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萬達進入的行業,不管什麼國企,甚至央企,都沒有機會成為龍頭老大。”4月25日,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内,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在“清華企業家講堂”上說。
這份豪氣來自于萬達高速發展的輝煌。從24年前50萬元注冊起家,到今日中國民營企業的領頭軍,萬達在其從事的所有行業(商業地産、高級酒店、旅遊投資、文化産業、連鎖百貨等)均是國内甚至世界的領先者。全國工商聯“20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中,萬達名列第五,其中納稅排第一,資産總額排第四,稅後淨利潤排第六。
兩個多小時裡,王健林與滿座學子分享了萬達的發展曆程與經驗。
“什麼北大清華大,不如膽子大”,王健林說,“萬達發展成為中國絕對的龍頭企業,就是來自于敢闖敢試”。
萬達的第一桶金是大連市政府北門的棚戶區改造。這是一個多少有些無奈的舉措,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萬達拿不到當時房地産開發項目所需的配額,隻能承接舊城改造這個不被看好的工程。王健林作了大膽的嘗試, 鋁合金窗,防盜門,改明廳,設洗手間,這些現在看來的“小兒科”,在當年都是創舉。因為給每個房間設洗手間,萬達還遭到了紀委的審查,其時這是局級以上幹部住房才有的配置。萬達在這個項目掙了近千萬,更重要的是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全國首家進行舊城改造的企業,迅速做大了企業規模。
成為全國房地産第一家跨區域發展的企業,也是萬達大膽闖出來的。萬達異地開發的第一站在廣州,五六年下來,沒掙到多少錢,但增強了信心,既然在當時所謂的聖地、房地産發源地都能站住腳,還有什麼好怕?自此,萬達“更多鍛煉膽量,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全國跨區域最多的企業,遍布80多個城市。
敢闖敢試不是蠻幹。王健林如此界定兩者的區别:“敢闖敢試是看準了去試不怕失敗,蠻幹是沒有目的去幹。”“看準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2000年萬達從住宅開發到商業地産的轉型就是一次方向性的重大調整。當時王健林已經意識到住宅開發的産業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擴大再生産的過程;而他的兩位老部下得癌症治療的經曆更是深深“刺激”了他,“都是創業時候進來的員工。打一針兩塊錢,打不打?那個時候沒有社保,就是企業自己拿錢。我當時決定,不要吝惜錢,能活一天就活一天,這兩個人花了我一百萬塊錢”。當公司發展三四十年的時候,員工醫藥費怎麼辦?一定要有長期穩定的模式。萬達開了三天會,最終決定轉向商業地産。這是萬達“在2000年宏觀形勢非常好,房地産政策沒有限制的時候”的“主動轉型”,王健林說,“我覺得被動時期的轉型成功的比例很小。”
當萬達作為商業地産巨鳄的形象深入人心之際,王健林又已将目光投向文化旅遊領域。他說,國家制定了中國消費發展的長期項目規劃,2015年中國消費者市場将達31萬億, 2020年再翻一番将達62萬億。這是什麼概念?中國将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如果不在這個大市場做蛋糕,還去做鋼鐵,做加工,是自己路子沒有選對”,王健林說的斬釘截鐵,“萬達研究國家長期戰略發展方向,順勢而為,加上自己的勤奮和聰明,肯定成功。”他的目标是:三到五年内萬達在文化産業和旅遊度假行業做到世界級。
演講結束後的問答環節同樣精彩。面對學子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軍人出身的王健林給出了極具個人風格的解答。
怎樣看 “傳言”?王健林坦承,有傳言很正常,特别是對于一個知名企業或企業家。萬達的口号是國際萬達,百年企業,這其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他強調,“15年前萬達就做了決定,所有公司包括總部不能收取現金,制度上杜絕不行賄”。他調侃:“明年我還在這裡講課,說明就沒有事了。”
怎樣看政商關系? 王健林說,在商言商,在政言政,兩個不摻合,目前的中國可能有些困難,“有句口号比較好,親近政府,遠離政治。”
怎樣解決人才問題?王健林說,萬達最短的闆就是人力資源:擴張太快;從事行業均是創新型,國内沒有借鑒。萬達的解決方式:建設中國标準最高的企業學院培訓員工;通過專業公司獵獲人才;内部員工提拔。王健林希望,“萬達學院建設用五年左右時間,大概補上人力資源的短闆。
為什麼足球搞不好? 王健林坦承,“這個問題我不能說實話”。他提起萬達2001年的退出足球界,“肯定是有意見才退出”,但2011年萬達再次回歸,與中國足協簽署了一份價值至少五億元人民币、為期三年的合約,這種情況下再批評也不合适。“這個問題在中國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難”,王健林說,“中國一是足球,二是股市很難整好 ……”
提問大多集中在商業,還有政治和足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王健林公衆形象的聚焦。王健林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又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标是創立一個讓世界尊敬的中國的民營企業,證明中國人和洋人比一樣行,甚至比他們還要行”,王健林說,“即使我把公司交出去後,它依然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清華企業家講堂邀請富有遠見、卓越創新能力和領導力的商業領袖為主講嘉賓,分享他們的創業和管理經驗,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講堂旨在加深清華學子對中國民營企業、改制的國有企業及跨國公司的企業家和管理者的理解,并激發他們的企業家精神。(供稿 溝通辦)