大程度的平等。例如土地改革。

在這前三章中作者主要從理論上批判了市場原教旨主義(市場萬能論)和華盛頓共識的局限性。在以後的兩章中回顧了東亞危機和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失敗。

第四章東亞危機: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政策如何将世界帶到崩潰的邊緣

1997年6月2日,當泰铢崩潰時,沒有人知道這就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的開始,這次危機将從亞洲擴散到俄羅斯和拉美,并威脅到整個世界。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強制實施的政策使得當時的狀況更加糟糕。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政策不僅加劇了經濟衰退,而且對經濟危機的發生負有部分責任,雖然部分國家的錯誤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過快地推行金融市場自由化和資本市場自由化可能是這次危機唯一最重要的原因。作者使用很長的篇幅回顧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一輪又一輪的錯誤政策,而且使用了兩個沒有聽從他們主張的國家,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印證自己的正确推測。

第五章 誰失去了俄羅斯

美國财政部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提倡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開始實施,其結果帶來的經濟下滑,生活水平的下降,貧困和不平等的增長。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數據表明俄羅斯從一個工業巨頭滑向了一個資源出口國。強制實施的私有化沒有引導該國經濟取得成功,而且它還破壞政府、民主和改革的信心,在沒有建立征收自然資源稅體系之前就将豐富的自然資源賣出的結果,就是葉利欽的少數朋友和相關者變成億萬富翁,而該國卻不能支付每個月僅15美元的養老金。糟糕的私有化最驚人的例子是貸款換股方案,1995年俄羅斯政府不是向中央銀行而是向私有銀行借貸所需要的資金,這些私有銀行都是由政府官員的朋友所掌握,作為貸款的條件,政府拿出它擁有的企業的股份作為抵押。如此神奇,政府不償還貸款,私有銀行就接管了可能是進行虛假出售的企業。于是,少量的寡頭政治執政者立即就成為億萬富翁。

第六章 不公平的公平貿易法和其他危害

美國更廣泛的特殊經濟利益與更廣泛的國家利益的沖突方式影響了政策的制定,并且使美國看起來更虛僞。美國支持自由貿易,但通常的情況是,當一個貧窮的國家成功地發現它的某種産品能向美國出口時,美國國内的保護主義利益就被鍍鋅了。勞工利益和商業利益的混合使用了許多貿易法來建立進口貿易壁壘。如果西方國家的鼓吹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被采納,我們應該明白其中的原因。其他人不僅要聽我們說些什麼,而且要看我們在做些什麼,通常情況下,我們的行為都不太漂亮。

第七章 建立市場經濟的頗佳之路

作者在本章主要論述了中國和波蘭兩個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成功策略。

第八章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其他議程

作者首先認為缺乏知識一緻性,是目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一大缺陷。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成立之初,他們奉行的凱恩斯主義,即注意到了市場的失靈,但現在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控制着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卻相信:市場基本上能夠很好的運行,而且政府基本上運行的很糟糕。我們面臨明顯的問題:一個為了處理特定市場失靈而建立的公共機構,目前卻被經濟學家們來運作,而這些經濟學家對市場具有較高的信心,卻對公共結構的信心極低。作者同時指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是金融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不僅追求其原始使命中規定的目标(維護全球穩定),而且還要保證那些國家在面臨衰退的威脅時,提供追求擴張性政策需要的資金。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也追求金融界的利益。這就意味着它的既定目标經常會相互矛盾。因為不能公開這一矛盾,所以壓力更大,因此必須将其新的使命掩蓋起來,至少在表面上使其看起來和以前的使命一緻,過分簡單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态提供了門簾,在門簾之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就可以對新使命進行交易。

第九章未來之路

如今,全球化并沒有為世界上大多數窮人服務,也沒有為環境服務,更沒有為全球經濟穩定服務。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是如此難以管理,以至于除了中國、越南還有少數東歐國家外,随着收入的突然下降,貧困飛速飙升。作者相信全球化能夠被改造好以發揮它的潛能,國際機構能夠按照有利于保證該目标實現的方式被改造。但為了明晰這些結構應該如何改造,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它們為什麼會失敗?作者列出失敗原因的第一位就是利益與意識形态。如果金融利益支配着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思想,那麼商業利益就會相同地在世界貿易組織中起作用。對特殊意識形态(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承諾不僅剝奪了這些國家的選擇權,而且也導緻了它們的失敗。對于未來之路,作者指出國際公共機構必不可少。全球化通過增加世界人民間的相互依賴從而提高了全球集體行動的需要,提高了全球公共産品的重要性。作者進行了以下的一些設想:

治理:如果要使全球化按照其應該的方式運作,那麼需要做的最基本的改變就是治理的改變。這包括: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投票權的改變,以及其他所有國際經濟組織的改變,以保證在世界貿易組織中不隻反映貿易部長的聲音,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不隻聽到财政部長的聲音。

透明度:要保證國際經濟機構更多地對窮人、環境、更廣泛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進行關注,就必須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

改革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全球金融體系:強迫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回到它原始的使命,縮小它的關注範圍,能夠行使更大的職責。

作者還提出了改革世界銀行和發展援助以及改革世界貿易組織和平衡貿易議程。

任何改革都不會是容易成功的,作者以哲學高度提出一個思維方式那就是以更人性化的态度對待全球化。在使全球化有效的過程中,國際機構不僅要為那些富國和工業化國家服務,還要為窮人和發展中國家服務。

全書沒有複雜的經濟學語言與公式,也沒有賣弄什麼高深理論,使用的推理基礎都是常識,實事求是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個亮點。不同國家、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經濟問題和不同的解決方法,沒有什麼标準的解決方案。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