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諸多情結中,追求不朽,屬古老而又常新的一類。從古代帝王們修煉長生不老術,到近年科學家們宣布的、将來人類預期壽命可望達800年的最新科學研究進展,都昭示着人類在這方面孜孜以求的恒心。除了上述追求壽命永續的,還有追求精神不朽的,保羅·海恩就是其中一例。
上世紀七十年代,作為大學經濟系教師,保羅·海恩給本科生講授經濟學導論課。他發現,自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的裡程碑式的著作,諸如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阿爾弗裡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等,在成功地展示了其理論的精深之餘,忽略了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于是,保羅·海恩就專注于相關問題的研究,于1973年首次出版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新穎、獨特的教科書。
與經典經濟學教材寫法截然不同,海恩認為教員必須明确通識教育的性質與重要性,并願意熱忱地為通識教育盡心盡力,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基礎,海恩緻力于讓經濟學變得更親切、更平民化,緻力于幫助普通讀者了解經濟學最核心的精髓,旨在将經濟學獨特的思維方式介紹給普通大衆,使他們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知識。讓枯燥無味的經濟學原理在實例中呈現出鮮活的生命。
在書中,他精心地選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易于感知的事例來解釋經濟學基本原理。
在講解“機會成本”的概念時,海恩在書中寫到:同樣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為什麼窮人願意坐長途汽車,而富人更願意坐飛機?或許有人認為,原因是坐長途汽車便宜,窮人收入有限,所以選擇開支少的出行方式。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某些人的時間機會成本相對較高,對他們來說,長途汽車就是極其昂貴的交通工具;對窮人來說,他們的時間機會成本一般要比高收入者低得多。
在講解“邊際價值”理論時,海恩在書中寫道:一杯水與一杯鑽石相比,哪一個更有價值?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水。”但是,如果一杯水與一杯鑽石放在他們面前時,每次被選走的都是鑽石。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思想認識與實際行為間的矛盾呢?原因是人們的選擇依賴于其面臨的境況。水對于生存是必要的,而鑽石不是,如果人們在沙漠中快要渴死了,水當然比鑽石更有價值;同時,價值也依賴于境況,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難受得要命,此時,一根牙簽肯定比一台計算機更有價值。
那麼,與海恩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是否意識到經濟學讀物的艱澀與讀者要求其通俗易懂之間的矛盾呢?當然。正如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C·諾斯所言,長期以來,經濟學導論的教學用課本充斥着經濟學理論的術語、模型與各種圖表,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但是,學術界的普遍觀念是:有前途的學者應研究學術前沿問題,而非為初學者寫基礎教科書。為此,30年來,海恩一直未獲得職務上的晉升。這體現了保羅·海恩的可貴精神,做自己想做的、有利于他人的事,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推動經濟學教育的通俗化方面,海恩等的長期默默的努力終于收到了成效。他們的通識教育觀念得到了人們的認同,更多的經濟學家加入他們的行列中,随後,各種與經濟學相關聯的讀物相繼問世。
199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裡·貝克出版了《生活中的經濟學》,闡述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與經濟學相關聯的問題。
康奈爾大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認為,大多數試圖通過公式和圖表來學習經濟學的學生,絕不可能真正掌握“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思維方式,他們把大量精力都花在理解數學細節上了,卻忽視了藏在經濟學概念背後的常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康奈爾大學的課堂上,他通過與學生問答的方式,收集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2007年終于寫成了《牛奶可樂經濟學》一書,使經濟學課堂成為最妙趣橫生的地方。
戴維·弗裡德曼出版了《弗裡德曼的生活經濟學》。他從生活小事說起,然後層層深入,最後使讀者的認識上升到價格理論的高度,他能夠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論述有效市場的作用。揭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經濟學知識,教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選擇,如何制定合理戰略,更從容地駕馭生活。
此外,有的經濟學家走得更遠。羅塞爾·羅伯茨(Russell Roberts)是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經濟、政治和公共政策默裡·魏登鮑中心的高級研究員,他将經濟學知識與感情問題相結合,出版了愛情小說《看不見的心----一部經濟學羅曼史》(The Invisible Heart An Economic Romance)。美國三一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伯列特與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斯·G·艾辛格,将經濟學分析作為破解迷案的手段,兩人以馬歇爾·傑文斯的筆名,寫下了《奪命的冷漠》(A Deadly Indifference)、《邊際謀殺》(Murder at the Margin)、《緻命的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被美國百所大學指定為課外必讀物,還獲得了保羅·薩缪爾森和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肯定。
相對于這些經濟學通俗讀物來說,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經濟學知識的解說方面更系統、更嚴密。有些讀完了博士學位的職業經濟學家也從該書中學到很多經濟學知識。
由于精心的修改、完善,該書出版後,30多年來廣受好評。2000年,保羅·海恩因病去世,該書在另外兩位同行的更新下,目前11版已經問世。一本書延續了30餘年,可以說成績不俗,但若要冠之以不朽之名,則為時尚早,一本書就象一個孩子,有自己的生命,知識在增長,問題在翻新,沒有人能保存一門動态科學的軀體于琥珀中,使其不朽,更遑論一部教科書了。在1860年以前,弗朗西斯·韋蘭(Francis Wayland)寫得經濟學教材在美國學校中最流行,百餘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還在閱讀它呢?但是,從曆史上看,海恩所追求的創新、踏踏實實地做好有利于他人的工作的精神卻一直延續着。
“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你偶爾會遇到這樣的人,他的生活和行為與我們所宣稱的理想完全一緻。每年秋天,我在給大一新生開的讨論班上都會專辟一節講講保羅這個人……”道格拉斯·C·諾斯如是說。
徐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