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大衰退》

2009-10-13
閱讀:

在美國經濟史上,1929年到1933年是一段非同尋常的歲月。在這4年裡,美國國内生産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1929—1933的大蕭條,也是世界現代經濟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此後,許多經濟學家都對這次大衰退進行了深入研究,《大衰退:1929—1933》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書曾經是《美國貨币史》一書中的一章。1963年,《美國貨币史》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史論著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這部貨币史專著已經對經濟學家有關貨币性質、貨币制度、貨币理論與貨币政策的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經濟學領域中引用率最高的經典性文獻之一。因此,《大衰退:1929—1933》是最早用史實來深入探讨複雜經濟體系下貨币政策的傳導機制的著作。書中再現了那場“大衰退”中的混亂、動蕩的局面,闡述了金融危機的根源不僅在于人類的貪婪和恐懼,還在于國家貨币機制的缺陷。

作者米爾頓·弗裡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和經濟史學家。作為上個世紀卓越的宏觀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貨币經濟學及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也是自由市場經濟的鬥士、現代央行理論的奠基者。弗裡德曼論證存在自然失業率,自由競争市場最終會自我調整至均衡,而任何政府人為的幹預都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市場機制并引起經濟動蕩;他批駁了凱恩斯的财政政策,認為财政政策會人為提高有效利率,産生“擠出效應”并消減自身的效果;他提出了貨币經濟理論,認為通脹隻是一種貨币供應行為,政府唯一應該做的,僅僅是保證貨币供應的穩定性,任由市場經濟自我修正發展。

《大衰退:1929—1933》關注的是大蕭條産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貨币應當扮演的角色。

按照弗裡德曼和施瓦茨的觀點,大衰退的狀況本來是能夠通過更好的貨币政策而得到極大改善的。書中寫道:“那些年裡,貨币存量急劇萎縮,銀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擠兌,這并非其他經濟要素變化的必然結果,也不能說明美聯儲沒有能力防範經濟的緊縮。事實上,在整個經濟衰退期,美聯儲有很大的調控餘地來防止通貨緊縮和銀行體系崩潰的悲慘結局。”他們認定“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币現象”,所以隻要運用好貨币工具,就一定能維持經濟的健康發展。

通貨膨脹可以通過貨币政策進行控制;人們不必在通脹控制和失業率之間痛苦抉擇。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确的,長期實施凱恩斯主義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終于給西方經濟帶來了惡果。20世紀70年代,各國的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赤字越來越大,失業越來越多,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西方經濟由此陷入“滞漲”困境,這也為弗裡德曼主張的貨币學派的為人們所認知創造了曆史機遇。弗裡德曼曾說:“沒有一個政府肯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不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是如此。政府官員往往尋找各種借口,把責任推诿給貪婪的企業家、剛性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阿拉伯的酋長、惡劣的氣候以及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理由。無疑,企業家是貪婪的,工會也有剛性,消費者并不節約,阿拉伯酋長提高了石油價格,天氣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這些隻能提高個别商品的價格,并不能使一般物價普遍提高。”與某些經濟學家不同,當他們為通貨膨脹尋找種種理由之時,弗裡德曼把責任完全歸到了政府身上,歸咎于貨币政策的不當實施。

在複雜經濟運行體系下,貨币供應量對确保經濟長期穩步增長至關重要。貨币政策對國家經濟體系的管理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經濟動蕩時期。當經濟危機來臨時,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貨币政策來應對?書中通過詳實的曆史數據和犀利透徹的分析,揭示了貨币供應在經濟調控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政策會減少危機,否則,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為大危機。美聯儲原本完全可以阻止經濟蕭條的惡化,然而,它并未擔負起管理貨币體系、緩解銀行業恐慌的職責,導緻了大衰退的爆發。

本書作者提出大蕭條并不是由凱恩斯所稱“市場失靈”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美聯儲在政策實施中的失誤形成的貨币供應緊縮而引起的。很大程度上,這場危機可以被正确的貨币政策所避免或者消減。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貨币供應并不是經濟運行的主動因素,而弗裡德曼在書中稱“大衰退實際上是以一種悲劇性的方式印證了貨币要素的重要性”。在大衰退的期間,美聯儲錯誤地進行了緊縮政策,再加上銀行倒閉潮引起的貨币存量減少而間接引發的通貨緊縮,使得工業産值及物價降低,進一步加劇經濟衰退,使得這一場危機經過了四年才慢慢複蘇。

在本書中,弗裡德曼運用了後來稱之為“自然實驗”的經驗驗證的方法,選取了四段貨币變動與經濟狀況變化無關的時期,使得貨币供應成為外部變量,然後論證自己的理論,即貨币供應變化影響經濟其他因素。經驗驗證的結果是,當時美聯儲不當地實行了貨币緊縮政策,引起了并加劇了當年的大衰退。在書中,弗裡德曼并不認為美聯儲不具備挽回局勢的能力,恰恰相反,他認為正是當時美聯儲的不作為導緻了這一切。作為央行,美聯儲應當立即實行寬松政策,為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就可以将經濟從緊縮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弗裡德曼和施瓦茲對于“大蕭條”的闡釋既有數量分析,也有詳盡的讨論,讨論結構嚴謹,緊扣論點,一氣呵成;本書例證豐富,采用了大量歸類推論。本書的成功之處還包括它的寫作風格和方法。閱讀本書不需要任何統計學的專門知識,正文中也沒有數學方程,本書雖然不乏權威之論,但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經明确了他們所要讨論的問題是什麼,并确保讀者能夠明白他們所要表達的涵義。全書表述明晰曉暢又内涵豐富。

近代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經濟學原理》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曾經指出:“在經曆了這些是是非非之後我們發現,除非摸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否則,我們不可能從中學到任何東西;這也讓我們看清了哪些人是最魯莽而危險的理論家,他們聲稱要讓事實和數據說話,但實際上卻在幕後操縱(或許是無意識地)事實和數據的選擇和組合,并暗示某一系列事件存在着因果關系。”由此可見,數據及理論也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這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新一輪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之時,希望弗裡德曼和施瓦茲留給我們的相關理論,有助于我們理性分析制度缺陷與周期性衰退之間的關系。

徐璐撰稿

附:本書目錄

第一章 貨币、收入、物價、流通速度、以及利率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第一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1年3月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規模公開市場回購的開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第二章 影響貨币存量變化的因素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第一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1年3月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規模公開市場回購的開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第三章 銀行業倒閉潮

銀行倒閉的影響

銀行倒閉的起源

聯儲體系的态度

第四章 大蕭條之國際篇

第五章 貨币政策的發展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從股市崩盤到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29-1931年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1932年的公開市場買入計劃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第六章 其他可選政策

1930年1月到1930年10月底

1931年1月至1931年8月底

1931年9月到1932年1月底

可動用的黃金儲備的問題

第七章 為什麼貨币政策如此無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