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藍血與陰謀》

2009-12-04
閱讀:

私營銀行家是一種職業,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存在了。随着時間的推移,相應的職業道德操守和慣例法典也逐漸形成。這些操守的保持決定了他的聲譽、力量以及他在自己所屬的社會團體中所起的作用……如果私營銀行家在其從業過程中未能遵循這一法典,其代價就是犧牲了自己的信譽。這是永遠都無法用法律來約束的,但卻比法律有着更大的效力。這種信譽是他最為珍視的财産,是多年來信用和光輝業績的果實,不過卻極易失去,而且一旦失去,将不可複得。為了不失去客戶對他的信任,銀行家必須永遠保持着這種操守,并且将此操守法典傳給後輩,代代承繼下去。

能成為這家公司的資深合夥人,我深感榮幸,如果允許我為公司辯護的話,我要聲明的一點是,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的頭腦裡一直都有這樣一種信念:用一流的方式開創一流的業務。

上面這些話節選自小J. P.摩根1933年5月23日在一次聽證會上的聲明。此後兩年,也就是1935年,他和幾個摩根合夥人共同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銀行。

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曆程後,在這場次貸危機中,随着雷曼兄弟被迫宣布破産保護,而貝爾斯登和美林相繼被并入大型商業銀行,華爾街原有的五大投行僅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能夠屹立不倒與其創始人所倡導的優秀的傳統和文化密切相關。這種傳統與文化,在著名暢銷書作家帕特裡夏·比亞德的《藍血與陰謀》一書中,有生動而細緻的闡述。

《藍血與陰謀》記錄了摩根士丹利的成長曆程,并重點聚焦于摩根士丹利内部的一場全球為之震驚的轉折之戰。2005年3月,八位摩根士丹利前高層聯名緻信董事會,這封信指責裴熙亮作為CE0領導無方并要求董事會立即換帥。信中列舉了大摩股票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沒能在證券市場取得高額回報;盈利增長劣于競争對手;零售和投資管理業務在過去五年表現糟糕。八老将造成這種不堪局面的主要原因歸咎于裴熙亮。

本書通過這場商業争鬥反映了摩根士丹利悠久的商業文化與傳統。它讓人們重新了解了摩根士丹利的曆史——1935年從摩根銀行分離出來之後,摩根士丹利繼承了美國曆史上最強大的金融集團——摩根财團的大部分貴族血統,代表了美國金融巨頭主導現代全球金融市場的光榮曆史。大摩的八位元老堅持的就是這種精神。這就是“藍血”的由來,也是矛盾爆發的終極原因。

對本書感興趣的讀者,可繼續閱讀本書的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開端和結局(1935~1990)

第1章 一流的業務

有些人認為摩根士丹利文化的基石在于保持傳統,而事實上,公司繁榮的原因在于其以一流的方式培養了員工敢于适應和改變的意志和勇氣。除了曆史淵源和摩根家族的頭銜之外,公司的經營還基于如下的理論:解決難題的最有效方法是大家坐在一起,綜觀全局,然後作出對公司最為有利的決策。

第2章 創建銀行1970~1990

2005年的逼宮事件的根源是在20世紀的後25個年頭裡埋下的,那時社會、商業和規模的巨變給“以一流的方式開創一流的業務”這一信條提出了挑戰,公司需要以某種方式重新界定這一信條。保障摩根士丹利得以生存和繁榮的領導人中,除了“八人團”的所有成員之外,還有迪克·費希爾,2004年12月他的故去變成了權力之争的情感催化劑;并購先驅羅伯特·F.格林希爾,八位元老聘任的軍師;約翰·麥晉桁,他最終于2005年接任了許多人認為原本就應該由他一直擔任的職位。

第3章 裴熙亮和“泛美公司”1982~1993

裴熙亮帶着三點重要的經驗來到摩根士丹利:幾個決策人員閉門不出就可以改變公司的面貌;一定要用圍困政策壓制住不同意見;溫順的董事會既會接受高管們起草的報告,也會相信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告訴他們的話。

第4章 交易1993~1997

當他們宣布這是兩家公司的合并,而不是一家公司對另一家公司的收購時,閃光燈不停地閃動着,鎂光燈的燈光反射在他們的眼鏡上,其後人們也一直稱這是一次“合并”。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添惠公司買下了摩根士丹利,盡管摩根士丹利在威望上更勝一籌。為了表明“合并的公平性”,公司的名字将稱為“摩根士丹利添惠發現”。

第5章 信任危機和文化沖突1998~2000

沒過多長時間,合并的雙方就開始發生摩擦了。合并之初,添惠和摩根士丹利約有40位高管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市的凱悅酒店召開了一次場外會議,麥晉桁到場時,拿着一頂黑色的帽子,一頂白色的帽子,他對大家說:“在摩根士丹利,我總是戴黑帽子,而迪克·費希爾則一直戴白帽子。”然後,他就把白帽子遞給了裴熙亮。

第6章 “刀斧手”2000~2003

現在裴熙亮換了三任總裁了。董事會開始重點讨論接班人問題。一位董事說:“随着麥克和斯科特先後離去,這成了基本問題。維克萊姆·潘迪特是明顯的合适人選,但是,并不是每一位董事會成員都能達成一緻意見。”而且,由于裴熙亮堅持讓董事和高級經理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多數的董事會成員都與可能的繼任人沒有任何接觸。

第7章 裴熙亮四面楚歌2004年10月~2005年1月

裴熙亮成年後最難過的一年始于2004年秋天。摩根士丹利自上一年3月份開始至此為止,股價下跌了21個百分點,零售部的财務顧問所帶來的總收入還不到美林公司經紀人銷售收入的一半。資産管理部的表現也不如業内同行,當然還有利潤,公司的利潤比2000年達到的水平低了30個百分點。瑞内克對摩根士丹利的職業操守及其在法律方面的違規行為也很感興趣。

第8章 鷹派的最後一次聚會

後來的傳奇故事說,那年冬天和第二年春天,人們開始相信“八人團”是在迪克費希爾的追悼會上凝聚在一起的,是費希爾的去世才讓他們下定決心去與裴熙亮抗争。實際上,“倒裴”行動早已經在醞釀中了,但是,費希爾的追悼會更堅定了“八人團”齊心協力共同奮戰的決心。正如鮑勃·斯科特所說,迪克·費希爾的追悼會就像是“鷹派的最後一次聚會”。

第二部分 戰争開始

第9章 信件

在帕克·吉爾伯特、劉易斯·伯納德和鮑勃·斯科特1月中旬與現任4位常務董事在吉爾伯特的公寓會過面後,吉爾伯特和伯納德提議由斯科特來“啃硬骨頭”——給董事會寫封信,然後由顧問董事們集體簽名。整體很明确,帕克吉爾伯特說:“驅逐裴熙亮是百分之百的事,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董事會也要重組,因為大部分成員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第10章 回應

在媒體曝光之後,挑釁者們被稱為“八個倔老頭”,裴熙亮稱他們為“老年公民”。他們不喜歡這些稱呼,但是,現在再聲明他們正值中年已經為時過晚。一群老者插手公司,想從他們的繼任者手裡挽救公司,這件事本身已經夠有看頭的了。這些老衛士為了“優秀的”華爾街、為了富有榮譽感的資本主義挺身而戰,這些現象讓人聯想起那些傳說中的老年英雄。很少有記者認為“八人團”會最終取得勝利,但是,他們對“八人團”懷着一種莫名的崇敬之情。

第11章 “我們的300億美元在哪兒?”以及其他問題

裴熙亮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開戰的前4天裡,裴熙亮、佐伊·克魯茲、斯蒂芬·克勞福德和傑克·約翰森會見了10家大型機構的投資者和客戶。4月1日早上,他們坐飛機趕往波士頓,去拜訪公司最大的投資者——美國道富銀行,它擁有公司7.41%的股份;還去拜訪了美國富達管理研究公司,它持有公司5.53%的股份。

第12章 “我不在乎他們解雇我”

4月22日,麥克維伊把那封信給兩位聯席總裁各送了一份。讀了這封信,就能理解到底是什麼值得摩根士丹利人為它而戰了。他們寫道,摩根士丹利的傳統是:“通過對話和辯論,我們培養了一種信念,那就是最終我們總能作出正确的選擇。我們現在質疑這一切是否還能夠做到。”

第13章 負面效應

“我們在美國的首要任務,”他說,“就是遠離媒體。我們現在幹勁十足。八團的大多數言論……我認為他們已經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從内部來看,我希望他們能夠停止在媒體的宣傳,否則,每天都會繼續給摩根士丹利帶來負面影響。大肆批評為他們賺取财富的公司……他們的所有财富大都是退休以後賺到的。是你們為他們帶來了财富。”

第14章 “除了麥晉桁以外的任何人”

裴熙亮已經處在“暴風驟雨”的浪尖上,但是他卻巋然不動。“八人團”已經急得捶胸頓足了,他們雇了代理投票顧問,并商定将要公開宣布,如果裴熙亮不退位,他們就會考慮與裴熙亮和董事會打一場代理權之戰。如果真打起這場戰争,他們将要花去1500萬到2000萬美元,都是他們個人掏腰包。

第15章 麥晉桁回來了

麥晉桁的睿智、判斷力和迅速成功扭轉公司形勢的行動,從一個側面反襯出裴熙亮的無能。在發布了第四季度的收益之後,麥晉桁在市政大廳召開了全公司大會。“你們知道,當從事一個職業時間過長時,你就會變得麻木而沒有激情,總是循規蹈矩。但是對我而言,我做這一行這麼長時間,每天的工作都不同往日。我喜歡這一行就是因為這裡有富有激情、才智過人和勇于面對挑戰的人們——那就是你們大家。”

徐璐撰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