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五歲半了,人見人愛,不過最近有個情況,讓我很頭疼——她太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了!甯可自己委屈,也不讓别的小朋友難受,但回到家就會大哭。
比如昨晚,我去幼兒園接她時,她讓我看一張卡片,原來是他們班的小朋友玲玲送的,聖誕節到了,玲玲給同班的其他小朋友都送了。女兒告訴我她手裡這張本來是玲玲送給俊俊的,但是俊俊喜歡她的,要和她換,她就換了。到了家,她就開始哭,問她,才知道她其實是不願意和俊俊換的,我問她既然不願意,為啥還要和俊俊換呢?她說:‘我怕俊俊哭啊!’我無語了。
這種事情發生了好多次,每次都是回家後不高興,委屈,抽泣。問她原因,都是為了不讓班上某個小朋友難受或哭,她會違心的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回來後,她就在我懷裡哭。
為别人着想是好事,可我真的不願意她為了别人不哭而讓自己哭!咋辦呢?看着她哭,我心裡别提多難受了。”
這位為難的母親描述的情況,其實在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經常發生的。隻是在小朋友中,缺乏說“不!”的勇氣的人數會更多一些。在菲利普·津巴多和邁克爾·利佩的《影響力心理學》一書中對相關問題有詳細的剖析。
《影響力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它系統地總結了心理學在态度形成和改變方面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從而幫助讀者理解你是如何影響他人,反過來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統性力量所影響的。本書包括了社會影響的所有内容:說服,依從,從衆,認知不協調和自我歸因,條件反射,社會學習,态度與行為的關系,态度的卷入,偏見,非言語交流,甚至阈下影響。它是對社會心理學在影響、說服、服從等方面研究的一個精辟總結。學習這本著作不僅讓你能夠掌握一門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你能夠發現和意識到你周圍的社會影響的存在。這種發現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解放。它使得你能夠對人性、人生和人心都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APA)前主席。自1968年以來擔任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于20世紀50年代末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卡爾·霍夫蘭在耶魯大學“态度改變研究計劃”中做研究工作,後來在紐約大學期間,他研究了認知不協調中的公開從衆方式和社會影響。他獨特的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包括:歸屬感、去個人化、攻擊及認知不協調的動機效果。除此之外,他還從事過匿名、破壞行為和害羞行為的現場觀察、歸因分析和相關變量研究。津巴多最主要的工作是他的斯坦福模拟監獄實驗,這個實驗有效地證明了情境對人類行為的決定作用。目前津巴多博士主要研究為什麼正常人會對他們自己的有些行為做出病态的解釋,以及研究時間概念是如何影響到個體和群體的行動的。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學與生活》是心理學領域最經典的也是再版次數最多的最佳教科書之一。
從1982年開始,邁克爾·利佩(Michael R.Leippe)開始擔任阿德菲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一直任教至今。利佩于1979年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親自參與并受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所從事的影響方面研究的熏陶,他的研究試圖對社會影響的認知反應做出理論分析。邁克爾·利佩與他人合作研究了大衆媒體說服的認知加工過程。他也與他人合作,研究了如何應用社會心理學來解決法律心理學的問題,例如目擊者的證詞等。從那以後,利佩從事了很多有關說服,認知不協調和法律情境中态度改變和影響的富有創造性的研究工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從事了聯邦政府資助的有關兒童目擊證詞可靠性的研究,以及如何幫助陪審員和其他尋求事實真相的人區别準确或不準确的目擊者的記憶。他同時還在研究說服情境的觀衆參與心理。利佩博士著述頗豐,發表了25篇以上的研究論文和著作。
在談到本書在大陸的出版時,菲利普·津巴多說:
“我非常高興地得知中國讀者有機會閱讀《影響力心理學》一書的中文譯本。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和發行,對我而言,有三重意義。
首先,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大國,中國傳統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一直都在為中國人提供欣賞自己生活的指導,這些古老的智慧與心理學的智慧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它們都試圖對人性有更好的了解,從而幫助每個人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潛能。不過據我所知,傳統的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曆史并不是很長,我猜測,這一延遲的發展可能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因為傳統的心理學更多關注的是個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強調的則是集體、家庭和社會對個人行動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對傳統心理學的個人主義傾向形成抵觸。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現代科學心理學在世界範圍内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的興起使得我們更關注個人和他所屬的群體在各種社會情境中是如何行動的——這些情境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背景。此外,社會心理學家也開始讨論創造、維持和賦予情境合法性的社會系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現代社會心理學家,包括本書的作者都在試圖通過研究各種社會力量系統——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等等是如何影響社會情境,而情境又是如何與個體互動,來創造出結合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維範式的新的社會心理學。
第二重意義是,該書涉及的觀念和研究可能對當前日益變化的中國社會具有應用的價值。世界上還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經曆着如此劇烈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的改變。随着中國逐漸地成為世界工業、商務、金融和政治中心,變化恐怕會成為中國人甚至世界人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我所知的中國人所體會到的變化可能包括從農村到大城市的遷徙、家庭結構的改變、工作方式的調整、教育體制的革新,甚至文化價值體系的突變等等。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還通過互聯網、電影和流行音樂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球社會,他們的生活與幾十年前他們的長輩所能體驗到的生活可能有天壤之别。我可以大膽地說,中國就意味着變化(China is change)。伴随這些社會巨變的是溝通方式的革命。在人與人之間,在普通人與控制着成為好的公民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的人之間,交流和溝通尤為重要。為了社會、家庭、公司、團隊等各種群體的利益,我們就應該在行為、價值和态度上朝某個方向改變。本書系統地總結了心理學在态度形成和改變方面的研究理論和實踐,能幫助你對這一領域有更好的了解。它能使你明白你是如何影響他人的,反過來你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統性力量所影響的。了解社會影響的過程,起碼會對你有兩種影響結果:第一,這一知識會使你在希望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時,變得更有影響力;第二,這一知識也能幫助你抵制你不需要的從衆、屈服和盲從的壓力。
第三重意義是,下一代中國的心理學家在了解西方心理學有關态度改變和社會影響的工作之後,能夠從事新的研究,發展新的理論來改進和提高這一令人癡迷的研究領域的知識水平。它的根本問題就是要研究人性是如何受社會條件影響的。中國人的智慧應該能在這一最古老而又年輕的問題上有所作為,我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欣賞到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本書主題鮮明,寫作風格深入淺出、生動有趣。 “本書的适用對象不光是那些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也應該包括那些從事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新聞、外交、管理、市場營銷、文化、宣傳等工作的人,還包括所有關注自己和社會的人。”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如是說。
徐璐撰稿
附:本書目錄
第1章 影響力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第2章 直接的影響力:從衆,服從,互惠和承諾
第3章 先改變行為,後改變态度:當行為成為信念
第4章 請相信我:通過說服改變态度
第5章 如何使說服更持久
第6章 小心!别受那些你不需要的影響
第7章 有時你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在改變你
覺察與意識: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