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聖經的故事》

2010-08-26
閱讀:

迄今為止,全球印數最多、發行最廣、翻譯文種最多的書籍是《聖經》;同時,它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對人類影響最大、最深的一本書。

據考證,《聖經》是由36-40位作者曆時約1600年寫成的。這些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份不同,寫作環境也有很大差異。《聖經》各卷都是獨立寫成的,寫成後,就在各猶太會堂和基督教堂傳讀。《聖經》作者們并不知道這些書卷以後會彙編成冊,神奇的是,當人們把這66卷書編在一起時,驚訝地發現這些跨越66代人寫成的、風格迥異的作品卻是非常和諧地渾然一體。

如果把《聖經》僅僅視為一部宗教教義,那就過于局限了。其實,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政治、法律、經濟等方方面面都有《聖經》打下的深深烙印;西方人士的日常生活中,也閃現着它的影子。在西方國家元首的就職典禮上、在莊嚴的法庭上、在神聖的婚禮上、在肅穆的葬禮上,《聖經》都被莊嚴地捧着;在大街上,在旅遊的休憩處,時常有人手捧《聖經》弘揚其教義;許多家庭都備有一部《聖經》,家人言談中也常常引用其中的話或典故。

《聖經》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其中有詩歌、格言、小說、戲劇、史書和諺語等體裁。《聖經》中的小說與戲劇部分樸實生動、形象逼真、情節曲折,對西方的文學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歐洲文學史上的許多偉大作品都取材于《聖經》,如《失樂園》、《天路曆程》和《複活》等。英國學者麥考利曾經這樣說:“假使所有英文寫的作品都毀滅了,隻剩下英文《聖經》這部書,那麼這部書自己就足以把英文裡全部的美與力量顯示出來。”同時,《聖經》還是美術、建築、音樂的創作源泉。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許多人把《聖經》當成生命的寄托、最可信賴的夥伴。

在該書的教義與啟示部分,有豐富的關于日常事物的比喻,而且措詞淺白,使讀者易于理解。從“山上寶訓”和《新約·哥林多前書》中,讀者可以體會得到。

在著名的“山上寶訓”中,耶稣這樣總結自己的全部人生哲學。“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而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種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丢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将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在《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3章中,有這樣一段動人心魄的經典教義: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這段簡約的文字,對一代代讀者的心靈來說,是深深的慰藉與諄諄的勸誡。

對于日漸融入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中華民族來說,了解《聖經》的内容,是實現跨民族溝通的捷徑。但是,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對中國讀者來說,《聖經》原著有些過于複雜難懂。房龍的《聖經的故事》一書,在最大限度保持原著内容與風格的前提下,将該巨著通俗化了。

亨德裡克·威廉·房龍(1882-1944),荷蘭裔美國人,曆史學博士,著名學者、作家。他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在漂泊的一生中,他苦練寫作、勤奮著述,獨立完成了40餘部著作,代表作有《寬容》、《人類的故事》等等。他多才多藝,精通10種語言,擅長拉小提琴與繪畫,他為自己的許多著作親自繪插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錢滿素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房龍:“房龍不是深奧的理論家,但卻未必沒有自己的體系與思想。他的著述……選擇的題目基本是圍繞人類生存發展最本質的問題,貫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标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與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

《聖經的故事》是房龍為大衆讀者了解《聖經》而撰寫的通俗讀物。書中簡明扼要地解答了《聖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誰;以及猶太人的起源和他們的命運,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系,耶稣的生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人們感興趣的問題。《聖經的故事》既忠實于原著,又有作者樸素、睿智、獨到的觀點,使《聖經》中紛繁的人物、深奧的教義、無數的陰謀和戰争,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之下變得清晰又吸引人。

作者自己這樣描述《聖經的故事》的全貌:

“《舊約》寫的是一個沙漠部落的故事。這個部落的人在流浪了多年之後,終于在西亞的某個角落得到了一小塊土地。他們在那裡安頓下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新約》隻圍繞一個人物,它講述的是拿撒勒農村一個木匠的故事。這個木匠出身卑微,對生活一無所求,卻獻出了一生。比耶稣的故事更有趣的,可能會有,但我從來沒有讀到過。”

作者反複聲明,自己并不是在寫一部新版的《聖經》。“我隻是把這本書的大概内容告訴你……如果我的這本小冊子能使你産生閱讀原著的欲望,研究那些充滿智慧的比喻,理解那位最偉大的導師的遠大眼光,我寫這本書就算沒有白費力氣。這就是我努力想做的一切。”

房龍先生的作品内容豐富、資料翔實、知識廣博、富有真知灼見,文字深入淺出、通俗優美、輕松風趣而又發人深省,貫穿着理性、寬容和進步的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他的文風,中國讀者并不陌生,他的《寬容》一書早已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幾代人。已故著名作家郁達夫曾經這樣評價房龍的作品“實在巧妙不過,幹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讀他書的人,無論大人小孩,都覺得娓娓忘倦了。”房龍先生歸隐道山已逾半個多世紀,一代代的讀者還在捧讀他的大作,倘若房龍先生在天之靈有知,應該會非常欣慰吧。

徐璐撰稿

附本書概要:

第一章 《聖經》的來曆

《新約》和《舊約》的由來,以及《聖經》在曆史上的遭遇。

第二章 萬物起源的神話

猶太人相信,世界是上帝創造出來的。

第三章 猶太人西遷

埃及金字塔建成多年之後,猶太人在亞伯拉罕帶領下,從阿拉伯荒漠的邊緣出發,冒險西進,尋找新的牧場。

第四章 從奴隸到總督

經過長期漂泊,猶太人在埃及找到了新的家園,他們的親戚約瑟在埃及身居要職。

第五章 他鄉難留

猶太人本是淳樸的牧民,不适應異鄉的城市生活。他們很快成了埃及人的附庸,失去了自由和獨立。他們被當做奴隸,為埃及國王幹活。

第六章 逃出埃及

情況越來越糟,好轉的希望十分渺茫。為了不再淪為“外來人”,為了建立自己的國家,英明領袖摩西決定帶領人民離開埃及,尋找新的家園。

第七章 先知摩西與“十誡”

猶太人又一次在沙漠裡陷入困境。他們常常失去希望,但摩西用天國樂土鼓起他們的勇氣。

第八章 找到新家園

摩西教導猶太人,要建立民族國家,在自願選擇的法律下生活,崇拜自己的神。

第九章 建立猶太國

在許多能幹的領袖領導下,猶太國終于建立起來。他們建國的土地原先屬于迦南。

第十章 善良的路德

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巴勒斯坦的早期生活是儉樸可愛的。

第十一章 英明的君主,偉大的王朝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個國家從松散的部落聯盟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統治它的是猶太曆史上的第一個專制君主。

第十二章 南北分裂

十個北方部落在他的逼迫下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他們選出自己的國王,建立一個新國家,叫做以色列。南部仍對合法君主效忠,成了猶大王國,首都是耶路撒冷。

第十三章 淪為亡國奴

當國王、政客、祭司們将領導國家的職責棄之不顧時,許多勇敢的人,人們稱他們為先知,前赴後繼地領導人民,回歸對耶和華的真正的崇拜。

第十四章 苦難的流放生涯

猶太人拒絕先知教誨,直到在亞述和巴比倫經過長期流放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自己本該做什麼。

第十五章 重返耶路撒冷

大多數猶太人在巴比倫的城市裡樂不思蜀,不願回鄉。少數人嚴肅地肩負起宗教責任,返回廢棄的耶路撒冷,重建神廟,使之成為世界各地所有猶太人崇拜耶和華的絕對唯一的中心。

第十六章 《舊約》:一個民族的剪貼簿

《舊約》的經卷五花八門。

第十七章 被遺忘的角落

在我們談及的那些事件發生時,世界出現了一大變化。希臘的天才們将世界從古代的愚昧和迷信中解救出來,為現代世界的科學、藝術、哲學和治國方略奠定了基礎。

第十八章 劫後餘生

一個世紀以後,有一位年輕的馬其頓首領,曾在希臘最好的學校裡受過教育。他決心把自己接受的文明的恩惠,帶給全人類,并且征服亞洲。

第十九章 羅馬鐵蹄下的動蕩歲月

馬加比家族的建國努力終歸失敗,羅馬人征服了西亞,令巴勒斯坦成為一個半獨立王國,還任命了一個政治親信充當這個不幸國家的國王。

第二十章 耶稣降生

在那些國王中,有一個叫希律。正是在他統治期間,拿撒勒木匠約瑟的妻子瑪利亞,生下一個男嬰。這個男孩的名字,猶太人稱做約書亞,希臘人稱做耶稣。

第二十一章 施洗約翰之死

在猶太人中間,先知精神還沒有泯滅,因為在耶稣的青年時代,一個叫約翰的人(我們管他叫施洗約翰),大聲疾呼,警告世人忏悔他們的罪惡。

第二十二章 神聖的選擇

耶稣學做木匠活,但并不安心這種生活。他打量着世界,發現世上充滿了殘暴和不公正。他離開父母,離開兄弟姐妹,他要把心中奉為真理的東西告訴世人。

第二十三章 導師是怎樣煉成的

他走村串鄉,四處雲遊。他和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男人、女人和兒童紛紛趕來,聆聽關于友善、仁慈和博愛的新鮮道理。他們稱耶稣為主。他們像他忠實的信徒,他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第二十四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

很快,所有國人都知道,有一個先知在宣講一種新奇的學說,聲稱世上所有的人(不隻是猶太人)都是同一個慈愛上帝的孩子,所以,四海之内皆為兄弟。

第二十五章 愛或者挑戰

在既定秩序中獲得好處的人,當然不願聽到有人公開宣傳這種教義。他們宣稱,那個新先知是個危險的家夥,是所有律法和秩序的敵人。

第二十六章 沉重的十字架

耶稣的案子交給羅馬總督處理。此人對是非曲直毫不關心,隻要轄區内盡可能維持表面的平靜就行。他同意判處耶稣死刑。

第二十七章 基督教:傳播信念

愛和希望的新思想,悄悄傳進了苦難大衆的耳朵,羅馬總督和心懷嫉恨的猶太祭司的法律都不可能壓制它。不僅如此,就算是皇帝本人,也無法阻止耶稣的門徒,将導師的啟示帶給有渴望聆聽的人。

第二十八章 使徒保羅

一位傑出的演說家和組織家拯救了基督教,使它沒有落入猶太小教派的命運,他的名字叫保羅。

第二十九章 殉道者的勝利

300年後。當羅馬不再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時,那裡的基督教主教們,卻把他們居住的城市,變成了整個世界的精神之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